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农尝百草"神话对审视中国农业起源和医药起源皆具有重要意义。神农被奉为医药之祖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神农尝百草"神话的显著影响。药食同源中的神农多重角色的交叉显示本草起源的神话建构;"神农尝百草"能够固定下来并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与《神农本草经》的托名密不可分,"神农尝百草"建构的本草起源图景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深远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神农尝百草"与《神农本草经》分别属于神话和医药领域,但因"神农"和"百草"两关键要素的交叉互通而联系密切。从"神农尝百草"神话的产生时代、主要内容、反映的内涵上看,这个神话产生于医家。神话"神农尝百草"和医经《神农本草经》在各自的流传播布过程中,互相佐助,合力建构了"神农",丰富了神农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很多人对中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纯天然药物就无毒副作用.殊不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百毒",在我国古代医学书籍上也记载有"十八反"、"十九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医学史>或<针灸学>中讲授有关针灸的起源时,会涉及"伏羲制九针".大家熟知"神农尝百草",而对"伏羲制九针"则相对陌生,其实这二者均是中国医学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时,应阐明伏羲为何人、什么是九针、为何会有这一说法等内容.笔者试将讲解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以毒攻毒、以偏纠偏,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科首席专家周平安说,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小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八"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正>"是药三分毒",从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表明,上古时期,因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还处在粗浅的阶段,对许多药物的药性和不良反应不甚了解,曾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所以古代将中药称之为"毒药",聚毒药以供医事。但随着中医学的  相似文献   

7.
当年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今天有人认为中药完全安全无害,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不少中药本身就有毒副作用。如果用药不当,无毒的中药也可伤人,妇女怀孕期间更应慎用药物。不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少有毒的中药,只要运用得当,对证施治,也可力挽沉疴,化腐朽为神奇。  相似文献   

8.
春秋以前,虽有"结绳记事"以及殷商以后的甲骨文,但文字在这一阶段还只是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留给后世可供研究参考的文字性资料很有限.现有的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文献中并无"味"的记载.当时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了"味"的概念、涵义?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去推测.《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这段文字记载了上古神农教民播种五谷、防治疾病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食物的禁忌     
食物的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食物由于有毒.变质或因疾病服药而不能食用,否则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医圣张仲景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有害,若得宜则养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都是为了告诫人们饮食的利与弊,否则,使用不当,轻则伤身,重则毙命.本文略举几例,以示告诫.  相似文献   

10.
茶史趣谈     
茶是什么? 最初的茶就是药.枟神农本草经枠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神农摘下茶树的枝叶,嚼以解毒.可见远古时期的人是将茶树的叶子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汲取茶汁,用于解毒.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荼'字)而解之"。可见我国早在远古时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其《本草拾遗》中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足见古人对茶叶药理功能之推崇。历史上以茶叶作为药用方剂的单、复方不下几十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时代,就有野生茶树。到了神农时代就发现茶叶可以解毒,如《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后来人们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故事,这就说明古代发现茶叶是治疗疾病的起源。《神农食经》也曾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  相似文献   

13.
五千年前,三湘四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宣药疗疾,开创了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中医药辉煌时代。炎帝神农中华始祖三湘四水,是远古中华民族创始人——炎帝神农氏的领地。炎帝神农氏在此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器时  相似文献   

14.
自古时炎帝神农尝百草起,历代医药学家在<本草>著作中,对药材的真伪优劣均有认真的研讨.例如"白头翁"为<本经>下品药,<本经>上有"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名称,后世各地方的习用名更多.明·李时珍考证:唐·苏恭在<新修本草>上记述,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晋·陶宏景在<名医别录>上记述,"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翁,故以为名".这导致了应用"白头翁"的混乱复杂.至今,国内白头翁商品调查,曾以"白头翁"为名的不下三十余种,分别属于四个科十三属植物.据<中国植物志>收录的白头翁属(Pulsatilla Mill.)植物也有10种之多.  相似文献   

15.
寿龄的代称     
肖名 《养生月刊》2012,33(5):465-466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以来、茶、喜、白等汉字,作为寿龄的代称.称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99岁为"白寿",108岁为"茶寿".据说,在日本也有把88岁叫做"米寿",把108岁叫做"茶寿"的说法.寿龄为什么可以以汉字代称?这需要从汉字的笔画及形体说起.  相似文献   

16.
论中医药     
在没有传统食品的条件下,为避免饥饿和死亡,人类被迫食用非传统食物。植物是最易寻找的非传统食物,那么尝百草是发明中药的原因吗?尝百草的主体是健康人,因此尝百草的结果是人类具备有毒无毒、口味好坏的食品知识,而不是药物知识,因此尝百草不是中药发明的真正原因!食品知识归属农业,因此远古传说的是神农尝百草。  相似文献   

17.
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为了识别药性,亲尝百草,经常因误食毒草而中毒。一次,神农采药时偶然得到了一种叫做獐狮的奇兽,只见它周身透明,吃下各种虫草后,可通过观察它的肺腑、经络而判定断定百草虫的药性。从此,神农识药不再有性命之忧了。  相似文献   

18.
阳明病的提纲是"胃家实",一般认"胃家"包括了胃与肠,"实"则指邪气实,可是透过<伤寒论>的原文考证,可知其原意并不完全如此.以下先从胃、家、实三字的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古代的医书很多,其取名各有特色,说起来真有些趣味。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其取名来自于远古时代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因该书在形式上采取黄帝与臣子们一问一答的讨论形式,谈论的又都是有关内科方面的内容,故称之为《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来自于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相似文献   

20.
传说华夏祖先神农氏为拯救万民之疾苦,亲口去尝百草,以分辨出草药的毒性大小。一日他尝了一种草,这种草开着绿茵茵的小花。圆圆的叶儿,梢头尖尖的,又苦又酸,花果上还有刺。神农吃下后,顿觉肚子里好象有东西在顶撞,把神农的膝头弄得酸疼,肿得象牛膝盖。神农急忙吞下一把茶叶。才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