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因“反复发热、乏力伴盗汗3年余,血象异常1个月”于2011年8月10日收住我院。2009年8月初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8℃左右,伴乏力、盗汗,至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2×109/L,血小板计数(PLT)30×109/L,Hb 129 g/L,肝脾肿大,诊断为脾功能亢进,遂予以切脾、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不适症状有所改善,血象逐渐恢复。2010年1月再次出现反复发热伴乏力,当地医院查骨髓象: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中晚幼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比例正常,异性淋巴细胞占0.10。诊断为:(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病毒感染。予以抗病毒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后患者一般情况可,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5岁。因乏力、纳差、活动后心悸2月入院。体检:神志清,贫血貌,心肺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WBC3.14×109/L,RBC1.18×1012/L,Hb49g/L,血小板53×109/L,网织红细胞0.005。骨髓检查:增生明显活跃:1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46%),各期巨细胞均见,以早巨红细胞为主,RBC体积大,含Hb饱满;2粒系增生明显,中幼以下粒细胞呈明显核肿胀;3巨核细胞多见,血小板少见。外周血白细胞减低,多见分叶过多粒细胞,血小板少见,符合巨幼红细胞贫血。经维生素B族及叶酸治疗第4天患者突感1山东淄搏148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淄搏,255300)头…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65岁。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 30年。因持续性右上腹疼痛 2个月于 2 0 0 0年 3月 6日入院。体检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脏于剑突下 6cm,右肋弓下 8cm处可触及 ,质地坚硬 ,表面光滑 ,压痛明显 ,边缘钝 ,肝区叩击痛 ,移动性浊音阴性。B超示肝右叶内有 8cm× 9cm高回声区。CT示肝右叶内有 8.5cm× 9.2 cm低密度区 ,注射造影剂后呈不规则强化。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 ( DSA)示肝总动脉增粗 ,肝右上段见紊乱血管团。检验血红细胞数 8.5× 1 0 12 /L,血红蛋白量 1 92 g/L,血小板数 50 0× 1 0 9/L,甲胎蛋白 ( AFP) >50 0μg/L,…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8岁。因头晕、乏力、发热齿龈出血、腹痛于1985年5月入院。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5.2×10~9/L,原淋巴细胞21%,幼淋巴细胞3%,淋巴细胞48%,分叶28%。血小板120×10~9/L,血沉50mm/lh,免疫球蛋白IgG1.74g/L,IgA18.6g/L,IgM76.2g/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3.6%,红系5.2%,原淋巴细胞71.2%,幼淋巴细胞3.2%。全片巨核细胞18只,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1岁。因“间断腹痛10余年,发热1周,意识模糊3 d”入院。患者于10年前饮酒后出现腹痛,为中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予禁食、抑酸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5年前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胰腺结石”,行“胰头部分切除术”。术后仍有腹痛出现,性质同前,疼痛剧烈,较前加重,伴有腹胀、腹泻,应用曲马多和盐酸哌替啶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止痛后好转。6 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伴有寒战,无咳嗽、咳痰,自行应用复方氨林巴比妥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后出现意识模糊,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入我院。既往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含量平均300 g/d。入院体检:意识模糊,表情淡漠,言语不清,定向力、计算力丧失;心率 110次/min,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肺叩诊实音,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余腹部体检因患者意识状态欠佳不能配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8.5×109/L,中性粒细胞0.98,红细胞2.59×1012/L,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18×109/L;肝脏生化指标:AST 97 U/L,ALT 158 U/L,ALP 164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61 U/L,胆碱酯酶(CHE)1813 U/L;脂肪酶234 U/L。X线胸片:双肺肺炎,双侧胸腔积液。腹部CT:胆囊小,壁增厚;肝内可见多个团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大小1.5~9.8 cm,CT值为25~47 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考虑肝内胆管扩张伴多发胆汁瘤形成可能性大(图1);门静脉左右支、主干、部分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栓子形成,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胰头部轮廓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并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胰腺体尾部显示不清,胰腺周围及相邻肠系膜区脂肪间隙模糊;腹水。追问病史,患者于术后多次复查CT时均显示肝脏低密度影,当地医院诊断为“肝囊肿”。此次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考虑胆汁瘤可能性大,给予患者行肝内低回声区穿刺引流,引流液为黄绿色胆汁并有脓汁。引流液培养:大肠埃希菌。同时,血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对美罗培南敏感。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5岁。右上腹痛数月,加重10d,伴有发热、寒颤。体检:肝区有压痛、扣击痛。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60U/L,白细胞总数:15×109/L,甲胎蛋白阴性。B超:肝右叶胆管呈囊性扩张,肝左叶及肝右叶各见一个约5.5cm×6.5cm,6cm×7.5cm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诊断:肝右叶胆管囊状扩张,肝左叶及右叶实质占位可能。CT检查:平扫示肝右叶胆管呈囊性扩张,囊内密度CT值约10Hu,低密度区内见稍高密度点状影,肝左叶及肝右叶膈顶部各见一大小约5.5cm×6.5cm,6cm×7.5cm不规则低密度灶,内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增强后静脉期肝右叶胆管囊状低…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5 岁。因进行性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个月,加重1周于 2002 年 11 月 7 日入院。体检:体温37.5℃,中度贫血貌,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背部及腹部可见新旧交替的散在出血点。心肺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1.3×109/L,N 0.11,L 0.82,M 0.07,Hb 68 g/L,RBC 2.01×1012/L,PLT 6×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重度减低,分类见中幼粒0.005,中性杆状0.015,分叶0.055,中幼红0.045,晚幼红0.06,淋巴细胞0.78,单核细胞0.025,浆细胞0.015,全部分类两张髓膜,仅 1 张见 1 个成熟巨核细胞为未产血小板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4岁。因“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5年余,巩膜黄染半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5~8次/d,伴脐周隐痛,于当地医院经肠镜等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予柳氮磺吡啶1.0 g,3次/d治疗,症状无缓解,解脓血便7~9次/d。2年前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加重,2~20次/d不等,伴乏力,贫血,双膝关节麻木不适,在当地医院予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静脉滴注,3 d后改为激素口服,并在1个月内逐渐减量停药。此后,患者持续服用美沙拉嗪1.0 g,3次/d,每日稀便6次左右,有时带少量血。患者半个月前出现腹泻、便血加重,每日血性稀便10次左右,每次量约100 g左右,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既往无特殊病史,半年内无输血或服用引起溶血的药物史。入院体检:体温36℃,脉搏10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7/63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律齐,心尖区闻及收缩期Ⅲ~Ⅳ级吹风样杂音;肺部体检阴性;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网织红细胞 0.1624×1012/L,RBC 1.17×1012/L,Hb 5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41.0 fl,PLT 474×109/L,WBC 15.97×109/L,中性粒细胞 0.63,外周血中未发现幼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总胆红素47.2 μmol/L,间接胆红素27.8 μmol/L,乳酸脱氢酶895 U/L,大便隐血阳性,小便隐血阳性,ESR 2.0 mm/1h,C反应蛋白5.1 mg/L,Coombs试验(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50%。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其中红系增生活跃,以中幼红为主,粒红比为2∶1。先后于2012年12月及2013年3月行肠镜示:UC。活检提示:(距肛门50 cm及20 cm)黏膜中-重度慢性炎,活动(++),伴糜烂,腺体不规则,个别可见隐窝炎,未见隐窝脓肿,腺体杯状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 ,5 4岁。因头昏、乏力、面色苍白 2个月于 2 0 0 1年 5月 2 0日入院。体检 :重度贫血貌 ,皮肤黏膜无黄疸及出血点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胸骨无压痛 ,双肺无异常体征。心率 96次 /min ,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腹平软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 38g/L ,红细胞 1 .8× 1 0 1 2 /L ,白细胞 6.6× 1 0 9/L ,分类正常 ;血小板 1 30× 1 0 9/L ,网织红细胞 0 .0 0 1。骨髓象示增生活跃 ,粒∶红 =36∶1 ,粒系为 0 .72 0 ,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 ;红系 0 .0 2 0 ;巨核细胞 2 0个 /片 ,未见小巨核细胞 ,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1岁。因发热、乏力10余天,于2001年6月22日入院。体检;体温39℃,血压120/75mmHg(1 mmHg=0.133 kPa)。一般状态差,眼结膜轻度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肺中下野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稍粗。心脏检查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12×10~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60×10~9/L。骨髓象:Ⅱ级,见巨核细胞14个,颗粒型巨核细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5 5岁 ,胸闷不适 1周 ,于 2 0 0 3年 4月 4日就诊。查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右甲状腺下极可触及 3cm×3cm× 2cm质硬肿块 ,无压痛 ,随吞咽上下活动 ,与气管关系密切。双肺叩清音 ,呼吸音清 ,均未闻及干湿罗音。颈部彩超显示右甲状腺下极 3cm× 3cm× 2cm低回声团块 ,血流丰富 ,同侧颈部可见数个肿大的淋巴结。拟诊右甲状腺癌 ,同侧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右肺中叶内侧有一个 2cm× 2cm分叶状软组织团块影。入院诊断 :同期双原发肺癌甲状腺癌。入院后给予手术治疗。术中见右甲状腺下极及峡部质地较硬 ,与气管粘连较重 ,右上极质…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13岁,学生。因头晕、乏力半个月,加重3d入院。否认毒物接触史及服药史,无肝炎病史。查体:慢性病容,重度贫血貌,双下肢皮肤可见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3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109/L,淋巴细胞0.54,血红蛋白49g/L,血小板9×109/L。骨髓活检及细胞学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低下,未见巨核细胞,淋巴细胞0.86。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给予环孢素A(C sA)150m g口服,2次/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皮下注射,1次/d;红细胞生成素(EPO)3000U皮…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低热5d于2005年9月9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余未见异常。血象WBC1.6×10^9/L,Hb65g,/L,RBC 1.93×10^12/L,网织红细胞(Ret)0.165,PLT6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常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8岁,未婚。因发热半个月于2010年2月24日入院。患者于半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自行服用“感康”,体温有所下降,至17:00左右体温又升高,如此反复半个月,1周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发热原因待诊”收入我科。既往体健,否认冶游史。入院体检:体温39.3℃,脉搏92次/min,呼吸 20次/min, 血压 126/83 mm Hg(1 mm Hg=0.133 kPa)。颜面部、胸壁皮肤、球结膜及咽部充血,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可,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当天WBC 5.5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1.53×109/L,淋巴细胞计数(LYM)3.48×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0,RBC 4.39×1012/L,Hb 127 g/L,血小板87×109/L;ALT 119.4 U/L,AST 163.7 U/L,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40.0 U/L;血Ksup>+ 2.73 mmol/L, 血Na+ 132.9 mmol/L。入院初步诊断:发热原因待查:(1)感染性发热:①呼吸道感染?②肺结核?③病毒性肝炎?④HIV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①成人Still病?②淋巴瘤?③其他?给予物理降温、抗病毒、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升白细胞及血小板、保肝降酶及加强补液处理。  相似文献   

15.
病例报告患者 ,女性 ,78岁 ,间断咳嗽伴白黏痰二月 ,摄胸片发现右肺阴影入院。查体 :神清 ,T:36 . 7℃ ,P:80次 /分 ,BP:19/11KPa。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胸廓无畸形 ,心脏听诊 (- ) ,两肺呼吸音相等 ,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 ,腹部未扪及包块 ,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无杵状趾。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 :3.84×10 1 2 / L ,白细胞 :7.1× 10 9/ L ,淋巴细胞 :36 % ,中性粒细胞6 4 %。PPD试验 :1u(++) ,5 u(+++)。X胸片示 :右第三前肋肺门旁片状浓密影 ,右水平裂增厚 ,左肺未见异常。抗炎治疗一月后复查胸片右肺阴影无吸收。胸部 CT:右…  相似文献   

16.
患者,杨某,男,56岁,因“右侧背痛2月,查体发现右肺占位5d”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仅右肺呼吸音略粗,余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右肺中叶团块状影,约5cm×5cm大小,密度均匀,边缘欠光滑。CT:右肺中叶约5cm×5cm×4cm软组织团块影,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欠均匀,CT值20~25HU。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口被黄色光滑肿块堵塞。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右肺切除术,术中探查:右肺中叶一约6cm×5cm×5cm大小质硬肿块。与肺上下叶关系紧密,与右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无粘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1岁。2011年8月无诱因出现肩膝等大关节酸痛,无肿胀及压痛,无发热,未予特殊处理。2012年2月逐渐出现多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双下肢散在皮疹和水肿。体检:体温36.7℃,呼吸18次/min,脉搏 50次/min,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出血、黄染;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处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0.5~2.0 cm,质硬、可移动、无压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及散在皮疹,0.5~1.0 cm。初步诊断:淋巴结炎,下肢血管炎。查血白细胞计数1.78×109/L,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及尿常规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ESR)110 mm/1 h,类风湿因子57 IU/ml;IgG 81.8 g/L,补体C3 0.275 g/L,补体C4 0.017 g/L;抗环瓜氨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阳性;巨细胞病毒(CMV)IgM 39.2 AU/ml,IgG 7.0 IU/ml;EB病毒IgA(+)、IgG(+)、IgM (-);单纯疱疹病毒(HSV)IgM 0.6(阳性≥1.1);肺炎支原体、CMV、EB病毒DNA正常。CT:双侧颈部、纵隔内、双侧腋窝、腹膜后腹主动脉旁、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乳头状瘤一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男性 ,6 3岁 ,因反复咳嗽、咳痰 10余年 ,间断咯血 5个月 ,加重 7天于 1999年 9月 2 4日入院。体检 :体温36 2℃ ,脉搏 82次 /min ,呼吸 2 0次 /min ,血压 15 0 / 10 0mmHg(1mmHg =0 133kPa)。血红蛋白 116g/L ,红细胞 3 71×10 12 /L ,血小板 15 3× 10 9g/L。X线胸片示 :右肺下叶心缘旁见高密度影 ,内缘与心影重叠 (正位 ) ,于心影后见 3 0cm×5 0cm类圆形块影 ,密度不均匀 (侧位 )。 1999年 5月CT平扫示 :右下肺叶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 ,边缘尚清楚 ,最大截面为 4 0cm× 2 5cm ,CT值为 15~ 2 …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60岁。上腹部烧灼感、反酸、暖气2年,近1个月反复出现黑便收入院。体检:贫血貌,右上腹可触及包块,约 6cm×4cm,质软,轻微压痛,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8×1012/L,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CT检查示:胰头占位性病变。B超:腹腔内有一低密度实质性肿物,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巨大息肉伴糜烂出血。开腹探查,见肿物位于十二指肠腔内,6.5cm×4cm×3cm,分叶状,形似佛手,粉红色,粘膜表面糜烂出血,息肉基底部蒂宽为 2.0cm×1.8cm,连接于  相似文献   

20.
纵隔脂肪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海滨  李涛  赵兰华 《山东医药》2005,45(36):76-76
患者男,21岁。因低热、右胸痛1月余入院。全身浅表淋巴结及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均未触及。气管稍右偏,右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稍弱,胸廓挤压征阴性,右下胸部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闻及胸膜摩擦音。胸部CT检查示右中下纵隔肿物,约16.0cm×15.0cm×13.5cm大小,密度不均,CT值28~48HU,增强扫描后略有强化;右胸腔有新月形水样密度影;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胸部B超检查示右侧胸腔内探及一16.6cm×15.6cm×12.3cm的实性团块,其内可见极少量液性暗区,胸腔内有少量积液。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正常。于2005年2月1日在全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