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疟疾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春福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0,(4)
本文就近年来疟原虫肝细胞期和红内期免疫效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前者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并在IFN-γ、NO和IL-12的参与下完成,而后者则在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虫种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主要由抗体、辅助T细胞、NO和γδ T细胞介导。同时本文还就肝细胞期和红内期候选疫苗临床实验研究的新进展进行阐述,并重点论及不同的初次和加强免疫策略在肝细胞期中的应用,以及MSP1作为红内期候选疫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单志新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0,(6)
本文介绍了疟原虫红前期和红内期抗原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红前期的免疫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涉及IFN-γ,NO,IL-12和NK细胞的参与。对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疟原虫来讲,红内期的免疫主要由抗体介导,有Th细胞、NO和γδT细胞参与。本文还概述了红前期和红内期候选疫苗研究的进展,特别是有关采用异源物预处理/加强免疫的研制红前期疫苗的对策,以及MSP1作为红内期候选疫苗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郑春福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0,27(4):145-149
本就近年来疟原虫肝细胞期和红内期免疫效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前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并在IFN-γ、NO和IL-12的参与下完成,而后则在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虫各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主要由抗体、辅助T细胞、NO和γδT细胞介导。同时本还就肝细胞期和红内期候选疫苗临床实验研究的新进展进行阐述,并重点论及不同的初次和加强免疫策略在肝细胞期中的应用,以及MSP1作为红内期候选疫苗的 相似文献
7.
单志新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0,27(6):257-262
本介绍了疟原虫红前期和红内期抗原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红前期的免疫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涉及IFN-γ,NO,IL-12和NK细胞的参与。对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疟原虫来讲,红内期的免疫主要由抗体介导,有Th细胞、NO和rδT细胞参与。本还概述了红前期和红内期候选疫苗研究的进展,特别是有关采用异源物预处理/加强免疫的研制红前期疫苗的对策,以及MSP1作为红内期候选疫苗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阐明宿主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保护应答机制,是成功研发疟疾疫苗的首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万中原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5,(5)
虽然有关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与疟疾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的报道较多,但在个体中,TNF的水平并不总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这可能与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在内的变化有关。IL-1是一种已知的与TNF有协同作用的细胞因子。本文研究了重组人TNF和重组人IL-1α或IL-1β在引起疟原虫感染小鼠低血糖和增加其血氮氧化物水平中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津利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3)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两种杂合基因,经大肠杆菌表达产生的两种杂合蛋白含有恶性疟原虫(P.f.)红内期抗原SERP,HRPII或MSAI的部分序列,对这两种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佐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1925年,Ramon首次描述了佐剂的作用。以白喉毒素反复免疫马,其中一些马的抗毒素抗体滴度渐进性升高,而另一些马的抗体滴度却保持一定水平。Ramon且观察到抗体滴度升高的马在注射部位有明显的炎症,因而认为在毒素中加入含有细菌的脓液可增加毒素抗体的滴度。其后,又发现以含有分枝杆菌的水油乳剂与抗原合并注射,亦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一、佐剂的种类: (一)、油性佐剂: 1.弗氏佐剂:包括弗氏完全佐剂(FCA)及弗氏不完全佐剂(FIA)两种。FIA加入死的分枝杆菌(常用BCG)就成FCA。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致病及疫苗的保护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洁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12):524-526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人体胃粘膜的重要致病菌。在其多种致病中,由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导致的免疫/炎症性组织损伤占有重要地位,包括IgG,IgE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辅助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以及由于Hp抗原与机体组织抗原的“分子模拟”导致的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6)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是内源性多肽酶类,参与机体的许多正常生理机能,如胚胎发育、创伤愈合、新生血管形成和软骨吸收等。但在感染过程中,过度表达活化的MMP常可导致免疫病理现象,引发疾病或死亡,而有利于病原体的播散或生存。疟原虫、刚地弓形虫、链状带绦虫囊尾蚴和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等人体寄生虫可侵入宿主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反应。本文综述了有关寄生虫导致脑部感染时MMP的作用及其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布鲁氏菌病,这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固有免疫是保护宿主抵抗细胞内布鲁氏菌感染的首要防御措施,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如来自病原体布鲁氏菌的非自我DNA)来发挥固有免疫。研究发现在布鲁氏菌感染中发挥作用的DNA受体包括TRL9、AIM2、STING,DNA受体感知布鲁氏菌DNA后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引起固有免疫反应。本文就布鲁氏菌感染固有免疫通路中STING受体的识别、激活、信号级联以及其在宿主体内调节所发挥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各期原虫的抗原成分具有多样性,对疟原虫抗原差异及疟原虫感染免疫应答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疟原虫致病机制和宿主自愈机制的认识,可为疟疾的综合控制方法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舒新华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9,26(2):56-60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或基因Ⅷ,使多肽或蛋白质与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用亲和选择筛选出表面特异多肽或蛋白质的噬菌体,测定插入噬菌体DNA序列,确定所呈现的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更。本介绍了该技术的建立及其在疟疾免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舒新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9,(2)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或基因Ⅷ,使多肽或蛋白质与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用亲和选择筛选出表达特异多肽或蛋白质的噬菌体,测定插入噬菌体DNA序列,确定所呈现的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建立及其在疟疾免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其中肠黏膜组织免疫病理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隶属于γ链(γc)依赖的细胞因子家族,主要由活化的CD4+T、Th17和NK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和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朱道韫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8,(6)
为了研究血吸虫病患者治愈后的免疫和免疫病理的消长情况,本文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病的小鼠进行分组试验。先用3组,每组10鼠,进行了血吸虫感染率的研究。第1组皮下注射10条曼氏血吸虫尾蚴,在感染后32周时检查。第2组感染方法同第1组,在32周时用硝唑咪每日口服100毫克/公斤体重连续8日的治愈剂量进行治疗,在38周时再感染尾蚴30条,50周时检查。第3组为未感染鼠,作为对照,在32周时治疗,38周时感染20条尾蚴,50周时检查。这3组的解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