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标准抗栓方案,但约有5%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对这些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也是困扰心内科医师的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接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多种抗栓治疗方法,以寻求对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房颤动、机械瓣换瓣术后、静脉血栓、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长期接受抗凝、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人群急剧增加,其接受外科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期间是否需要短期停用抗栓治疗尚存争议.现回顾对于那些接受抗栓及新型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行有创操作前相关指南的新进展及推荐,以最大程度降低血栓栓塞风险同时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为目的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医院信息系统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169例,根据抗栓方案不同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280例,双通道抗栓组201例,单药抗凝组419例,未抗栓组269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总结不同抗栓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未抗栓组非甾体类消炎药、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组,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明显低于单药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抗栓组较双联抗血小板组、双通道抗栓组、单药抗凝组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增加(P<0.01)。双联抗血小板组和单药抗凝组非致死性出血事件风险明显高于未抗栓组(P<0.01),双联抗血小板组明显高于单药抗凝组,双通道抗栓组非致死性出血事件风险明显高于未抗栓组(P<0.01)。双联抗血小板组、双通道抗栓组、单药抗凝组呼吸道出血风险明显高于未抗栓组(P<0.01),单药抗凝组呼吸道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与双通...  相似文献   

4.
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第9版《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在心房颤动(AF)抗栓治疗中强调基于CHADS2评分的危险分层抗栓策略,CHADS2评分≥1分患者均应给予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2.0~3.0)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不推荐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此外,还对特殊情况如合并冠心病以及复律时的抗凝治疗给予建议。多数风湿性瓣膜病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口服华法林。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不建议抗凝治疗,如患者长期抗凝也要暂时停用直至病情稳定。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长期华法林抗凝,人工瓣膜血栓的处理策略需要根据血栓大小和位置来决定溶栓还是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况。华法林联用氯吡格雷在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的同时,减少了出血风险。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者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为基础的三联抗栓治疗有增加出血风险的倾向,但相关临床试验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需要抗血小板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何联合使用以最大程度减少支架内血栓、系统性栓塞等缺血事件,同时又不显著增加出血事件,有待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接受口服抗凝药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的三联抗栓治疗。然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哪种联合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便成为抗栓治疗优化策略的关注焦点。现就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常规需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当患者同时存在抗凝治疗指征时,则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三联抗栓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显著出血风险。该文主要介绍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常规需要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当上述患者同时存在心房颤动、左心室血栓等抗凝治疗指征时,常常需要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令的三联抗栓治疗方案.然而,该治疗方案常伴随着显著的出血风险,其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临床医师,也是当前研究者争论的一大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复习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栓以及血栓-栓塞性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抗栓治疗越来越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重视.但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人群,抗栓治疗的策略较难制定.尤其是血栓风险高或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的患者,抗栓治疗不足将难以遏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抗栓过度则会导致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原则的把握和对出血缺血风险的评估及其平衡的考量至关重要.而对抗栓药物的正确应用要求我们了解动、静脉及心腔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相对应的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1.
患者老年男性,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治疗后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诱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止血与抗凝治疗存在矛盾;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交感风暴,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多次电除颤,最终静脉应用短效艾司洛尔使恶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约有5%~10%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同时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即三联抗栓治疗。经典的三联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及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既往回顾性研究表明,三联药物的使用将出血风险提高了3~5倍,但能够更好地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后,预防封堵器上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部分研究对象都适合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心房颤动患者曾有严重出血事件或口服抗凝药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后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治疗方案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然而,最佳的抗血栓治疗方案和周期仍不确定,各类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后的抗栓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且需要解答左心耳封堵是否可避免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加以使用,ACS患者的远期缺血事件及血栓形成事件的风险即明显降低.但若要完全去除残留缺血风险,临床医生们仍期望找到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去达成.Xa因子是凝血途径中一个重要因子,亦是抗凝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多个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都在探究,口服的Xa因子抑制剂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ACS患者远期的残留缺血风险.但研究结果显示: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口服Xa因子抑制剂使得不良心血管事件可能获益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所以如何平衡好Xa因子抑制剂的获益及出血风险决定了该类药物未来在ACS患者中的应用前景.现将最新的口服Xa因子抑制剂在ACS患者中远期应用的临床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常并发冠心病,需要积极治疗包括抗栓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但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如果抗栓药物使用不当,即可诱发严重出血。文章将对肾功能不全时如何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纤溶药物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抗血小板治疗的“桥接”话题,作为本《共识》的执笔人之一,北京人民医院的孙艺红教授指出:“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如面临外科手术或有创操作,为避免严重出血并发症,可能需术前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原则上,治疗策略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血栓风险、出血危险、手术的部位和性质等,由多学科共同协商决定。对极高危患者,尤其是置入支架数周内的患者,外科术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风险。通常可采取桥接治疗,即停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后给予短效抗栓药物,其中替罗非班可作为选择之一,尽管没有临床研究证据。对于等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高危冠心病患者,通常在术前需停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此时建议给予替罗非班作为桥接治疗。替罗非班应在术前4小时前停用,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术前8小时停用。”  相似文献   

18.
有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应给予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已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应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支架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置人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而言,存在两类抗栓药物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9.
抗栓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佳药物治疗(OMT)的基石,主要包括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OAC)抗凝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无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尤其适用于合并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心瓣膜病、左室附壁血栓以及既往有肺栓塞病史的患者。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因子抑制剂、Ⅸ因子抑制剂和凝血酶受体拮抗剂等。该文主要介绍OAC在AC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