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与外膜蛋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临床分离的26株伤寒沙门氏菌进行了外膜蛋白,质粒,药物敏感试验及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26株菌中有8株耐氯霉素,其中7株对氯霉素等4种抗生素高度耐药(MIC>200μg/ml),均含98.6Md大质粒,1株对氯霉素敏感而耐氨苄青霉素的菌株亦含该质粒。8株菌除1株外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活性均为阳性。外膜蛋白指纹图谱示伤寒沙门氏菌均含52、38、37、36KD主蛋白,其中有3株耐药菌37KD蛋白含量减少或缺失,实验表明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与质粒相关,CAT由质粒调控,个别菌株存在非酶性耐药,可能与外膜蛋白的减少或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2.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自然黑的生物现象,每一种抗生素进入临床后往往伴随着耐药性的产生。正常的敏感菌株也可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而获得耐药性。有些耐药性是人为因素加快产生的。药物获得耐药性的主要种类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鸡源肠炎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特征。方法 从山东省不同来源分离肠炎沙门氏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19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PCR方法对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不同场所分离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结果 肠炎沙门氏菌分离率为17.94%(178株),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68.54%、对四环素耐药率达到66.85%、对磺胺甲恶唑和萘啶酸耐药率达到100%。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敏感,耐药率在5.62%以下。68.54%的菌株(122株)携带Ⅰ型整合子、blaTEM和tetA基因。不同场所分离的肠炎沙门氏菌表现4种PFGE谱型。结论 山东省分离的肠炎沙门氏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携带Ⅰ型整合子、blaTEM 和tetA耐药基因是导致菌株耐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氟哌酸体外消除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氟哌酸消除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质粒的可能性。方法以多重耐药且携带耐药性质粒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为靶细菌,应用氟哌酸作为耐药性质粒的消除剂,进行体外耐药性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结果18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质粒消除率为72.2%(13/18),不同菌株、不同耐药表型的耐药性质粒消除情况明显不同。13株菌株可消除2~11种耐药表型;介导氨基糖甙类、呋喃类、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的耐药性质粒消除率高于6一内酞胺类和新一代抗菌药物;r质粒消除率高于R质粒消除率。结论氟哌酸是一种既可治疗严重耐药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质粒,且可供体内使用的安全药物。  相似文献   

5.
6.
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耐药质粒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987~1992年从苏州地区分离的591株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监测发现,1987~1988年耐药菌株流行后的4年间,伤寒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恢复了敏感性。对耐药菌株进行的质粒检测、结合转移、转化及消除试验证明:伤寒杆菌的多重耐药性系一分子量为98.6Mdal的质粒所介导。对伤寒杆菌耐药性的持续监测,研究阐明其演变及消长规律,为耐药伤寒防治及最终建立对R质粒传递的消除和阻断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沙门氏菌的致病力及毒力基因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改良寇氏法对7株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病理剖检和组织切片观察,应用PCR检测质粒毒力基因和部分毒力岛基因。结果 7株菌株的LD50按表中编号⑥、④、⑤、②、①、③、⑦依次降低,菌株⑦、①、③引致的病理变化最为明显,4株猪源沙门氏菌的致病力均高于3株鸡源菌株。仅菌株⑦菌株检出spvR、spvA、spvB、spvC、spvD质粒毒力基因;毒力岛毒力基因sscA、sseD、sseE 7株菌株全部检出,而sseC基因仅有③、④、⑤和⑦检出。结论 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表型与其毒力基因的分布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近年来新疆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2015年对收集的43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并运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耐药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43株沙门氏菌属于12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发现32株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达74.42%,耐4种及以上抗生素27株、耐药率为62.79%,耐7种及以上抗生素15株、耐药率为37.50%;43株沙门氏菌呈现出28个不同的基因型别,常见沙门氏菌血清型有较好的成簇现象,相同血清型的基因型比较相近具有同源性,不同血清型的PFGE结果具有多态性。结论新疆沙门氏菌存在高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利用PFGE分子分型方法,能更好地揭示不同来源沙门氏菌菌株之间的亲缘性和基因耐药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鹤壁市食源性和禽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省食源性和禽源性沙门氏菌菌型分布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采集生鸡肉和大型养鸡场不同鸡龄的鸡肛拭子标本,按照GB/T4789.4 2008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琼脂平板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测定,结果依照CLSI/NCCLS(2005版)进行判定。结果生鸡肉沙门氏菌检出率为81.5%;鸡肛拭子总体检出率为14.1%,其中种鸡检出率(18.4%)高于小鸡(15.3%),高于待宰成年鸡(2.0%)。不同鸡龄分离的沙门氏菌耐药谱明显不同,来自小鸡和成年待宰鸡的沙门氏菌耐药严重,而来自种鸡的沙门氏菌几乎不耐药;生鸡肉和鸡肛拭中沙门氏菌型别不同。食源性和禽源性沙门氏菌耐药谱明显不同,但均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结论河南省食源性和禽源性沙门氏菌菌型不同,耐药谱不同,但均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不同鸡龄检出沙门氏菌耐药谱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鸡的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来源的两株溶组织内阿米巴(E.h)研究经金黄仓鼠肝脏传代对阿米巴毒力的影响。同时用仓鼠肝脏和豚鼠盲肠内接种以及白细胞毒性试验测定虫株的毒力,并比较这三种方法的实用意义。 材料与方法 一、虫株与实验动物 B株是在1980年从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粪便中分离而得,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提供。B_0株系指未经肝脏传代者。B_1株系指将B_0株经仓鼠肝脏传代一次者,B_2株系传代二次者。C株是在1984年从带包囊者粪便分离而得,北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氏菌的药物敏感性,并对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沙门氏菌进行了耐药基因与分子分型研究,为沙门氏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初步了解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 2014-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对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137株沙门氏菌经诊断血清凝集后共分为16个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5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47株、其他沙门氏菌39株。 137株沙门氏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为56.93%;其次为四环素,耐药率为34.31%;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03%、5.84%及0.73%。对萘啶酸耐药的78株沙门氏菌,进行gyrA基因和parC基因点突变的测定,发现对萘啶酸耐药的沙门氏菌gyrA基因与parC基因检出点突变129个。51株肠炎沙门氏菌的相似度在70.6%~100%, 2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相似度在58.9%~100%。结论 山西省沙门氏菌以肠炎沙门氏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主。本地区沙门氏菌萘啶酸耐药情况最为严重,需要加强对沙门氏菌耐药的监测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讨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谱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吸道感染病原菌谱主要有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经统计分析,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最强,其次是阿米卡星。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格兰阳性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临床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这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丙发  秦侃  范鲁雁 《山东医药》2011,51(35):108-109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高流行区,有1.1~1.2亿为HBV携带者,其中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受损,并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CHB)疗程一般较长,随着疗程的延长,抗HBV药物的疗效随之减低,即HBV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近年来关于HBV耐药性机制研究很多,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核苷(酸)类似物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的问世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这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耐药问题。由于HBV的复制需通过逆转录机制,而HBV聚合酶缺乏校正的功能,因此,HBV比其他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这种DNA病毒的高突变性和RNA病毒HIV较为相似[1,2]。临床上有些抗HIV药物,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同时具有较强的抗HBV作用,其中,拉米夫定已被批准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已进入治疗慢性乙肝的III期临床试验。由于核苷(酸)类似物类已较早地用于HIV感染的治疗,积累了较多的有关HIV耐药研究经验,因此,我们可以从HIV耐药性研究中得到对HBV耐药性研究的一些借鉴。本文就HIV和HBV基本特征、复制能力和复制适应性、隐藏方式、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期望借此得出阻断HBV耐药性产生的防治策略。一、基本特征的比较HBV和HIV在基因组结构和复制特性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HBV和HIV聚合酶的RT区同源性较高,空间结构上都呈现“右手结构”,特别是在与dNTP结合的7个保守区域(包括A-G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福建省不同来源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状况及近十年来的变迁趋势。结果表明:引起人类疾病的鼠伤寒菌具有耐药谱宽、多重耐药严重及耐药率高等特点,其耐药状况明显高于外环境、动物及健康带菌者菌株。近年来,福建省鼠伤寒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多重耐药菌株急剧增多,耐药谱迅速增宽,对常用抗生素广谱耐药。因此,定期进行鼠伤寒菌的耐药性监测,选择有效药物,并积极寻求消除耐药性质粒的方法,是防治鼠伤寒菌病急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乙型脑炎疫苗株包膜蛋白(E蛋白)138位氨基酸向野毒株回复突变对其神经毒力与神经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扩增含有K138E突变位点的DNA片段,构建乙脑疫苗株E蛋白K138E位氨基酸突变的病毒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病毒RNA,电转染BHK21细胞拯救病毒,绘制病毒生长曲线,采用蚀斑试验与测序鉴定突变病毒,通过动物试验评价突变病毒与疫苗株对昆明小鼠的神经毒力和神经侵袭力。结果酶切和测序表明K138E突变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成功,并通过电转染BHK21细胞包装得到K138E突变病毒。蚀斑试验显示突变病毒的蚀斑稍大于疫苗株,两株病毒的生长曲线与神经侵袭力无明显不同,但突变病毒神经毒力显著升高。结论乙脑疫苗株E138位氨基酸回复突变后神经毒力增强,E138位氨基酸是调控疫苗株神经毒力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17.
短程化疗对痰中结核菌数量,毒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我院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粪肠球菌的毒力基因,分析粪肠球菌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患者的痰液、血液及尿液标本,分离并鉴定粪肠球菌(重复的除外)158株;制备细菌DNA模板并设计引物,PCR扩增粪肠球菌的毒力基因,采用K-B法测定粪肠球菌对一般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患者感染的粪肠球菌分离株8种毒力基因为ace基因(335bp)、cylA基因(327bp)、cylB基因(843bp)、cylM基因(742bp)、cylL1基因(624bp)、efaA基因(180bp)、esp基因(933bp)及gelE基因(1200bp),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ace、cylA、cylB、cylM、cylL1、efaA、esp及gelE基因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19%、55.70%、44.94%、48.10%、53.16%、69.62%、56.96%及63.92%;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7.85%、81.65%、74.05%、41.14%、53.16%、17.72%及6.96%,对替考拉宁未产生耐药性。[结论]推测本院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粪肠球菌8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为15.19%~69.62%,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等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替考拉宁无耐药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耐药性的产生及YM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的患者有部分出现耐药性 ,研究发现耐药性的产生与病毒多聚酶编码区变异相关。变异导致酪氨酸 蛋氨酸 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基序中的蛋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或缬氨酸 ,后者常伴有第 52 8位亮氨酸被蛋氨酸替换。治疗起始时有高水平血清HBVDNA滴度的患者和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有前C区变异株感染的患者的变异发生率高。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与变异株产生后导致拉米夫定渗入DNA链的能力减低有关。病毒发生变异后可继续拉米夫定治疗。联合用药有可能降低变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区粪便中非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伤寒沙门氏菌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氏菌。由它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本病全球性分布,全年发病,以夏秋季为多。本文收集2002年7~10月武汉地区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对检出的非伤寒沙门氏菌作药物敏感试验以判断耐药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