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凝酶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血凝酶组(n=15)与空白组(n=15)。血凝酶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前经中心静脉缓慢静注血凝酶1000U,另1000U加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空白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血凝酶。监测2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以及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min(T3)、CPB后1h(T4)的Hb、PLT、PT、APTT、D-dimer;记录术后1、3、6h心包纵隔引流量(mL)。结果Hb、PLT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PT、APTT值血凝酶组值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或P〈0.05);D-dimer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心包纵隔引流量2组术后1h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h血凝酶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或P〈0.01)。结论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的实验方法,并探讨了体外循环(CPB)期间血小板GPIb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抽取献血员及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血液,经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流式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 经多聚甲醛(PFA)固定的血标本可减少非特异染色。CPB期间血小板GPIb呈降低趋势,CPB结束2小时达最低点(t=3.714,P〈0.01),术后一天回复术前水平(t=1.92  相似文献   

3.
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I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的实验方法,并探讨了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GPIb的变化及意义。抽取献血员及二尖瓣转换病人的血液,经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结果。经多聚甲醛固定的血标本可减少非特异染色。富含血小板血浆与相应的全血相比,其GPIb相对荧光强度值减小。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GPIb呈降低趋势,体外循环结束2小时达最低点(t=3.714,P〈0.01),术后一天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改变李泓我们应用抗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McAb)作探针,经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以进一步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并探索较简便易行而准确的血小板GP定量...  相似文献   

5.
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泓 《综合临床医学》1998,14(2):114-116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GP1b,α-颗粒膜蛋白(GMP-140),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的改变,结果显示病例组GP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对照线明显升高(P〈0.001~0.05),表明急性离缺血患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并探讨了GP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FCM为研究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膜糖蛋白是血小板黏附到血管壁成分和血小板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物质 ,其受体被激活与危重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DIC)有关〔1〕。心肺复苏 ( CPR)患者组织缺血、缺氧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 ,血流缓慢 ,致 DIC的危险性较大 ,是影响复苏成功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拟通过观察 CPR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 2 P、CD6 1以及血浆血栓素 A2( TXA2 )的代谢产物血栓素 B2 ( TXB2 )和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 6酮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的变化 ,旨在探讨CPR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急诊…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膜糖蛋白Ⅳ再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膜糖蛋白Ⅳ再分布的研究刘东旭沈迪魏文宁王爱莲刘仲萍杨锐邹萍为了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Ⅳ再分布的变化及其与胞内α-颗粒凝血酶敏感蛋白(TSP)释放的关系,我们对血小板膜GPⅣ再分布进行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1血标本的来源和血小板的分离健康自愿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概述近来蛇毒与血小板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阐述了蛇毒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b或Ⅱb/Ⅲa复合物,激活或抑制血小板功能而发挥其作用的机理,为蛇毒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在诊断脓毒症的24h内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全身性感染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在诊断脓毒症后第1、3、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结果 脓毒症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严重脓毒症组在第1、3、7天CD62P、CD63表达均显著高于一般脓毒症组(P<0.01).一般脓毒症组CD62P、CD63表达在第3天达高峰,第7天逐渐下降.严重脓毒症组CD62P、CD63表达在第7天仍保持高水平,且在各个时点均显著高于一般脓毒症组.生存组CD62P、CD63表达在第3天达高峰,第7天逐渐下降.死亡组CD62P、CD63表达在伤后第7天持续保持高水平,且在各个时点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D62P、CIM3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激活状态,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指标可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ITP)是一组由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的综合度,这些抗体作用的血小板膜靶抗原可多种多样,其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s是一种主要的靶抗原,少数针对GPIb/IX复合物,为探讨ITP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测定了28例ITP患者血小板的GPⅡa,GPⅡb、GPⅢa、GPIb、GPIX17例正常工作对照组,ITP患者的GP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探针芘的标记技术研究了体外循环对红细胞膜的生物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和个体差异对芘和红细胞膜的结合量及芘本身的荧光光谱特性没有明显影响,肯定了探针芘的应用效果,证实了体外循环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损伤.其损伤特点是发生早,程度重,与体外循环时间无相关,体外循环后6~8小时最严重且术后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3.
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患者110例分为运动组50例和对照组60例,均按常规降压治疗,运动组同时增加每周5次,每次30min的中等量有氧运动。治疗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4个月后,运动组收缩压和舒张压(141±4.6、86±4.3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7±3.7、95±3.3mmHg,P〈0.05);血小板膜上CD62P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0.2±2.1与16.3±3.1,P〈0.01),CD61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3.2±2.7与22.3±2.6,P〈0.0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5.6±3.6与64.4±4.6,P〈0.01)。结论:有氧运动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受体分子的密度和血小板聚集,改善高血压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20例成人重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脑保护及血液保护措施。方法20例成人重症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术患者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方法,适当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应用超滤技术,加强脑、肺、肾保护。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脱机。无1例院内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合理的CPB技术、围术期的良好的器官保护是成人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转机时间最长为58 min,最短为29 min,平均转机(36.86±21.14)min。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手术后2~3 h清醒、术后3~10 h撤离呼吸机,全组无脑气栓和传导束损伤发生。患者1 d后拔出引流管可以自由活动,术后住院3~6 d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一些抗原决定簇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凝血酶与腺苷二磷酸(ADP)分别在不同时间段(0~30min)诱导正常人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用全血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相应抗原的改变。结果凝血酶及ADP活化血小板后均可导致GPⅠb表达呈现先下降又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分布趋势,各时间段引起的GPⅠb改变在两者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GPⅢa表达在活化后初期变化不明显,10min后呈现递增趋势;两种活化剂均可促使P-选择素显著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脑梗死患者GPⅠb表达减少,P-选择素的表达远高于对照组,GPⅢa无变化。结论凝血酶与ADP均能介导血小板活化,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使GPⅠb与GPⅢa逆转,同时P-选择素向外释放,而血小板表面活化相关性抗原的改变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术后患者预防性机械通气期间的真实体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3年10-1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胸外科行CPB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面对面访谈,并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整理提炼主题。结果 CPB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真实体验可提炼为5个主题:(1)忍受心前区的不适;(2)普遍存在不良情绪;(3)忍受气管插管造成的不适;(4)自我表达受限;(5)期待社会支持。结论医护人员应做好CPB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症状管理,注重健康宣教,加强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人氧合血停跳液静脉回输对患者血钾水平的影响。方法2013年3月~2013年7月40例择期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氧合血停跳液回收组(n=20)和不回收组(n=20)。分别检测转机前、停跳液灌注完5 min、CPB中最后一次补钾5 min、CPB停机15 min、送ICU前、ICU 1 h、ICU 4 h、机器余血的血气。结果两组患者机器余血血钾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氧合血停跳液的机血血钾浓度较高。输注机血后两组血K^+、Ca^2+、Mg^2+、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体外循环后含氧合血停跳液的机器余血回输不会引起患者血钾浓度增高,不会增加心率失常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过程中肺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循环导致急性肺损伤,本研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应用乌司他丁后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变化,及探讨肺损伤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的变化规律的关系。方法10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的病人分为Ⅰ、Ⅱ组。Ⅰ组50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阻断40—55分钟,术中持续肺灌注低温氧合机器血;Ⅱ组50例,体外循环方法同Ⅰ组,在Ⅱ组术中用乌司他丁加低温氧合机器血行肺灌注;分别在不同时段取二组病人血液标本,测量P38MAPK活性,炎症细胞因子IL-6、ID8,及术后气道峰值压力、氧指数等。结果Ⅰ组P38MAPK活性明显增高,Ⅰ组肺损伤与Ⅱ组相比加重(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抑制P38MAPK活性表达可减轻肺损伤,术中应用乌司他丁肺灌注有抑制肺损伤的作用,为体外循环术中肺保护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