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微小RNA(miRNA)的表达异常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lncRNA MIR31HG与miR-101的表达特点,以及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qRT-PCR检测9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手术标本中lncRNA MIR31HG和miR-101表达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lncRNA MIR31HG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miR-10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1)。lncRNA MIR31HG和miR-101相对表达量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lncRNA MIR31HG高表达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lncRNA MIR31HG低表达患者(84.7% vs. 94.6%,χ2=7.032,P=0.016),miR-101低表达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miR-101高表达患者(78.3% vs. 95.6%,χ2=8.482,P=0.004)。临床分期Ⅲ~Ⅳ、分化程度高、癌组织lncRNA MIR31HG相对表达量>1.5和miR-101相对表达量<0.5是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lncRNA MIR31HG表达上调与miR-101表达下调,是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不良危险因素,两者可能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不良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诊断较晚、预后差的侵袭性疾病,对于胰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对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膜联蛋白A5(ANXA5)与人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但ANXA5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实验验证探讨ANXA5的表达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GSE15471、GSE16515、GSE21501)下载胰腺癌转录组及临床数据,利用R包分析GEO数据库中ANXA5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利用GEPIA在线网站分析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组织与GTEx数据库中正常组织ANXA5基因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分析ANXA5的表达水平对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影响,然后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判断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GSEA分析ANXA5在胰腺癌中可能的信号通路并分析其相关性。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NXA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及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数据库分析显示,在GSE15471与GSE16515数据集,以及TCGA数据库中ANXA5在胰腺癌组织中的均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在GSE21501数据集与TCGA数据库中ANXA5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TCGA中ANXA5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19,95% CI=1.058~3.126,P=0.03);ANXA5基因与胰腺癌TGF-β通路及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高度相关。胰腺癌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ANXA5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此基因高表达预示着较差的预后(P=0.008 2);ANXA5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06,95% CI=1.046~8.952,P=0.041);ANXA5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P=0.000 94)及淋巴结转移(P<0.001)明显相关。结论 ANXA5在胰腺癌中表达升高,其高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GF-β通路及EMT进程促进胰腺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家族的成员ABCA5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ABCA5在胰腺癌中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临床样本验证,探讨ABCA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对ABCA5在胰腺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使用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ABCA5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BCA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及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TIMER、STRING和Gene MANIA数据库对ABCA5与免疫细胞浸润、蛋白互相作用网络(PPI)和基因-基因互作网络进行分析。利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和相关性分析对ABCA5在胰腺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通过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DSC)分析ABCA5与治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在TCGA和GEO数据集中,ABCA5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均P<0.05)。在TCGA和GSE62452数据集中,ABCA5低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ABCA5的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58,P=0.001;HR=0.439,P=0.017)。65例临床病例分析显示,ABCA5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处于低表达水平,且ABCA5低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ABCA5的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327,P=0.032)。TIMER数据库结果显示,ABCA5表达与免疫浸润密切相关。PPI蛋白互作网络显示,有14个与ABCA5相关的互作蛋白;基因-基因互作关系网络图得到20个与ABCA5相关的互作基因。基因富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BCA5在胰腺癌中可能与细胞周期和铁死亡有关。ABCA5高表达患者对5种治疗药物的IC50明显低于ABCA5低表达患者(均P<0.05)。结论 ABCA5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其表达水平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ABCA5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免疫调节和铁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家族蛋白成员,近些年研究显示LRG1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侵袭转移、异常血管生成、预后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预后、功能和潜在机制方面尚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L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使用TCGA、Breast Cancer Gene-Expression Miner、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GeneMANIA、DAVID等多个数据库对L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预后价值、相互蛋白作用网络及功能富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LRG1 mRNA在乳腺浸润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3.461 vs. 8.357,P<0.001)。在不同分子亚型中,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 mRNA表达量为37.462(9.930~74.197),高于HER-2阳性型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均P<0.01);I、II、III期乳腺癌中LRG1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均P<0.05)。Breast Cancer Gene-Expression Miner数据库分析显示,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乳腺癌中LRG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ER和(或)PR阴性乳腺癌,HER-2阴性乳腺癌中LRG1 mRNA表达高于HER-2阳性型乳腺癌(均P<0.05);淋巴结阳性乳腺癌LRG1 mRNA表达量高于淋巴结阴性乳腺癌(P<0.000 1)。用GEPIA在线平台对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发现,LRG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均低于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1,P=0.200;HR=0.70,P=0.064);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TCGA中乳腺癌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发现,LRG1的表达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OS无明显关系(均P>0.05),但在basal-like亚型中,LRG1低表达患者OS明显优于LRG1高表达患者(HR=3.12,95% CI=1.54~6.29,P<0.001)。使用GeneMANIA数据库进行分析,共筛选出20个与LRG1相互作用蛋白质,GO富集分析显示,LRG1及与其共表达相关的20个蛋白富集于细胞胞外区,外泌体,血液微粒,受体复合物等结构中,参与细胞的血管生成调控、上皮间充质的转化、缺氧反应等相关生物学过程。结论 LRG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预测部分不良乳腺癌亚型的预后,LRG1可能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肿瘤复发是导致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肝癌细胞再增殖体外模型与数据库分析,探讨HMGB1与肝癌细胞再增殖以及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癌细胞Huh7和Li7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转染萤火虫荧光素蛋白-水母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Fluc-GFP)基因质粒构建相对应的报告细胞Huh7-Fluc和Li7-Fluc。以10 Gy剂量X射线照射过的Huh7和Li7作为饲养细胞,分别与相应的报告细胞Huh7-Fluc和Li7-Fluc共培养构建肿瘤再增殖模型,以单纯的报告细胞以及报告细胞与无X射线处理的饲养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为对照,通过生物成像观察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来判断报告细胞生长情况,以及HMGB1抑制剂甘草酸(Gly)干预后的影响。通过TIMER2.0和GEPIA2数据库分析平台,分析HMGB1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以及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各自单纯报告细胞培养组以及报告细胞加无X射线处理饲养细胞共培养组比较,再增殖模型组报告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均P<0.01)。Gly干预后,再增殖模型组报告细胞的生长被明显抑制(均P<0.01),但单纯培养的报告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均P>0.05)。公共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HMGB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HMGB1高表达的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短(P<0.01),HMGB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HMGB1参与了X射线诱导的肝癌细胞再增殖。HMGB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预后评估参考指标,并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临床上将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乳腺癌均被归类于HER-2阴性乳腺癌,并认为无HER-2靶向治疗条件。然而,近期的新型抗HER-2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仍可从抗HER-2治疗中获益,使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乳腺癌患者之间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反应与预后方面的差异备受关注。因此,本研究探讨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 002例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M0)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HER-2低表达组(409例)与HER-2零表达组(593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差异。结果 与HER-2零表达组比较,HER-2低表达组浸润性导管癌比例更高(93.4%),且病理分化等级多表现为Ⅱ级(78.7%);HER-2低表达组TNM分期中处于T1的比例低于HER-2零表达组,而T2分期的比例高于HER-2零表达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R-2低表达组激素受体(HR)阳性率为87.5%,在199例检测了雄激素受体(AR)的患者中,AR阳性率80.9%,两项数据均高于HER-2零表达组(均P<0.05)。HER-2低表达组Ki-67表达量明显低于HER-2零表达组(P<0.05)。同时,两组间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HR阳性患者中(均P<0.05),而HR阴性患者中以上数据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无论HR表达状况,HER-2低表达组与HER-2零表达组的总生存(OS)期和无病生存(DFS)期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此外,HER-2低表达患者中,AR表达状态对OS与DFS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 HER-2低表达与零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尽管两者的预后未见明显差异,但HER-2低表达患者的较高的HR与AR阳性率,以及较低的Ki-67表达水平,提示可能与内分泌治疗的敏感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新辅助化疗是早期高危或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保乳和提高整体治愈率重要的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人群的选择和方案的制订依赖于分子分型。然而目前尚缺乏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差异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差异,旨在明确其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新辅助化疗人群选择和方案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5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新辅助化疗且行根治性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0表达、低表达、过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独立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01例患者,其中HER-2 0表达231例(38.4%)、HER-2低表达137例(22.8%)、HER-2过表达233例(38.8%)。与HER-2 0表达患者和HER-2过表达患者比较,HER-2低表达患者具有更高的BMI,合并肿瘤家族史更少见,组织学分级更低,激素受体(HR)阳性比例更高;HER-2过表达患者的肿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HER-2 0表达和HER-2低表达患者(均P<0.05)。HER-2低表达患者中,HR阴性亚组患者较HR阳性亚组患者肿块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Ki-67水平更高(均P<0.05)。全组患者中,HER-2表达水平、pCR、临床淋巴结分期(cN)是患者无病生存(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ER-2过表达患者的新辅助化疗pCR率及DFS率明显高于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患者(均P<0.05),但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患者的新辅助化疗pCR率及DFS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肿瘤纤维化程度和雌激素受体(ER)状态是HER-2 0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ILs)水平是HER-2低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纤维化程度和ER状态是HER-2过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优于HER-2 0表达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ER状态和纤维化程度、sTILs水平分别是HER-2 0表达与低表达患者pCR的独立影响因素,而ER状态与纤维化程度是HER-2过表达患者pCR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肝移植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临床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旨在分析白细胞介素34(IL-34)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肝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93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中IL-34表达情况,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L-3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34检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取雄性5~6周龄NOD/SCID小鼠建立人源性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IL-34(5、10、35 μg/kg)(干预组)及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1次/d,共2周。比较10周后各组小鼠总体生存率、移植瘤体积与质量、肺组织转移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Ki-67与PCNA)、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MP-2与MMP-9)、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结果 经5年随访,93例肝癌肝移植受者中肿瘤复发27例、转移9例、死亡45例。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中IL-3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未复发和未转移患者(均P<0.05);IL-34低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血管侵犯呈负相关(均P<0.05);IL-34低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IL-34高表达患者(均P<0.05)。IL-34低表达、肿瘤复发与转移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IL-34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与0.79,优于甲胎蛋白(AFP)。与对照组比较,3个IL-34干预组小鼠总体生存率增加,移植瘤体积与重量减少,肺组织转移率和转移灶数量降低,移植瘤中Ki-67、PCNA、MMP-2、MMP-9、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E-cadherin表达水平增加,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 血清IL-34低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受者不良预后、肿瘤复发与转移密切相关。IL-34具有对抗肝癌生长与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EMT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为包括HER-2低表达在内的乳腺癌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目前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及预后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主要比较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特征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揭示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及更精准地选择ADC药物获益人群。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1 245例经手术治疗的Ⅰ~Ⅲ期早期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0表达、低表达、过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分析患者的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差异,筛选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比较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特征及免疫微环境差异。结果 1 245例患者中,HER-2 0表达395例(31.73%)、HER-2低表达562例(45.14%),HER-2过表达288例(23.13%)。与HER-2 0表达患者相比,HER-2低表达患者淋巴结分期更高、激素受体(HR)阳性比例更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更多,Ki-67水平较低(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患者的OS与DFS均明显低于HER-2 0表达患者与HER-2低表达患者(均P<0.05);HER-2 0表达和HER-2低表达患者的OS和DFS无论在整体上还是不同淋巴结状态或不同HR状态分层患者中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Cox风险模型结果提示,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ER状态、HER-2表达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分子特征方面,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在分子突变负荷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免疫浸润方面有一定差异,HER-2 0表达乳腺癌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更为活跃。结论 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的预后结局相似;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具有异质性,但与HER-2 0表达乳腺癌的分子特征不具有显著特异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将HER-2低表达作为新的乳腺癌分子分型。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研究显示,丙酮酸代谢的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结直肠癌干细胞中microRNA(miRNA)表达异常可能与丙酮酸代谢密切相关。笔者前期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miR-520c-3p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且与预后相关。然而,miR-520c-3p是否参与了丙酮酸代谢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干细胞中miR-520c-3p的表达与丙酮酸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择人结肠癌细胞株,并从中分离纯化结直肠癌干细胞。检测过表达或敲低miR-520c-3p后,结直肠癌干细胞及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丙酮酸氧化水平、乳酸产量的变化。用D-[U-13C]葡萄糖孵育细胞,质量同位素分析追踪葡萄糖衍生碳的命运。通过miRNA序列分析和遗传学手段分析和鉴定miR-520c-3p的功能底物。结果 过表达miR-520c-3p后,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丙酮酸氧化水平明显下降、乳酸产量明显升高(均P<0.05);用D-(U-13C)葡萄糖培养后,未标记的柠檬酸盐(m+0)明显增加,而高阶柠檬酸盐标记(m+1、m+4和m+5)明显减少(均P<0.05)。在敲低miR-520c-3p后,结直肠癌干细胞的上述情况呈反向变化(均P<0.05)。过表达或敲低miR-520c-3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miR-520c-3p可以靶向线粒体丙酮酸载体1(MPC1)mRNA 3''UTR(P<0.05)。过表达miR-520c-3p后,结直肠癌干细胞中MPC1的mRNA与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敲低miR-520c-3p后则相反(均P<0.05)。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MPC1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P<0.05)。敲低MPC1后,结直肠癌干细胞的丙酮酸氧化水平明显降低、乳酸产量明显增高、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用D-[U-13C]葡萄糖培养后,未标记的柠檬酸盐(m+0)在敲低MPC1的结直肠癌干细胞中明显增加,而高阶柠檬酸盐标记(m+1、m+4和m+5)明显减少(均P<0.05)。同时敲低miR-520c-3p和MPC1后,结直肠癌干细胞丙酮酸氧化水平、乳酸产量、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中miR-520c-3p的高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其机制可能是miR-520c-3p靶向MPC1调控结直肠癌干细胞中的丙酮酸代谢水平,促进了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II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K3C3)及SMAD家族成员4(SMAD4)参与的信号通路与胰腺癌(PAAD)关系密切,但两者与PAAD发生及预后是否有关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初步探究两者在PAAD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利用UALCAN在线网站分析PIK3C3 mRNA和SMAD4 mRNA在PAAD中的表达及两者各自对PAAD患者预后的影响;从TCGA数据库下载PAAD患者PIK3C3 mRNA和SMAD4 mRNA的表达数据和相应临床病理资料,基于PIK3C3和SMAD4联合的mRNA表达水平,用一致性聚类分析将PAAD患者分为两个聚类,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及Kaplan-Meier法分析两个聚类患者PIK3C3与SMAD4的mRNA表达模式、临床病理因素和总体生存率的差异;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AAD和癌旁组织组织芯片中PIK3C3及SMAD4蛋白表达水平,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两个蛋白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分析PIK3C3和SMAD4的蛋白水平单独及联合对PAAD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PIK3C3 mRNA或SMAD4 mRNA水平在PAAD中均无明显变化,并且两者单独均不影响PAAD患者的预后(均P>0.05)。PAAD中与PIK3C3 mRNA与SMAD4 mRNA具有较高的共表达相关性。两个聚类的PAAD患者之间,两基因的mRNA水平及年龄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中,PIK3C3 mRNA及SMAD4 mRNA均高表达聚类的PAAD患者预后较好(P=0.006)。PAAD组织中PIK3C3和SMAD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01),AUC分别为0.7417及0.7991。PIK3C3和SMAD4蛋白之一阳性患者比两蛋白均阴性的患者预后更好(P=0.0359)。结论 PIK3C3和SMAD4蛋白可作为PAAD潜在的诊断标志物,PIK3C3和SMAD4联合分析可成为PAAD患者预后评估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侵袭性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临床预后差。目前HC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现出促癌作用。然而,PITPNC1是否在HCC发展中发挥作用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探讨PITPNC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招募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肝切除手术的HCC患者116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组织标本,并进行规律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PITPNC1蛋白的表达,分析PITPNC1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LCCLD数据库分析PITPNC1在人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包装小RNA干扰PITPNC1在高侵袭转移性HCC细胞系MHCC97H中表达,利用集落形成和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ITPNC1表达与HCC生长的关系,并对皮下移植瘤行油红O染色。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TPNC1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PITPNC1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在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7%(88/11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1.5%(2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TPNC1高表达与卫星结节(P=0.041)、血管侵犯(P<0.001)、肿瘤分化(P=0.027)、BCLC分期(P=0.009)、TNM分期(P=0.02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ITPNC1高表达HCC患者总体生存(OS)率与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1);PITPNC1表达是OS率与R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R=11.775,95% CI=1.462~4.082,P=0.006;HR=1.928,95% CI=1.306~4.889,P=0.004)。PITPNC1沉默后,MHCC97H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均明显抑制(均P<0.05)。油红O染色显示,PITPNC1表达下调后,皮下移植瘤的脂质积累明显减少(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ITPNC1过表达涉及脂质代谢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活性。结论 PITPNC1是HCC新的癌基因和不良预后标志物。PITPNC1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途径而在促进HCC生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NF-κB的活化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5(CCR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以及PTEN/PI3K通路相关蛋白均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因此,本研究探讨以上分子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用Western blot、CCK-8实验、Transwell法检测结直肠癌HT29和SW480细胞经Maraviroc(CCR5抑制剂)、MG132(TRAF6抑制剂)和NF-BAY(NF-κB抑制剂)处理后,各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两种结直肠癌细胞中,抑制CCR5蛋白后,PI3K的表达降低,PTEN表达升高(均P<0.05),TRAF6和NF-κB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抑制TRAF6蛋白后,PI3K和CCR5表达降低,PTEN表达升高(均P<0.05),NF-κB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抑制NF-κB表达后,CCR5、TRAF6和PI3K表达降低,PTEN表达升高(均P<0.05)。三种抑制剂均可明显降低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中存在NF-κB异常活化,后者可能通过上调TRAF6与CCR5的表达,抑制抑癌分子PTEN的活性,从而导致促癌分子PI3K及其通路的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4信号传导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可能发挥抑癌作用。但RUNX3的作用与TGF-β/SMAD4通路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UNX3与SMAD4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收集9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RUNX3和SMAD4蛋白的水平,qRT-PCR检测SMAD4 mRNA的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将人结直肠癌细胞SW480分别转染RUNX3过表达载体(RUNX3组)、SMAD4过表达载体(SMAD4组)、RUNX3+SMAD4过表达载体(RUNX3+SMAD4组),以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SW480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Western blot与qRT-PCR检测各组细胞RUNX3与SMAD4表达的变化;用CCK-8实验与Transwell实验分析各组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RUNX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而SMAD4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与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511,P=0.004;r=0.487,P=0.009)。与对照组比较,RUNX3组的RUNX3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但SMAD4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SMAD4组的RUNX3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SMAD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RUNX3+SMAD4组的RUNX3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MAD4 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均P>0.05)。RUNX3组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SMAD4组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RUNX3+SMAD4组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介于RUNX3组与SMAD4组之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UNX3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上调RUNX3的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4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 术后早期复发是胆囊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辅助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目前有关意外胆囊癌(IGBC)二次术后早期复发及辅助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探讨IGBC二次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分析辅助化疗对于早期复发和非早期复发患者的疗效,以为临床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IGBC行意向性根治术的17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早期复发定义为二次意向根治术后12个月内),以及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RFS)与总体生存(OS)的影响因素。结果 170例行IGBC意向性根治术后患者,随访期间复发者73例(42.94%)、早期复发者41例(24.12%)。IGBC术后早期复发患者中位OS时间明显短于非早期复发患者(χ2=192.910,P<0.001)。病理分化程度(OR=20.758,95% CI=5.557~80.239)、CA19-9水平(OR=7.920,95% CI=1.557~39.771)及病灶残留(OR=8.050,95% CI=3.062~21.160)是IGB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病理分化程度(HR=6.160,95% CI=2.877~13.193)、CA19-9水平(HR=2.538,95% CI=1.297~4.965)、手术切除范围(HR=2.111,95% CI=1.154~3.860)、病灶残留(HR=2.571,95% CI=1.547~4.273)是IGBC术后RFS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病理分化程度(HR=3.225,95% CI=1.461~7.121)、早期复发(HR=29.558,95% CI=14.250~61.311)、病灶残留(HR=2.416,95% CI=1.361~4.287)是IGBC术后OS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辅助化疗是术后OS时间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260,95% CI=0.123~0.551,P<0.05)。按有无病灶残留及是否早期复发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辅助化疗可延长病灶残留患者术后RFS时间及OS时间,亦可延长早期复发患者术后OS时间(均P<0.05)。结论 病灶残留是IGBC二次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有效改善病灶残留及早期复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在我国属于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复发仍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HC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因此,本研究探讨HCC患者MVI的危险因素及MVI对根治术术后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0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检查证实42例有MVI,108例无MVI,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MVI的影响因素,通过随访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结果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术前甲胎蛋白(AFP)、术前血小板(PLT)与HCC患者MVI发生有关(均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术前AFP(≥400 μg/L)、术前PLT(>200×109/L)也是HCC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12~48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与无MVI患者比较,有MVI患者术后1、2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76.19% vs. 91.67%,P<0.05;47.20% vs. 78.70%,P<0.0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23个月 vs. 34个月,P<0.05)。结论 肿瘤较大、术前AFP与PLT水平较高的HCC患者发生MVI的风险升高,对于此类患者应进行严格的术后随访,以便一旦出现复发征象及时进行后续治疗,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超声(LUS)下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其在原发性肝癌(PLC)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的近期预后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LUS下左半肝切除术(LUS组),34例行常规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与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US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4 mL vs. 395.94 mL,P<0.05),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US组无肝中静脉损伤,常规组肝中静脉损伤5例(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S组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 vs. 23.53%,P>0.05),两组术后3 d、1个月的APTT、FIB和PT以及ALB和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LUS组的ALT、AST、TBIL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但术后1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5(9~18)个月,LUS组与常规组的复发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17.65%,P=0.483;3.33% vs. 5.88%,P=0.999)。结论 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安全有效,近期预后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当;较常规组可减少术中出血并更好地保护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 携带胚系BReast CAncer基因(gBRCA)突变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同时具有年轻与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风险。目前对于g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可行保乳治疗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gBRCA突变的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有人种差异。方法 检索多个国外数据库,收集比较g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术预后差异的临床研究,对无复发生存(RFS)、无转移生存(MFS)、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总生存(OS)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研究(中国2篇,欧美4篇),共2 140例gBRCA突变患者,中位年龄38~47岁。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gBRCA突变患者行保乳手术较全乳切除术复发风险增高(RFS:HR=1.91,95% CI=1.03~3.54,P<0.05),但两种术式的MFS、BCS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人群中,gBRCA突变患者行保乳手术较全乳切除术复发风险增高(RFS:HR=1.63,95% CI=1.10~2.41,P<0.05),两种术式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欧美人群中,两种术式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欧美人群,保乳手术不是gBRCA突变早期年轻乳腺癌术后预后的风险因素;但在中国人群中,gBRCA突变早期年轻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可能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需在术式选择的医疗决策时充分告知。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 核转录因子HMBOX1在不同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且与胶质瘤、卵巢癌、胃癌及肝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尚未见HMBOX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的报道,故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HMBOX1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90例患者癌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HMBOX1表达,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HMBOX1高表达组与HMBOX1低表达组,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与预后差异,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HMBOX1高表达组54例(60.0%),HMBOX1低表达组36例(40.0%)。HMBOX1高表达与TNM分期、N分类、M分类及分化程度明显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和T分类无明显关系(均P>0.05)。HMBOX1高表达组1、3、5年无瘤生存率与1、3、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II~IV期、N2、M1及HMBOX1高表达为影响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III~IV期、M1及HMBOX1高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II~IV期、M1、低分化及HMBOX1高表达为影响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III~IV期、低分化及HMBOX1高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HMBOX1的表达与恶性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HMBOX1的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评估的因素,HMBOX1高表达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通过结合mircoRNA(miRNA)来间接调控下游mRNA的转录及降解,从而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lncRNA FOXP4-AS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笔者前期研究发现,FOXP4-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呈低表达,发挥抑癌作用。此外,笔者通过数据库预测miR-507可与FOXP4-AS1互补结合。因此,本研究探讨FOXP4-AS1通过调控miR-507及其下游靶mRNA抑制PTC细胞的生长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miR-507在甲状腺癌(T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TC中的临床意义。qRT-PCR检测PTC细胞系(TPC-1、K1)和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3-1)中miR-507的表达水平,以及过表达及敲低FOXP4-AS1后检测miR-507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FOXP4-AS1与miR-507靶向关系。分别在FOXP4-AS1过表达及敲低稳转株上转染miR-507的模拟物、抑制物,并分别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功能的变化。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507下游靶点并用qRT-PCR验证。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iR-507在TC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TC患者与临床病理分期、T分期、腺外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均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Nthy-ori3-1细胞比较,miR-507在两种PTC细胞中呈高表达,且过表达和敲低FOXP4-AS1后,两种PTC细胞中miR-507的表达水平随之反向改变(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FOXP4-AS1与miR-507靶向结合,并抑制miR-507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及功能回复实验显示,FOXP4-AS1过表达后,PTC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加入miR-507的模拟物后,PTC细胞以上功能回复(均P<0.05);敲低FOXP4-AS1后,PTC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升高,同时加入miR-507的抑制物后,PTC细胞以上功能回复(均P<0.05)。数据库预测与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iR-507下游可能涉及CAMK4,qRT-PCR验证结果显示,CAMK4的表达水平随FOXP4-AS1表达水平的上调、下调呈同向改变,且其表达水平随miR-507模拟物和抑制物的加入而反向改变(均P<0.05)。结论 FOXP4-AS1可以靶向结合miR-507,并可能通过海绵作用抑制miR-507表达水平调控PT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凋亡。CAMK4可能是FOXP4-AS1/miR-507通路发挥抑癌作用的下游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