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据报道,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达3.5亿人,大约每年100万的患者死于肝衰竭、肝硬化,并有可能进展为肝细胞癌[1].机体感染HBV后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至今仍缺乏有效控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HBV基因组变异可能是重要原因.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临床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晓玲王雪清王效红杨少芳候佳宜熊怡任建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8):1130-1131
近年来,经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实验室及生态学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TO)两次宣称(1983,1987)为引起肝硬变及肝细胞癌(HCC)的重要原因,即认为HBV DNA在肝细胞中整合可导致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但其具体致癌机制仍未充分证实。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拉米夫定诱导的YMDD变异和前C区1896位核苷酸以及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的1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前C区1896位以及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发生率。结果 1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40例YMDD变异阳性患者,检出率为32.8%。发生YMDD变异后,HBVDNA反跳,ALT和AST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MDD变异阳性患者前C区1896位和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检出率显著高于无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MDD变异阳性伴前C区1896位以及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患者与无前C区1896位以及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的YMDD变异阳性患者比较.病情容易加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拉米夫定诱导的YMDD变异患者容易发生前C区1896位/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但与病情加重和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HBV前C基因突变与血清“e”抗原和干扰素治疗的临床关系,采用错配碱基PCR技术检测HBV前C基因突变,结果发现148例“e”抗原阴性病人34例血清HBVDNA阳性;20例肝硬化,肝癌病人4例HBVDNA阳性,全部肝细胞HBVDNA阳性;68例“e”抗原阳性病毒血清前C基因突变仅为132%,56份抗“e”阳性病毒血清“A”突变频率为714%。干扰素治疗对“G”野生型病毒感染患者优于“A”突变型病毒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个双链DNA病毒.HBV感染能导致急、慢性的肝病,其中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超过3.6亿.每年由于HBV慢性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肝细胞癌死亡患者超过47万人[1].而由于HBV病毒的复制过程缺乏校对机制,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很高,相关研究最多的HBV突变株主要有:一是发生在翻译水平的前C突变(G1896A):二是发生在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即A1762T和G1764A的联合突变;三是发生在HBV DNA聚合酶(反转录酶)区的变异包括P区528、552位点的突变.我们采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对113例乙型病人HBV前C区和BCP区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前C区A83变异株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A83点突变与临床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64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HBV前C区基因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鉴定前C区第83位核苷酸点突变。结果:34例(53.13%)有A83点突变,其中12例(18.75%)为单独变异株感染,22例(34.38%)为变异株与野毒株混合感染。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LC)组高于无症状HBV携带者(ASC)(P<0.05)。抗-HBe( )组的检出率为70.0%,高于HBeAg( )组的25.0%(P<0.01),并且随着HBVDNA含量的增高,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大(P<0.05)。结论:前C区A83点突变的发生可能与机体长期的炎症活动、免疫压力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测定99例HBV感染患者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并采用RT-PCR检测HBVDNA前C区变异。结果:99例HBV感染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乙型)11例和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变异株组HBVDNA前C区变异发生率与混合株组、野生株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混合株和野生株两组相比,HBVDNA变异株组肝功能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DNA前C区变异可发生于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状态。HBVDNA前C区变异可能与肝炎程度和病情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亚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以BamH I、Bgl Ⅱ酶切32kb HBV DNA,回收其HBs、HBx、HBc、PreS亚基因片段,以地高辛甙元标记成探针。以HBV探针Southern杂交分析其存在状态,以HBV亚基因探针Northern杂交检测亚基因转录。结果 HBV阳性肝细胞癌中,整合型与混合型标本分别为63.6%和36.4%,纯整合型标本中,PreS、HBs、HBx、HBc mRNA阳性率分别11.1%、44.4%、55.6%、11.1%。结论 HBV DNA以整合于染色体上作为存在的主要方式,整合的HBV DNA有一定程度的转录,可指导相应蛋白合成而影响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抗HBe阳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的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HBe阳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抗HBe阳性无症状携带(AsC)的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34例抗HBe阳性和55例抗HBe阴性乙型肝炎病人及28例抗HBe阳性AsC的血清HBVCP和前C基因序列。结果 (1)抗HBe阳性肝炎组的前C终止变异(nt1896G→A)的发生率显高于抗HBe阴性肝炎组(61.8%和14.5%);而CP双变异(nt1762A→T和1764G→A)则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50.0%和45.5%);(2)同抗HBe阳性AsC组比较,抗HBe阳性肝炎组的HBVDNA定量呈高水平,前C终止变异的发生率也显增高(61.8%和28.6%);(3)同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比较,抗HBe阳性重型乙型肝炎(CSH)病人的前C终止变异发生率和CP双变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0.0%和58.3%,50.0%和50.0%),HBV DNA定量也无明显差异,而CPnt 1752A→G变异发生率则显增高(80.0%和29.2%)。结论 前C终止变异、nt1846突变和病毒复制可能与抗HBe阳性乙型肝炎发病有关;而Cpnt1752突变则可能与抗HBe阳性CSH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 通过PCR及其产物直接检测1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同时检测患者HBV定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28例标本中nt1762、1764变异(双变异)共检出56例,nt1753、1762、1764变异(三变异)共检出10例,肝炎肝硬化(LC)组中双变异明显高于其他CHB组(P<0.05);双变异组的HBeAg、ALB明显低于无变异组(P<0.05),三变异组HBeAg明显低于双变异组(P<0.05).结论 BCP区双变异可减少HBeAg的表达,引起肝功能受损严重并导致肝硬化的发生,BCP区尚有新发现的变异如三变异也可影响HBe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C基因变异与慢性乙肝发作及病情严重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C基因变异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的肝炎发作及慢性乙肝病情严重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检测4例ASC、27例慢性乙肝和3例慢性重型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和前C/C基因序列,并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1)CP主要变异为nt1726-1730聚集变异(1726A→C、1727A→T、1730C→G)和nt17621764双变异(1762A→T和1764G→A)。前C区主要变异为1896G→A。C基因变异常使C蛋白aa5、13、27、60、87、97及130发生置换,(2)CP聚集变异与ASC首次肝炎急性发作有关,11例中,8例出现CP聚集变异。(3)CP聚集变异合并CP双变异的乙肝病人。临床上或表现为重型肝炎或迅速进展为活动性肝硬化,HBVDNA高水平,、HBeAg/抗HBe转换。结论 同前C/C基因比较,CP变异与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及与e抗原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血清的HBV 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和14例慢性重型乙肝(CSH)患血清的EIBV CP和前C基因序列,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及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 (1)前C终止变异(nt1896G→A)在CASH组中的发生率显高于CHB组(71.4%和26.7%);CP双变异(nt1762A→T和1764G→A)则在CASH组和CHB组的发生率无显差异(42.9%和48.0%)。(2)CSH组的HBeAg含量显低于CHB组;CSH组的HBeAb阳性率则显高于CHB组(71.4%和32.0%)。(3)CSH组和CHB组的HBV DNA定量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前C终止变异,对e系统有明显影响,与CSH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We studied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precore/basal core promoter (BCP) muta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HBV) genotypes in HBV/hepatitis C virus (HCV) dually-infected patients, and evaluated their impact on long-term HBV response of interferon (IFN)-based therapy. The HBV genotypes and sequences of the precore/BCP regions were determined in 180 HBV/HCV dually-infected patients and were compared with 90 age, sex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matched chronic hepatitis B controls. Serum HBV DNA and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were assessed every 3-6 months after therapy with IFN or pegylated-IFN plus ribavirin in 135 dually-infected patients with active hepatitis C. Dually-infected patients ha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genotype C HBV (P = 0.022) and a lower frequency of G1896A mutation (P = 0.004)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Among dually-infected patients, genotype C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frequency of A1762T/G1764A mutation (P < 0.001), but with lower HBV DNA (P < 0.001) and a lower frequency of A1752T/G (P = 0.008), C1799G (P < 0.001) and G1896A mutation (P < 0.001) than genotype B. Based on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young age (hazard ratio (HR) = 0.952, P = 0.001),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to HCV (HR = 4.638, P = 0.044), C1766T mutation (HR = 5.216, P = 0.003) and A1846T mutation (HR = 2.332, P = 0.031) correlated with HBV DNA reactivation (?2000 IU/ml) after therapy. Age (HR = 1.068, P = 0.020), G1896A mutation (HR = 0.140, P = 0.01) and A1846T mutation (HR = 0.086, P = 0.018) were associated with HBsAg seroclearance independently. In conclusion, specific mutations in the precore/BCP regions could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long-term HBV response in HBV/HCV dually-infect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based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基本核心启动子(BCP)A 1762T/G1764A变异及二者联合变异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变异特点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将120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HBeAg阴性CHB患者60例,B组为HBeAg阳性CHB患者60例,用荧光定量PCR检测A、B两组HBV DNA水平,用直接测序法检测A、B两组前C区G1896A及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的发生率.根据前C区及BCP区测序结果又分为变异组和无变异组,分析前C区及BCP区变异发生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120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中A组检出变异株47例,B组检出变异株15例,A组和B组CHB患者中G1896A变异检出率分别为40.0%和10.0% (x2=14.40,P=0.000);A1762T/G 1764A变异检出率分别为38.3%和15.0%(x2=8.35,P=0.003);联合变异的检出率分别为21.7%和0%(x2=14.58,P=0.000).120例CHB患者中G1896A、A1762/G1764A、联合变异的变异组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无变异组HBV DNA含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CHB患者轻、中、重度不同病情中,G1896A变异、A1762T/G1764A变异及联合变异的变异组与无变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HBV前C区G1896A变异和BCP区A1762T/G 1764A变异是导致HBeAg阴性、HBV DNA持续阳性的主要机制之一.(2) HBV前C区G1896A变异和BCP区A1762T/G 1764A变异可能加重HBeAg阴性CHB患者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刚启动子(BCP)双突变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方法:针对BCP双突变的特点,设计一条通用捕捉探针,一条野生型和一条双突变显色探针。待测标本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分别与野生型和双突变显色探针杂交,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显示杂交结果.判定BCP突变与否。结果:87例经证实为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共有46例双突变,其中38例有单纯双突变。8例为混合突变(双突变和野生型皆为阳性)。25例慢性肝炎,有5例单纯双突变,1例混合突变。32例肝硬化有20例单纯双突变,3例为混合突变。30例肝细胞癌有13例单纯双突变,4例混合突变。结论:BCP双突变可能与慢性肝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BCP)双突变及前C区nt1896位点突变与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及e抗原(HBeAg)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t1660~1935的HBV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BCP区及前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130例经证实为HBVDNA阳性的急慢性肝炎患者中共有75例BCP区nt1762、nt1764双突变,HBeAg阳性组BCP突变者32例(58.2%),而HBeAg阴性组43例(57.3%)。检出前C区nt1896突变者20例,其中慢性肝炎10例(12.8%)、重型肝炎2例(25.0%)、肝硬化8例(22.2%);nt1896突变者在HBeAg阳性组3例(5.5%),HBeAg阴性组17例(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1896突变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HBV DNA水平较无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P双突变及前C nt1896均与肝炎的慢性化、重型化及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前者对HBeAg的表达及HBV-DNA水平并无明显影响;后者影响HBeAg的表达,并且增强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南京市乙肝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突变特点与肝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乙肝病人1 100例,所有病人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基因分型及其P区突变位点情况,结合病理检查明确肝癌的发生情况,分析HBV-P区突变特点与肝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结合病理检查结果,纳入的1100例的乙肝病人中,肝癌发生率为2.18%(24/1 100);肝癌组HBV-P区突变率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HBV-P区突变特点发现,肝癌组rt204、rt180、rt250位点突变率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t204、rt180、rt250位点突变是乙肝病人发生肝癌易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南京市乙肝病人HBVP区突变特点与肝癌易感性有关,其中rt204、rt180、rt250位点突变可能易导致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20.
针对HBVX基因的反义核酸抑制HBV表达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反义脱氧寡核苷酸 (ASON)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有效靶向位点。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X翻译起始位点的ASON即序列Ⅰ ,并设非互补序列作对照即序列Ⅱ ,以人肝癌细胞系 (2 .2 .15 )为细胞模型 ,应用ELISA动态观察不同浓度 (1、5、10 μmol/L)ASON一次性用药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用MTT比色法观察ASON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以苔盼蓝染色计数观察ASON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ASON可有效地抑制HBV基因的表达 ,在 1、5、10 μmol/L浓度时对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 6 3%、45 %和 5 7% ,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 38%、41%和 5 6 % ;而对照序列Ⅱ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均低于 12 %。MTT法表明ASON对 2 .2 .15细胞代谢无影响(P >0 .0 5 ) ,苔盼蓝染色计数表明ASON对 2 .2 .15细胞活性无影响 (P >0 .0 5 )。结论HBVX翻译起始区是ASON抗HBV复制表达的有效靶向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