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移植仍然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衰)的最佳治疗方案,但心脏供体的匮乏导致众多心衰患者亟需其他治疗方法。近年来,机械辅助循环作为人工制造的机械装置,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成为心室泵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各种短期、长期机械辅助循环已经可以按照不同策略应用于相应病情的心衰患者,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国产化的机械辅助循环也已经面世。目前机械辅助循环正向微型化、便携式、更持久耐用方向发展,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也许未来可以替代心脏移植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国际新闻     
新的研究表明,置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可显著改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状况,特别是静脉内给予心肌收缩性药物治疗的患者。 波士顿Brigham妇产医院的LynneWarner Stevenson医生和同事们在8月17日的《循环》杂志在线版上指出,以前的研究显示LVAD治疗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改善相关,但是它对最严重的患者是否有益还不清楚。他们分析了机械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评价(REMATCH)研究中登记的129例患者的  相似文献   

3.
张健  马维国 《中国医刊》2013,48(5):9-11
20多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步,改善了预后.然而,还有5%左右的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其中部分患者经过心脏的机械辅助支持治疗一段时间后,或争取到了心脏移植的机会,或心脏功能得到了逐渐恢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机械辅助循环的概念和分类 机械辅助循环(MCS)装置是连接于心脏或植入心脏内,承担部分或全部心功能的多种装置的总称.  相似文献   

4.
心室辅助装置目前仍然是心力衰竭(心衰)终末期患者治疗的最后希望。这种装置有临时和永久性两种。研究表明它可以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总体的死亡率仍然很高。一项对美国医疗中心数据进行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在2000-2006年间使用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中,约有不到半数存活时间超过一年。对于心衰患者首选机械装置辅助治疗,其存活率(51.6%)要好于心脏外科手术后被迫应用的治疗效果(30.8%)。  相似文献   

5.
<正>1爆发性心肌炎的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心肌炎指心肌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心肌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可无自觉症状,重者可直接表现为猝死。如果心肌炎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恶性心律失常或终末器官衰竭,爆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可能已经发生。爆发性心肌炎病情极凶险,通常需要积极的机械循环辅助治疗。FM的机械循环辅助治疗手段包括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体外膜肺氧合  相似文献   

6.
机械辅助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民  万峰 《北京医学》2004,26(1):60-61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等常出现心脏功能下降而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心力衰竭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内科治疗效果不满意.机械辅助循环(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在传统的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郭可泉  孟旭  韩杰  贾一新  罗天戈  贡鸣 《中国医刊》2023,(12):1290-1292
<正>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捐献供体短缺是困扰临床心脏移植的瓶颈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仅有3万人接受移植手术。虽然机械辅助装置(如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可作为心脏移植的临床替代选择,但相关的出血、血栓、感染及生活质量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猪因具有与人亲缘关系远、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8.
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不全日益受到关注。抗肿瘤药物治疗前的风险评估、治疗中及治疗后的心功能监测、心肌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预防临床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降低药物剂量、调整给药管理和使用低毒剂型等优化化疗方案降低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心脏保护剂如抗心力衰竭药物、右丙亚胺等在预防和治疗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不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进展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器械辅助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机械辅助循环装置)亦可获益。本文主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不全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心脏辅助装置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室辅助装置 (VAD)或人工心脏是应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的泵功能。不仅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或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度治疗 ,而且可以促进心衰病人心功能的恢复 ,并最终撤离人工心脏。目前国内尚未有长期使用的报道。我们于 2 0 0 1年 1月起连续应用体外植入式人工心脏治疗 5例心脏病病人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本组 5例病人 ,男 3例 ,女 2例。年龄 11~ 5 2岁 ,所有病人术前均经内科治疗无效后植入人工心脏。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 3例 ,其中 1例为心肌病患儿 ,反复心衰 ,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曲孝章  刘全 《吉林医学》2008,29(7):608-610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心脏移植的难度高、费用大、供体有限等多种原因,使心脏移植无法成为心衰的常规治疗。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device,LVAD)在这种现状下应运而生。它既可以为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争取时间起到桥梁作用,也可以作为终末期心衰治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廖容  王艳  陈玉  蒋秋阳  马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757-3759
目的:通过观察无创辅助通气对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6 min步行试验的影响,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应用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2组均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辅助通气。2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BNP、RDW水平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BNP浓度及RDW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6 min步行试验得分较前提高,且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辅助通气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血清BNP及RDW水平,提高6 min步行试验平均得分,改善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心肌梗死后正常心肌组织缺血坏死,逐渐由结缔组织取代,心脏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机械辅助装置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虽可部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修复缺血坏死的心肌。成人心脏再生能力极其有限,受损的心肌组织由纤维化瘢痕所取代,心脏结构无法逆转。对大部分终末期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其最后选择。由于供体缺乏、移植后长期  相似文献   

13.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是目前治疗外科手术禁忌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1],但由于TAVR手术操作复杂,属于复杂高危介入手术,对于射血分数低下及心功能极差,甚至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患者,常规TAVR手术风险较大,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可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条件。  相似文献   

14.
1 简介 心脏移植用于治疗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已得到广泛认可.大多数受体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时,由于心脏状况不佳,无法得到传统疗法及其它外科手术方法的辅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走高,冠心病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溶栓)是目前临床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介入和旁路移植治疗只能处理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对冠状动脉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无作用,还有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手术治疗无法处理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除药物治疗以外,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racorporeal counterpulsation,EECP)作为非侵入式的体外辅助装置,具有安全、无创、有效、经济等优点,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流切应力、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等机制,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本文就EECP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加,内科治疗特别是以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大大延缓了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病理发展过程,提高了患者远期存活率.但内科治疗仍无法阻止患者进展为顽固性HF阶段[1].随着外科技术及器官保护技术的发展,心脏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并成功挽救了部分晚期顽固性HF患者[2],但其无法广泛应用于HF的外科治疗中.心脏辅助装置早期应用于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维持患者基本循环功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心脏反搏辅助装置,主要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CD)两种,现就其历史、原理、应用及前景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De Bakey及其团队提出[1]。LVAD历经搏动式、轴流式、离心式(液力悬浮、磁液悬浮、全磁悬浮)三代血泵的改进和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重要手段,美国每年约3000例患者使用LVAD,超过了心脏移植的数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植入式LVAD用于INTERMACS分级1~4级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相似文献   

18.
屈正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0):21-26
心力衰竭是新世纪人类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心血管流行性疾病.当心衰发展到终末阶段,唯一有效方法是心脏移植,但其实施受到供体短缺的限制.因此心室辅助装置或人工心脏逐渐成为挽救严重心衰患者的必要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人工心室机械辅助装置(VAD)用于临床以来,伴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进步和通过先驱者及研究者地开拓、探索和实践,当今人工心脏的发展与应用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心力衰竭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尽管有各种药物可以使用,还是有许多难治性心衰需要更有效的手段。随着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外科处理逐渐成为最广为接受的方法。外科处理包括心脏移植、循环辅助、TMLR、以及各种心肌成型术。 作为体外循环和人工心脏的副产物,循环辅助已开始用于心脏移植前的抢救措施及处理术后低排综合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逐渐增加应用的趋势。其发展和广阔应用前景得到各医疗中心的重视。 对心衰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病人,以便及时建立循环辅助,取得更大的效果。循环辅助还可用作辅助性预防手段。 循环辅助的并发症(尽管发生率正在下降)和病理生理仍需进一步研究。发展一种可植入的装置将可提供永久的支持,实验工作正在进行中。 可以期望在下世纪初,循环辅助装置将会发展成熟,成为大众化的、可以负担得起的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多数难治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heart failure)亦称终末期心力衰竭(end-stage heart failure),经适当病因治疗和常规抗心力衰竭处理(休息、限盐、利尿药、洋地黄、ACEI等)后,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仍长期持续无变化或呈进行性加重,属于慢性心力衰竭不良发展的晚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