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邑县2010-2015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对临邑县6年梅毒发病疫情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临邑县6年来共报告250例梅毒病例,发病率由2010年的3.7/10万上升至2015年的14.08/10万,年均增幅1.04%;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女性患病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0.76∶1;高年龄组为26~36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从事家务和待业者;县级医疗单位、省级综合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最多。结论:临邑县梅毒疫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应继续广范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性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流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对北流市7年梅毒疫情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7年共报告梅毒3630例,发病率由2005年的20.18/10万上升至2011年的116.50/10万,年均增幅19.26%;近年来隐性梅毒增幅较大;男女患者病例数无明显差别,男女性别比为1.09: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县级医疗单位、综合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最多.结论 北流市梅毒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20-39岁的性活跃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为重点干预对象;应继续广泛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十堰市2011-2015年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十堰市2011-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梅毒发病数据以及辖区内年份监测报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十堰市2011-2015年梅毒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20.45/10万。隐性梅毒逐年上升,占80.60%,位居第一,其他分期梅毒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各期梅毒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06,P<0.05)。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组,人群类别以无业和农民为主。房县、张湾区和茅箭区发病率位居前3位,合计占病例总数的54.79%。结论十堰市梅毒疫情处于稳步下降期,应针对目前流行特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全面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防城港市梅毒流行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近年来防城港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及发病趋势,为今后制定和开展防治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市2005~2010年梅毒发病年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防城港市共报告梅毒5 979例,占8种报告性病总数的44.34%,发病率从66.67/10万上升到173.57/10万,2008年开始已升至性传播疾病报告的首位。2005~2007年以早期梅毒发病为主,隐性梅毒的发病比例不断上升,至2008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梅毒,从2005年的18.61%上升到2010年的68.16%。发病主要集中在20~40岁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结论防城港市梅毒流行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并向普通人群扩散,必须加强梅毒的防控工作,同时加强监测、强化宣传,普及知识和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榆林市2007-2015年梅毒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榆林市2007-2015年梅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榆林市2007-2015年共报告梅毒病例8 222例,发病率呈持续上升态势,由2007年的5.94/10万上升到2015年的56.74/10万(P<0.05);女性病例多于男性;以2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农民和家务待业人员发病较多。结论榆林市梅毒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并扩大监测覆盖,尤其是孕产适龄妇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2005—2016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闵行区2005—2016年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6年闵行区共计报告梅毒11 394例,发病率42.9/10万,其中Ⅰ、Ⅱ、Ⅲ期、胎传、隐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10.3/10万、13.4/10万、0.3/10万、2.3/10万、16.6/10万。2009年为发病高峰,发病率为59.1/10万。报告的病例中本辖区人口占62.4%,外省市占37.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1∶1;25~54岁报告最多,占61.1%,55岁以上年龄组呈明显上升趋势;按户籍分组后,本地以25~64岁为主,占74.2%,男女性别比1.3∶1;外省市以15~44岁为主,占79.1%,男女性别比0.8∶1。女性感染者较男性更为年轻化,15~34岁人群分别占比50.0%和29.3%。本市55岁以上男性、25~54岁女性及外省市15~44岁女性以隐性梅毒为主;本地55岁以下、外省市65岁以下男性以Ⅰ期、Ⅱ期梅毒为主。户籍、性别、年龄、梅毒类型两两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梅毒发病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缓,需加强监测,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女性及本市老年人口梅毒的主动筛查力度,控制梅毒的蔓延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2013-2019年江阴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为管理部门制订梅毒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2019年江阴市新发现梅毒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9年江阴市新发现梅毒病例2566例,年均发病率22.37/10万,每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62,P<0.05)...  相似文献   

8.
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纪林  张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3980-3984
背景 梅毒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期梅毒易合并和促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传播,可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播的危险性增加3~5倍。近年来,我国梅毒报道病例数快速增长,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排序第3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目的 了解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以梅毒为主的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7年松江区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共计报告梅毒8 546例,年均发病率为48.23/10万,其中一期、二期、隐性梅毒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4.14/10万、9.66/10万、24.33/10万。2007—2017年总体发病呈U型上升趋势,2016年为发病最高峰(68.17/10万),2007—2010年梅毒发病率年均下降了6.13/10万,2010—2017年年均增长5.64/10万。本组梅毒病例特点为:隐性梅毒占51.84%(4 430/8 546)、6~9月份为报告病例数高峰时段、以本地户籍〔57.65%(4 927/8 546)〕为主、男女性别比1∶1.06、20~59岁占梅毒病例的81.24%(6 943/8 546)。本市户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0∶1(特别是一期、二期梅毒性别比达1.73∶1);外省市户籍病例男性少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0.60∶1;女性感染较男性更为年轻化,20~49岁分别占74.75%(3 289/4 400)、56.82%(2 356/4 146)。男性一期梅毒〔35.50%(1 472/4 146)〕高于女性〔20.98%(923/4 400)〕,而女性二期梅毒〔20.02%(881/4 400)〕及隐性梅毒〔58.84%(2 589/4 400)〕高于男性〔19.83%(822/4 146)、44.40%(1 841/4 146)〕;一、二期梅毒本地病例以30~59岁〔59.06%(2 910/4 927)〕为主,外省市则以20~49岁〔85.24%(3 085/3 619)〕为主。结论 2007—2017年松江区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根据其特点,加强监测,规范梅毒的诊疗,加大性传播疾病防治宣传力度、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女性及本市老年人口的筛查,控制梅毒的蔓延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宜春市梅毒流行规律及其特点.②方法 对1995~2006年宜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梅毒疫情年报资料进行分析.③结果 1995~2006年宜春市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早期梅毒为主,Ⅰ期梅毒发病率高于Ⅱ期梅毒;梅毒感染者年龄主要在20~44岁(62.03%);工人、农民、待业、商业服务、干部分别占21.08%、19.52%、12.06%、9.02%、7.22%.④结论 应加强梅毒防治工作力度,规范梅毒诊治,应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并进行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5-2010年共报告梅毒131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23%;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37.00/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08: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 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陕西省梅毒流行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8年陕西省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2018年陕西省共报告梅毒病例81 826例,报告发病率由2013年的21.21/10万上升至2018年的29.61/10万,年均增长6.90%;男女性别比例为0.84∶1;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重庆市北碚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梅毒防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重庆市北碚区梅毒报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重庆市北碚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 19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6.34/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8.583,P<0.05);隐性梅毒发病率从2015年的47.19/10万上升到2019年的61.16/10万,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5.187,P<0.01)。男性发病率为56.30/10万,女性发病率为56.37/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男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9.800,P<0.01)。20~<45岁(育龄期)女性梅毒发病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52,P<0.01)。梅毒发病逐渐呈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张华君  周建刚  丁超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1398-1400
目的 了解宜兴市2005-2011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梅毒疫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11年,宜兴市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4.42%;病例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8.70%;梅毒分期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1.97%,其中隐性梅毒增长速度最快;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年龄集中在20~岁、30~岁、40~岁年龄组,其中男性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和40~岁组,女性发病集中在20~岁组和30~岁组;职业以农民和工人发病最多.结论 宜兴市梅毒发病率正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高危、重点人群的监测,规范梅毒诊治,以有效遏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 (STD) ,新中国成立后 ,195 5年已无新病例报告 ,但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后出现零星病例。 90年代至今病例逐年增多 ,呈再度流行 ,我们总结了1990~ 1999年本市报告的新病例 ,以引起重视。1 材料与方法门诊确诊的梅毒新病例按表统一登记 ,除外非本市病例。人口资料来自嘉兴市 2 0 0 0年第 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 1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RPR、FTA -ABS、TPHA) 〔1〕。1 2 统计学方法  二个率的u检验 ,二个构成比的u检验。2 结果与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梅毒的流行现状和变化特点,为防治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19年网报梅毒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前后2年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016—2019年有效网报梅毒共1862份,男女性别比为1.80:1,年龄段以中老年为主(85.98%),人群分类以家务及待业(41.14%)、农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1987-2001年肇庆市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87年以来肇庆市梅毒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结果:目前肇庆市正处在梅毒疫情快速上升阶段;病例特征;男:女=1.32,86.75%是20-49岁的青壮年,96.99%的学历在高中以下,30.12%是未婚者,从事商贸和服务业病例居多,占23.8%。学生,行政干部的比例虽低但也各占11.45%,一期,二期梅毒分别占47.42%和40.73%,84.34%是非婚性接触传播。非婚性接触与夫妻性接触发病的隐性梅毒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常州市新北区2015-2019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常州市新北区2015-201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常州市新北区2015-2019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 593例,其中重症10例,死亡0例,年平均发病率75.32/10万,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
深圳市龙岗区2005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5年梅毒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2005年龙岗区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5年龙岗区报告梅毒发病人数占总法定传染病的7.27%.病期早期(一、二期)占53.44%,隐性梅毒占43.70%;职业以工人、无业、商业服务为多,男女之比为1:1.8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 结论根据龙岗区梅毒的流行学特征,应加强梅毒等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规范梅毒的诊治等综合措施以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