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2.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3.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两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26%、5.2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00%、出血事件2.63%均低于对照组10.53%、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病死亡0.00%与对照组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行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具有较高价值,可发现患者实际代谢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可靠依据,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刘玲  杨欢  李双成  汤朝晖  李建霞 《河北医药》2013,(13):1947-1949
目的分析75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提示有动脉狭窄的脑血管造影特点,观察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的59例神经内科75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162处,颅内动脉狭窄22处,颅外动脉狭窄150处,其中单一动脉狭窄5例,54例(91.5%)合并2处以上狭窄(狭窄程度≥30%);颅外动脉重度狭窄(NASCET)的标准(>70%)占46.9%,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占6.1%,造影发现合并未破裂动脉瘤5例(8%),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支架治疗的46例,占77.9%,其中发生并发症3例(6.1%),1例合并高灌注综合征,1例颅内出血,1例脑梗死。结论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技术操作可行,但常多发血管病变,需较高的手术技巧和综合的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阐述急性期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方法根据脑动脉瘤类型采取翼点入路式、纵裂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21例术后复归,2例基底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1例术后3天死于脑血管痉挛所致广泛脑梗塞。结论急性期手术可以防止破裂脑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和清除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元凶蛛网膜下腔的血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放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而接受药物综合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17例,按治疗方案分成手术组105例和非手术组112例。除基础治疗外,手术组患者在PCI手术前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手术组患者长期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自患者出院至2015年5月,定期通过门诊、电话或复查冠脉造影方式随访,随访时间为24~38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全因死亡或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造成再次住院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事件。结果:手术组患者失访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非手术组患者失访8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与手术组比较,非手术组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者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3年生存人数94例,生存率为95.9%;非手术组患者3年生存人数66例,生存率为6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组比较,非手术组患者在随访期的生存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仍不能得出药物治疗和PCI术治疗孰优孰劣的结论,但未行PCI术的患者3年生存率不容乐观;心肌缺血症状较重的冠心病患者应首先考虑PCI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搜集脑梗死或TIA患者80例经彩色B超示具有颈内动脉斑块40例为A组,椎动脉斑块40例为B组,均服用辛伐他汀进行了1年临床观察随访,对其作用差异性进行相关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56—78岁,均有过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两组患者均采用辛伐他汀20mg q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年,以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为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观察颈内动脉斑块组(A组)、椎动脉斑块(B组)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百分率,统计学方差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结论通过对有过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患者同时伴有颈内动脉斑块或椎动脉斑块进行口服辛伐他汀稳定动脉斑块治疗,1年临床观察随访,颈内动脉斑块组和椎动脉斑块组两者之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百分率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9例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结果 9例均在DSA下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7例动脉瘤分叶为一大一小,6例存在单侧A1段优势供血征。9例均经翼点入路直接夹闭,2例加行包裹术。8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分叶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A1段优势供血征有较高的相关性。手术宜在动脉瘤破裂3 d内或14 d后进行。翼点入路为首选入路,但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夹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的33例诊断明确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总结颅内动脉瘤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本组33例患者中,死亡3例(9%),重残3例(9%),轻残7例(21%),恢复良好20例(61%),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对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早手术干预,能减少再出血,降低死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本组患者22例应用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其中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等技术完成,术前、术后、术中给予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钙离子拮抗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结果 22例患者21例成功栓堵;1例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死亡。其余21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均生活自理,无1例复发。结论可脱卸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钙离子拮抗剂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DSA造影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病变分布以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对42例60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术,并根据DSA造影的结果分析老年患者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和部位,以及老年患者进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术的常见风险和避免措施。结果42例患者中,全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完成,结果显示:在28例出血性老年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破裂18例,动静脉畸形6例,烟雾病4例;在14例缺血性老年患者中,共发现颈部血管狭窄8处,前循环血管狭窄5处,后循环血管狭窄3处,未破裂动脉瘤1处。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脑血管痉挛,术后使用尼莫地平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动静脉瘘,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血肿,均经过加压包扎、间断性按压后消失,1例出现导管扭曲打结,后经手法解旋后更换导管完成手术。在造影过程中,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继发性脑梗塞、动脉夹层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脑血管DSA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诊断方法,应用在老年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unt-Hess分级,分为低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Ⅰ~Ⅲ)组52例和高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Ⅳ~Ⅴ)组21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72h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发现复发病例2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术1例。术后低分级动脉瘤组的预后优良率(90.38%)明显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42.86%),P<0.05。结论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疗效确切。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预后往往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手术治疗资料。本组8例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可在脑干旁、鞍上池或颞叶内侧血肿块。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环池内占位性病变。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1例。脑血管造影提示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P1段和P1、P2交界处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P2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结果 8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短暂同向偏盲,6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9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掌握后循环的显微解剖和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眉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2例。采用经眉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22例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临时阻断载瘤动脉5~15min,将动脉瘤分离后准确夹闭瘤颈。18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随访4—18个月,全部病例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手术死亡或其它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眉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脑动脉瘤破裂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急性动脉瘤破裂患者38例按Hunt分级:I级5例,Ⅱ级8例,Ⅲ13例,Ⅳ级9例,Ⅴ级3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螺旋CT扫描或三维血管成像技术明确诊断,采用显微手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和正确处理动脉瘤等方法. 结果: 术后随访2月~4年,良好26例,中度残废6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占7.89%. 结论:对急性动脉瘤破裂者除了V级以外,急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显微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等。结果术后恢复良好14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显微手术处理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预后。术中操作轻柔,施行控制性降压,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等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28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从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术后血管痉挛的防治等方面总结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28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的直视手术.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手术夹闭成功,根据格拉斯哥结果 记分分为好21例,差4例,死亡3例.结论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早手术可有效治愈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介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都进行TCD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据观察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的改善情况,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的时间里,实验组患者再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5例,复发率为10%,对照组患者再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13例,复发率为26%,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的半年时间里,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结论在临床上,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身体等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80例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血管瘤暴露路径,夹闭治疗,选择性阻断处理术中出血。结果 3 d内进行手术64.64%,所有患者均在5 d内手术;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完成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1例,4例直接致残,未见死亡病例;破裂1次患者Rankin评分为(1.6±0.4)分,低于破裂2次及以上患者的(2.9±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0±1.4)个月,所有患者头痛等症状表现均明显恢复。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宜早不宜迟,出血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