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对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施治的效果。方法 85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行经皮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的联合治疗,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70,P<0.05)。结论经皮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出血量少等优点,符合现代医学微创理念,值得临床对手术方法和效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建波 《海峡药学》2011,23(10):178-179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联合外固定的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方法。方法于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并被诊断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云南白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经术前服用云南白药结合外固定法稳定患者合并伤,再对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术中、术后出血量情况。结果云南白药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云南白药组术前、术后P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服用云南白药联合外固定行切开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减少失血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固定技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意义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单纯内固定术)、观察组50例(复合固定术),对照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愈合程度优(30例,60%)、良(10例,20%)、差(5例,10%)、未愈合(2例,4%);观察组愈合程度优(35例,70%)、良(15例,30%)、差(0例,0%)、未愈合(0例,0%),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内、外复合固定技术对治疗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能加强骨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恢复骨盆解剖序列的连续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07年4月至2013年8月的手术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33例,分为治疗组(以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固定)(n=19)和对照组(以外固定支架技术固定)(n=14),对比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整理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得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支架保留时间、骨盆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效果评价中优良率高达94%,病死率比对照组低。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集简单、安全、有效、微创优点于一身,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研究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内固定术组)24例和观察组(内外固定联合应用组)24例,然后将两组中不同Tile分型的Matta评估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不同Tile分型的Matta评估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并发症控制也相对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Pilon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运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位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复位效果和对照组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踝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具有复位效果较好,踝关节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经验。方法将2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治疗组12例,使用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联合组10例,使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然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22例骨折全部愈合,内固定治疗组优4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75.0%;联合组优6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0.0%,两组相比,其优良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能加强骨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恢复解剖序列的连续性,互补作用好,具有双重固定效果,因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切开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内外固定联合治疗骨盆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骨盆骨折骨折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切开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内外固定联合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创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切开内固定组、支架外固定组及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分别为78.0%,68.0%,94.0%;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切开内固定组、支架外固定组及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率分别为14.0%,10.0%,4.0%;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切开内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内固定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内外固定联合术式可有效改善骨盆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肢体正常功能,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是临床治疗骨盆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接受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骨科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则同时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并发症、拔管、肿胀消退、骨痂形成、下床活动时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拔管、肿胀消退、骨痂形成、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接受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石膏固定,治疗组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于术后12个月进行回访。结果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其骨折均全部愈合,观察组的优良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集内、外两种固定手术的优点,临床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29-130
目的对比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抽取我院近期确诊收治的5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30例行内外联合固定,对照组28例行常规内固定。随访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优良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1%,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经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安全、快速、有效地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这两种方式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0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治疗,观察两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疗效,见效快,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手法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法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复位、支架外固定19例,对照组为复位骨牵引共18例,经过治疗并随访1~3年.结果 治疗组优良率88.7%,保守组优良率5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法具有复位、稳定骨盆骨折端,控制出血、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利于骨折愈合、便于护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等作用,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于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全部骨性愈合。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程度好,均在2mm内,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1.5%。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解决了传统手法复位后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时缺乏支撑的缺点,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本科收治的66例Pilon骨折患者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进过手术治疗的踝关节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骨折处血供,且手术创伤少,并发症少,疗效肯定,是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用经损伤控制性治疗和未进行此项治疗的重型骨盆骨折患者各45例进行分析。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采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先行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一般情况稳定后采用二期切开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中存活39例,死亡6例。对照组中存活30例,死亡15例。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FT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尸〈O.05)。结论DCS治疗效果明显、预后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胫骨Pilon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5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Muzur略高于对照组,但对比(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情况,对其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将其分为内固定组(20例)与内外联合治疗组(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经随访,其骨折全部愈合。联合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5)。结论内、外固定联合治疗方法,兼顾了内、外两种固定二者的优点,有双重固定效果,互补作用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就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骨科自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66例,其后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33例。接受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接受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参照组,最后比对两组掌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和参照组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比参照组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同参照组进行比对,研究组明显较低,组间统计后差异正相关。结论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应用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