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淦勤  邢时龙  曾掌 《江西医药》2021,56(7):971-974,1008
目的 探讨自制嵌入式肝门阻断带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从2017年5月-2021年5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解剖性切除术的患者中筛选出4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入肝血流阻断带的不同分为自制嵌入式肝门阻断带组为实验组(23例)与传统肝门阻断带组为观察组(20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术中CVP、肝门阻断次数、切肝时间、出血量、输血比例、术后胆漏、肛门通气时间、腹腔出血、术后ALT、TBIL、Hb、乳酸值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应用自制嵌入式肝门阻断带患者在肝门阻断所需总费用(8.0±0元VS 502.9±92.25元)、肝门阻断及松阻断总时间(2.85±0.57min VS 11.4±2.35min)指标上明显低于传统肝门阻断带患者.此外使用嵌入式肝门阻断带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平均值较传统肝门阻断带减少约2563元(44377.17±2258.28元VS 46940.40±1732.98元).结论 自制嵌入式肝门阻断带能够安全、有效、简便的实现入肝血流的阻断,利于术中出血的控制、缩短手术时间.此外自制嵌入式肝门阻断带取材更方便、制作更简单、肝门阻断更省钱省时省力,有利于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肝癌切除术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阻断入肝血流和不阻断入肝血流两种方法行肝切除术.80例患者包含两组:A组为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37例),B组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恢复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B组[(169.46±31.44)min vs.(150.23±20.38)min(P<0.05);(530.27±195.54)ml vs.(443.72±147.97)ml(P<0.05)];术后两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分别为62.2%(23/37)、90.1%(39/43)(P<0.05).结论 ①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术时间短,失血少.②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安全易行且能够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肝门阻断方法。方法本组46例,分为A、B两组,各23例,A组为常温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B组为传统Pringle肝血流阻断法,总结分析两种不同肝门阻断方法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B两组肝门阻断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d肝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温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肝门阻断方法,对防治术后肝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不同血流阻断方案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接受肝切除的患者78例,依据血流阻断法分为3组,其中29例接受第一肝门阻断法为A组,22例接受半肝血流阻断术为B组,27例患者接受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为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A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3组在血流阻断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C组TBiL和ALT水平最低,ALB水平最高;A组TBiL和ALT水平最高,而ALB水平最低(P<0.05)。3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种血流阻断方案在肝切除过程中各具特色,其中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更为安全、有效,更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于百色市人民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100例,应用掷骰子法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应用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照组应用入肝血流阻断( Pringle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阻断及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各时间段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血清清蛋白( ALB)、血清总胆红素( 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阻断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研究组各时间段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应用于半肝切除术中的出血控制效果佳,患者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平稳,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采用不阻断肝门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随机分为肝门阻断组(阻断组)21例和不阻断肝门组(不阻断组)20例,阻断组术中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不阻断组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不阻断组明显少于阻断组(P0.05)。两组术前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d及7d阻断组TBIL、ALT均显著高于不阻断组,ALB显著低于不阻断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而不阻断组为5%,明显低于阻断组(P0.05)。结论采用不阻断肝门肝切除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减少了对肝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下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是目前在肝切除术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控制肝出血的方法,长时间的入肝血流阻断易引起术后严重的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如何合理选择肝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我科自2006年3月以来,对28例肝癌伴有肝硬变的病例采取半肝血流阻断行肝癌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缺血预处理及不阻断肝血流3种不同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半肝血流阻断(HVC)组30例,缺血预处理(IP)组33例,不阻断组39例,采用相应肝血流阻断方法切肝.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术中平均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例数(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第1、3、7、10天的血清ALT、AST、TBil水平.结果 3组患者平均阻断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1、10天ALT、AST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VC组、IP组、不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41±29)、(312±25)、(421±33) mL,不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最多,HVC组次之,IP组最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18.2%、17.9%,HVC组大于IP组及不阻断组(P<0.05).术后第3天ALT分别为(454.4±156.1)、(401±123.9)、(312±99.7) U/L,第7天为(145.2±91.7)、(101.5±66.3)、(68.1±28.7)U/L;术后第3天AST分别为(475.4±144.7)、(401±111.9)、(324±91.1) U/L,第7天为(139.2±96.6)、(103.5±60.3)、(95.2±22.7) U/L;术后第3天TBil分别为(36.4±23.1)、(34.05±21.0)、(25.1±17.5) μmol/L,第7天为(31.1±14.6)、(23.1±17.9)、(21.0±13.7) μmol/L.不阻断组肝功能恢复情况优于IP组,IP组优于HVC组.结论 预缺血处理及不阻断肝血流方法切肝可减少对肝脏功能的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消化科就诊并被诊断有肝肿瘤的患者27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13例和治疗组14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阻断入肝动脉血流,对照组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手术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手术中出血量为(426.5±19.8)ml,手术时间为(38.2±9.0)min,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幅度为(8.44±1.6)%,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6.9±1.4)d,对照组手术中出血量为(519.8±21.6)ml,手术时间为(41.7±10.5)min,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幅度为(20.1±2.5)%,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0.2±1.9)d,以上各项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血流阻断是肝肿瘤切除术中减少及控制出血的重要手段,但血流阻断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因此,在肝切除手术中必须合理、灵活地运用肝血流控制方法。Pringle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是目前肝脏切除中最常用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对肿瘤巨大需行半肝切除术、合并严重肝硬化或肝储备功能严重不足者可考虑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以避免残留肝脏因血流阻断缺血和再灌注受到伤害;对位于肝静脉主干,如肝、腔静脉结合部病变切除,各种全肝血流阻断方法因对血流动力学的严重影响而被逐渐慎用,目前以选择性血流性出入血流阻断法为首选。SHVE方法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以往因害怕损伤肝、腔静脉而放弃手术切除的消极局面。笔者认为只要熟练掌握肝静脉和腔静脉的解剖特点,分离阻断右肝静脉及左、中静脉干并非难事,采用SHVE血流阻断技术对于第二、三肝门部肝肿瘤的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行肝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62例患者分为两组:肝门阻断组28例,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无阻断组34例,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种方法对术中失血量、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正>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自制肝断面血流阻断器(HSVB)行血流控制实施肝切除术42例,并与同期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肝切除术40例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东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39-1841
目的 比较常规开放手术与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分析45例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和15例开放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分别为(4.5 ±1.1)cm、(100.3±33.7) ml、(1.5±0.4)d、(112.2±32.7) ml、(6.7±1.5)d,均优于开放手术组的(25.1±5.4)cm、(201.5±23.8)ml、(3.5±0.6)d、(230.3±43.7)ml、(11.3±3.7)d(t=1.977、2.023、1.989、2.015、2.025,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139.0±21.7)min与(159.4 ± 2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3,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x2=3.013,P<0.05).结论 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较开放手术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保留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对肝切除术失血量及肝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来我院行肝切除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保留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传统Pringle肝血流阻断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肝功能情况展开统计与比较。结果经肝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5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切除术中采取保留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可对患者的肝脏功能进行有效保护,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莫一我 《云南医药》2000,21(2):163-165
肝脏肿瘤尤其是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 ,目前仍是公认的疗效最好的方法。肝切除术中最大的危险是术中大出血和空气栓塞 ,是术后发生并发症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同时也是许多位于大血管附近的肿瘤无法切除的重要原因。为此 ,围绕着如何控制术中出血的问题 ,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此 ,临床上各种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技术应运而生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肝血流阻断术 (TotalHepaticVascularExclu sion ,THVE)是在阻断第一肝门的入肝血流的同时阻断出肝血流。它是控制切肝手术中和严重肝外伤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半肝切除术53例应用体会.方法 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施行半肝切除术53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3例,肝门部胆管癌5例,肝胆管结石4例,肝血管瘤1例.其中左半肝切除术35例,右半肝切除术18例.无肝血流阻断者2例,半肝入肝血流阻断23例,常温下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28例.术中失血量200~2000 ml,平均为610 ml.结果 53例中,治愈51例(96.2%),死亡2例(3.8%).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21例,其中2例肝功能衰竭并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SF)而死亡;4例胸腔积液和2例膈下积液;11例腹水;2例胆瘘.术后1年生存率达81.1%(43/53).结论 实施半肝切除术,要充分暴露术野,注意控制术中出血和切肝量及断面的处理和术后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行精准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精准且切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并与50例规则肝切除患者(常规切除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肝切除范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常规切除组明显延长,但术中出血、术中输血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556±141)、(371±110)ml,(24±8)d]较常规切除组[分别为(833 ±191)、(507±178)ml,(31±12)d]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切除组患者术后感染、出血、胆漏和胸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4.5%(3例)、3.0%(2例)、0、7.6%(5例)]明显低于常规切除组[分别为20.0%(10例)、16.0%(8例)、10.0%(5例)、24.0%(1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优于规则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晚期肝癌患者中行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肝切除术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资料,59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患者归入研究组、39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患者归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效果。结果:(1)术中效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271.5±97.4)min,切缘有效率为89.8%,优于对照组(188.5±70.7)min和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预后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术后3d血清ALT均值为(270.5±94.1)U/L,对照组则高达(501.6±115.6)U/L,术后1年复发率、生存率也优于对照组,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对于须行肝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更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49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效果(优良率)、一期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后禁食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在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的前提下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可行,能够获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的临床疗效,且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肝门阻断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闫广智  李新国  邢宏利 《河北医药》2009,31(18):2414-24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进行肝门阻断后提高微波消融对肝癌的疗效。方法对10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治疗组(n=53)。对照组在腹腔镜下行微波消融治疗、而治疗组在腹腔镜下阻断第一肝门后进行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明显提高了肿瘤消融坏死率,降低了复发率,且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阻断第一肝门能有效减少入肝血流,避免微波消融中的热能流失,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与开腹手术比较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