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张成超 《大家健康》2014,(9):169-170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临床诊断表现。方法:回顾我院近十年因患急性小肠结肠炎入院的58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X线表现。结果:5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及肠炎X线表现动力性肠梗阻19例,肠壁积气10例,腹水2例,静脉积气5例,肠间隙增厚18例,肠管含气少及含气不均匀4例。结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的婴儿由于体重低,极容易出现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所以必须要对新生儿进行腹部的X 线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是发生在某一段肠管的急性炎性病变 ,可有充血、水肿、出血、坏死等不同的病理变化 ,因而又被称为急性节段性肠炎、节段性出血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等。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我国屡有报道 ,至 1973年报道的例数已有 12 0 0多例〔1〕。现就我院近 5年收治的 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例 1 患者 男 ,70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脐周持续性绞痛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无呕血及便血 ,来我院就诊。行腹部透视示 :右上腹见气液平 ,部分肠管积气 ,以“急性肠梗阻”收住院。体检 :T35 .6℃ ,BP110 /75mmHg ,心肺 (…  相似文献   

3.
对1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和X线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了其在腹部平片中的几种X线征象。提出对临床疑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线仅示肠胀气者应予足够重视,并作紧密的X线随访。本病主要表现为肠管充气扩张,肠腔气液面、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其中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是诊断的特异性征象,并对肠壁积气和粪气影的鉴别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腹部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NEC的腹部影像表现。其中,早产儿15例,足月产儿3例。结果:诊断为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例,主要影像表现为肠动力性梗阻,肠管充气不均匀,部分肠管扩张、僵硬,肠壁间距增宽、模糊,双侧腹脂线模糊;典型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影像表现为肠壁积气征,肠管扩张僵硬呈腊肠样;晚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影像表现为肠壁积气广泛,门静脉积气,气腹等。其中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转院3例,治愈出院12例。结论:NEC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治疗及提高患儿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腹部X线影像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检查均以肠动力异常或动力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包括肠管排列紊乱且肠气分布不均患儿5例,肠管僵硬且局部呈现异常扩展患儿4例,肠管内多发小液平面患儿1例,肠壁积气患儿2例,肠管管壁或肠间隔增厚患儿4例,胃积气扩张患儿5例,结肠内少气或无气患儿3例。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影像特征不明显,以肠动力异常或动力肠梗阻改变为主,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成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HNE)之病程复杂,误诊率高,目前缺少特异诊断方法。为探索本病X线方面的诊断依据,我们对36例成人AHNE病人做了系统X线检查,发现某些腹部X线征象对AHNE的诊断比较有意义,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按作者提出的诊断标准对1978~1983年间经治的36例成人AHNE作了X线系统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腹部X线透视(每次均有两位以上固定的X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加深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认识 ,提高对其早期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总结了五年来我院收治确诊有完整临床资料 NEC病例 2 4例就其临床资料和 X线表现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2 4例均出现肠道动力性改变 ;出现肠壁壁间积气 8例 ;腹腔渗液进行性增多 ,有小肠肠管局限性积气扩张固定、肠穿孔气腹 8例。结论 :NEC早期表现为肠道动力性改变 ;典型阶段肠壁壁间积气 ,为诊断本病特征性 X线表现 ;NEC进展恶化时 ,X线表现为腹腔渗液进行性增多 ,局限性肠襻扩张固定 ,患儿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病死率高。因此 ,NEC应尽可能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的X线与B超的联合诊断。方法:18例急性坏死性肠炎均采取X线腹部立位透视或摄片及不同部位的腹部B超探查的双重诊断。结果:急性坏死性肠炎常有四种异常表现:小肠腔积液及积气(16例,占88.9%);小肠壁水肿增厚(15例,占83.3%);腹腔内渗出液(13例,占72.2%);腹脂线消失(10例,占55.6%)。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用X线与B超联合双重诊断法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可弥  相似文献   

9.
曾凯 《海南医学》2010,21(6):131-132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又称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节段性肠炎、节段性出血性肠炎。它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肠,以小肠广泛出血及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炎性病变,早期即有腹痛、腹泻及血便,继而出现肠管坏死、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延误诊治或者治疗失当可于数日至数周内死亡。但因其临床少见,且起病初无特异性,类似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胰腺炎等而极易造成误诊。我院近期收治一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1982年4月至1985年6月,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的中药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7例。年龄5~10岁3例,11~15岁4例,16岁以上8例。初诊病程均在1~3天。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X线检查,确诊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临床见有发热、腹痛、腹胀、腹泻和血便等症状;少数  相似文献   

11.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Acute necotizing enterits)又称急性出血性空肠炎、急性节段性肠炎、出血性小肠炎或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目前大多以急性坏死性肠炎命名本病。其病因尚未确定,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探讨。本文结合我院1971年1月~1980年12月98例的临床资料,就其病因、临床诊断分型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一)性别与年令:本组98例中,男69例,女29例;男∶女=2.4∶1。各年令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收集我院1998~2005年经X线及临床确诊病例32例。均采用腹部仰卧前后位、立位摄片,必要时摄水平侧位片及多体位腹透方法诊断,对早期病变采用间隔12~24 h追踪观察,观察其病变发展过程,指导临床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32例中,30例为早产儿,2例为未足周产儿,诊断早期表现仅5例,主要X线表现为不完全性小肠梗阻,肠间隙增宽、模糊,腹脂线不清,占16%。典型期表现21例,主要X线表现为胃/肠壁内局限性壁内积气,肠管积气扩张,排列紊乱,部分肠管固定,占66%。晚期表现6例,主要X线表现为胃肠壁内广泛散在积气及气腹影,占18%。32例病例中,伴门静脉积气2例,伴胃肠穿孔4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30例经临床治疗病愈后出院。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不明显,容易误诊、漏诊,若临床怀疑有NEC表现,X线检查一定要全面细致,如侧卧水平位投照可观察到少量气腹影,及早诊断胃肠穿孔,指导临床及早采取手术治疗,对挽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临床资料,总结误诊原因。结果6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中,4例早期误诊,其中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肠型过敏性紫癜1例、急性肠梗阻1例、急性细菌性痢疾1例。5例患者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1例非手术患者因休克无法纠正而死亡。结论应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是减少误诊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出血性肠炎是一种以小肠急性出血性炎症坏死为特征的消化系急症。本病早期诊断困难 ,临床上常根据病史和X线检查作出诊断 ,但X线检查无特异性。作者通过对 2 2例急性出血性肠炎的B超检查结果分析 ,认为B超检查可祢补单一X线检查的不足 ,有助于提高诊断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2 2例急性出血性肠炎中 18例来自 1997~ 2 0 0 1年奉化人民医院 ,4例来自 2 0 0 1~ 2 0 0 3年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均为住院病例。男 14例 ,女8例 ;年龄 17~ 4 9岁。患者就诊时均有发热、寒战、乏力 ,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和腹泻 ,伴有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钡剂灌肠造影X线与CT诊断效果。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70例,都进行了X线检查与飞利浦16排CT诊断。结果:小儿肠套叠的X线表现为管腔狭窄,扩张度较差;CT表现为肠管呈节段性或普遍性扩张、积液、积气。X线的检出率为92.9%,CT的检出率为100.0%,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X线,小儿肠套叠的CT诊断有更好的检出率,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从而有利于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坏死性肠炎(Acute necrotizing enteritis),系儿童和青少年常见而严重的急性腹部疾患。过去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常误诊。病因尚无定论:有肠道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变态反应以及食物中毒等学说。此病的命名甚多:有急性节段性坏死性肠炎、出血性小肠炎、急性空(回)肠炎、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节段性小肠炎及急性坏死性肠炎等。由于本病不局限于小肠,可涉及结肠和直肠,因此,称为“急性坏死性肠炎”较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DR检查技术对于小儿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急性肠梗阻患儿共38例,对其进行DR检查,分析患儿的X线摄片以及诊断报告,并与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腹部平片DR能够清晰地显示肠梗阻现象,并能较为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急性肠梗阻的DR征象主要为肠管内可见气体与液体形成的液平面、积气呈现半圆形,液平面可移动,卧位时仅能观测到肠管胀气扩张,不能看到液平面。DR检查技术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准确率为92.1%。结论采用DR检查技术对小儿急性肠梗阻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休克所致急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休克所致急性出血性肠炎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处于深昏迷状态,严重肠麻痹。X线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肠段充气扩张,其他肠段积液扩张,肠黏膜皱壁模糊变粗,肠壁水肿、增厚,肠间隙增宽,透光度降低,可有不规则致密团块影。B超有时可探及肠管内积液。腹穿如穿入积血肠管内,可抽出不凝的血性液体,并可检出食物残渣。其他并发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肝功能损害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预后极差,全部死亡。结论:急性出血性肠炎是休克终末期的并发症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所提高,根据其临床特点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表现,以加深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收集我院1998~2005年,经X线及临床证实明确诊断病例32例。均采用腹部仰卧前后位、立位摄片,必要时摄水平侧位片及腹透多体位方法诊断,对早期病变采用间隔12~24 h追踪观察,观察其病变发展过程,指导临床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32例中,30例为早产儿,2例为未足周产儿。诊断早期表现仅5例,主要X线表现为不完全性小肠梗阻,肠间隙增宽、模糊,腹脂线不清,占16%。典型期表现21例,主要X线表现为胃/肠壁内局限性壁内积气,肠管积气扩张,排列紊乱,部分肠管固定,占66%。晚期表现6例,主要X线表现为胃肠壁内广泛散在积气及气腹影,占18%。32例病例中,男性婴儿22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8 d,最小12h,平均4 d。32例病例中,伴胃肠穿孔4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30例病愈后出院。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表现不明显,容易误诊、漏诊,若临床怀疑有NEC表现,X线检查一定要全面细致,及早诊断胃肠穿孔,指导临床及早采取手术治疗措施,对挽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协登 《广东医学》1995,16(8):551-55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体会阳西县人民医院儿科(529600)黄协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西医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获得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年龄、发病季节:48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