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痹症6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痹症是因风寒湿三症合而为痹,临床上发病率高,难以治愈,患者非常痛苦.痹症包括风寒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等.我们采用HH-QL型华亨中药汽疗仪,对60例痹症患者进行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引言祖国医学把关节痛叫做“痹”,或者叫做“历节风”。内经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意思就是说:“风寒湿三气混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痹症:风气胜于寒湿,痛无定处的叫做行痹;寒气胜于风湿,痛得利害的叫做痛痹;湿气胜于风寒,痛而沉着的叫做著痹”。行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其症状近假于中医的"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祖国医学将颈、肩、臂痛等症基本视为痹证,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将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两者这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并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经络受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痰湿困阻及外伤等型.笔者根据此病的发病原理,采用中医辨证论治68例,收到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属于中医学"痹症"、"骨痹"、"劳伤"、"鹤膝风"、"筋痹"等范畴,多以膝部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关节肿大或屈伸不利,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合,合而为痹。"素体虚弱,筋骨失荣为其内因,复感受风、寒湿邪而闭阻经络,气血循行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或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以荣养经络,不荣则痛;治  相似文献   

5.
黄芪首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24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骨神经痛是西医病名,祖国医学将本病列入痹症,属于风偏胜。此病是一种筋骨肌肉发生挛痛,重着麻木的证候,其发病原因前人认为是风、寒、湿三气乘虚侵袭所致,而三气的感受,又有偏重偏轻的不同,如《内经》云:“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因此本病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近代学者分型较细:分实痹、虚痹两大类。实痹包括风寒湿(行、痛、着痹),热痹、顽痹;虚痹包括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  相似文献   

6.
<正>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内经》中有"项筋急"和"颈筋急"的记载,临床多表现为颈肩酸痛、僵硬、麻木等,甚则可见眩晕、呕吐等全身症状。我们把颈肩医疗体操应用于颈椎病的辅助治疗,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1辨证论治为主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邪侵袭,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7.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根据风湿性关节炎的症肤表现和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个人认为,这病可能属于中医古典文献所记载的“痹症”底一部分,如黄帝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灵枢经周痹篇:“风寒湿三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寿夭刚柔篇:“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具病者名曰风痹”。又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长刺节论:“病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发生在颈部的骨关节退行性、增生性病变.属于中医"痹症"、"肩颈痛"等范畴.笔者采用中药制剂穴位注射结合治脊疗法治疗颈椎病50例,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姜玥  张桂赫 《中医研究》2008,21(12):4-6
风湿一病为古今医者所习见,即《内经》“风寒湿三气杂和而成痹”是也,又因三气构成之多少、症状之差异将痹症分为“行、痛、著”三痹,述大要于前,汉代张仲景详述治法于后。笔者治痹师法仲景常有良效,兹将读书临证所得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0.
痹症是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常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病在临床上往往呈渐进性或者反复发作的特点;经久不治,可发展为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现将治疗痹症的验案择其精要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痹症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痹症”多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沉、肿胀、麻木、活动障碍或强直变形为特点。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多种疾病。中医虽认为痹症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但是由于感受邪气的不同侧重,在临床上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风邪盛者为行痹,其表现是肢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盛  相似文献   

12.
毛继  伍都超 《四川中医》2008,26(3):35-36
痹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以疼痛、麻木、拘急、重着、变形、关节肿胀为主要表现,有渐进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根据风寒湿三气的特点及形气相合、邪气的偏盛,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著痹),三气从阳化热而为热痹.痹症属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尿酸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的范畴.治疗以益气祛风除湿、祛寒活络、通痹止痛为主,笔者运用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坐骨神经痛是现代医学之病名,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应届于祖国医笈中的“痹症”范围。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一类症状。《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三气之偏胜而分为行痹、痛痹、着  相似文献   

14.
读了白小红同志的文章,对我们帮助很大,但反复研究,我们仍有如下看法与之商讨。一、拙作所指的“痹症”是根据《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很明显这里所指的痹症就相当于现代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肌纤维炎。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痹症”。因为《内经》还有什么肺痹、肝痹之说;《金匮》还有血痹之称。后者医家所称的痹症基本上都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滑囊、肌腱、韧带等退变引起的慢性炎症。老年人多发病,故有五十肩、老年肩之称。肩周炎属于中医学"漏肩风"、"肩凝症"、肩痹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是:因老年气血不足,风寒湿三气侵入人体肩臂,使经络之气闭阻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古之称痹症者很多.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服,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寒.肠痹者,数饮而出了得,中气喘争,时发飱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内经除上  相似文献   

17.
中医痹症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范畴,近几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患者愈来愈多.我们治疗痹症三十余年.结合临床体会与家传经验,提出以下看法.中医辨症的病因,历来都是以《内经·痹论》“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作为痹症病因三要素.笔者体会.九十年代痹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六、七十年代不同,首先是病人的身体素质与六、七十年代大不相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食品中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等成份增多,发胖者增多,体质也随之改变,再加上气候变化,居室、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中医湿毒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痹痿证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其早期类似痹症,后期类似痿症.<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  相似文献   

19.
骨质增生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的特点以酸、麻、胀、痛和屈伸不利为特点.腰椎骨质增生是以腰骶部酸胀疼痛为主,严重时可见大腿麻木,腰部活动不便.<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先是正气虚损,而后风寒湿三气杂至混合,乘虚侵袭而得病,后又变生痰瘀使痹证治疗难愈.笔者认为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从瘀论治效果满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所论之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新陈代谢病的痛风 ,以症状辨之 ,在祖国医学则统于痹门、风门中论及。痹症极为复杂 ,其法甚多 ,含义亦广 ,诸如风寒湿所致之周身及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均以痹症言之。《素问·痹论篇》之“风寒湿之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以痹症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 (痛处行而不定 ) ,痛痹 (掣痛苦楚 ) ,着痹 (定而不移 )。以邪侵部位之深浅 ,而分别之 ,则有骨痹 ,筋痹 ,脉痹 ,肌痹 ,皮痹等。以病因辨之则有 ,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