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用自动板层角膜刀和VISX STAR S2型准分子激光仪对355例693只眼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在分析屈光度变化时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1.00~-6.00D)263只眼,Ⅱ组(-6.25~-11.75D)371只眼,Ⅲ组(-12.00~--26.00D)59只眼。结果:693只眼术后1周有99.1%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98.0%及96.8%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屈光度分析中可见高度及超高度近视3个月后有回退现象。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安全性。方法 对22例(41眼)中、高义近视行LASIK手术,其屈光度(等值球镜)-2.50D--10.00D,平均-6.57±2.01D,散光≤-3.50D,术后1、3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上皮及角膜层间混浊(Haze)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月平均眼视力1.02±0.098,其中≥1.0者达65.85%,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对术前近视度为-8.00--25.00D的153眼行LASIK手术,随访1年以上。结果:术后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基本稳定,术后1年裸眼视力≥0.5者127眼,其中≥1.0者62眼。  相似文献   

4.
采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53例(84眼)超高度近视(-10.00~16.00)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显示,术后裸眼视力≥0.5,1.0者分别占81.0%和23.9%;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矫屈光度相差<±2.00D者占75.0%;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2级的发生率占13.1%。  相似文献   

5.
采且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53例(84眼)超高度近视(-10.00 ̄16.00)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显示,术后眼视力≥0.5,1.0者分别占81.0%和23.9%;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矫屈光度相差〈±2.00D者占75.0%;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2级的发生率占13.1%。  相似文献   

6.
采用RK手术设备和器械,对51例101只近视眼施行了该手术,术前屈光度主-2.00~-11.00D,平均角膜屈光度为43.40D,裸眼视力0.01~0.4;术后屈光度平均降低4.58D,角膜屈光度平均降低3.80D,裸眼视力≥0.5者占76.7%,≥1.0者占55.44%,并发症中角膜微穿孔占5.88%,视力波动占15%,欠矫≥-2.00D占15.45%,过矫11眼,平均+0.68D,占10.87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乳术前预设人工晶体度数准确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孙建初  李俊龙 《海南医学》2000,11(6):31-31,21
目的:探讨提高预设人工晶体(IOL)度数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100例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应用A超测量眼轴、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根据SRKII公式计算及预设IOL度数,分析其术后的屈光状态与术前IOL度数预设的关系。结果:术后三个月非高度近视患者大部分获得良好的屈光状态及裸眼视力;高度近视12例中因术前IOL度数检查误差,术后仍欠矫≥-2.00D者4例占33.3%。结论:术前反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尤其对高度近视患者),根据SKKII公式计算,可以提高预设IOL度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 将1240 例 (2480 眼) 近视眼患者 (- 1.25~-25.00D) 分为3 组: 1组为- 1.25~- 6.00D, 2 组为- 6.15~- 10.00D, 3组为- 10.15~- 25.00D, 均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 进行治疗, 术后平均随访18 个月(6~36个月),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术后18个月屈光度与预矫相差在±0.50D和±1.00D以内者1 组为85% 和96% ; 2 组为75% 和90% ; 3 组为35% 和75% 。裸眼视力0.5 和1.0 者1 组为99% 和87% 。2 组为93% 和72% ; 3 组为70% 和32% 。其中252 眼进行了再次手术, 20 眼因各种原因致矫正视力下降2行或更多。因此我们认为LASIK 可有效地治疗- 1.25~- 25.00D的近视眼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的合作以及手术技巧和激光设备及其程序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应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258只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PRK治疗,对3~5年随 是行统计分析,按术前近视度分两组,A组-1.00~-6.00D(等球镜,下同)116只眼,B组-6.25~-12.00D142只眼。结果:经PRK治疗后,A组裸眼视力≥1.0占86.2%,≥0.5占97.4%,剩余屈光度为(-  相似文献   

10.
PRK和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2年后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镍术(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2年以上随访600度以下的68例(116眼)PRK患和53例(83眼)LASIK患得的术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以及对其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PRK组术后1周视力明显提高,6个月趋于稳定;LASIK组第2天视力明显提高,1个月稳定;2年时PRK组有95.2%的患达到术前矫症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预测性。方法: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 KERATON-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高度近视(等值球镜-6.25D ̄-30.00D,平均(-12.50±5.39)D)104例164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6.25D ̄-9.50D(A组)74只眼;屈光度-10.13D ̄-15.00D(B组)  相似文献   

12.
采用RK手术设备和器械,对51例101只近视眼施行了该手术。术前屈光度为-200~-1100D,平均角膜屈光度为4340D,裸眼视力001~04;术后屈光度平均降低458D,角膜屈光度平均降低380D,裸眼视力≥05者占767%,≥10者占5544%;并发症中角膜微穿孔占588%,视力波动占15%,欠矫≥-200D占1545%,过矫11眼,平均+068D,占1087%。本文对手术要点,手术原理及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年龄18-56岁343例(680只眼)近视患者(-1.00D-23.00D)按屈光组分为4组:Ⅰ组116只眼,≤3.00D;Ⅱ组258只眼-3.25-6.00D;Ⅲ组210只眼,-6.25D-10.00D;Ⅳ组96只眼,-10.25D-23.00D,行LAS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技术,对360例(421眼)不同近视病人进行手术。手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 术后随访1年,屈光状态+1.08=0.78D,裸眼视力在1.0者占97.1%。结论 LASIK手术是治疗近视的理想手术,但手术技巧、手术参数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远期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 应用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80例高度近视LASIK术后患者及80例术前高度近视患者进行调查,同时对术后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近对比敏感度检查,评估术后远期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及了解术后常见视觉障碍,评分越高,视觉障碍越严重。【结果】LASIK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8.6 ± 8.2)分,低于术前对照组得分(16.2 ± 8.9)分(P < 0.05)。视觉障碍阳性率发生较高的前6项条目,依次为电脑使用和阅读容易疲劳(28.8%)、近视力感受变差(22.6%)、夜间视物模糊(22.6%)、眼干涩不适(20.1%)、眩光(20%)、夜间驾驶困难(17.5%)。其中电脑使用和阅读引发视疲劳与术后视力、高空间频率(18cpd)呈负相关(r = -0.257、-0.265);近视力感受变差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r = -0.306),与术后屈光度存在正相关(r = 0.270);夜间视物模糊与术后视力、低空间频率(3cpd)存在负相关(r= -0.436,-0.226),与术后屈光度存在正相关(r= 0.478);眩光与术后视力、各空间频率存在负相关(r = -0.265 ~ -0.408),与术后屈光度存在正相关(r = 0.342);夜间驾驶困难与术后视力、高空间频率(18cpd)呈负相关(r =-0.351、-0.249),与术后屈光度存在正相关(r = 0.369)。【结论】 LASIK手术能有效改善高度近视患者远期的视觉生活质量。电脑使用和阅读容易疲劳是LASIK术后远期高度近视患者最常见视觉障碍。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欠矫、屈光回退等情况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为探讨影响LASIK后欠矫、屈光回退程度的相关因素 ,笔者对24例 (34只眼 )屈光不正患者LASIK后发生欠矫、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1999年10月至2001年2月在我院眼科激光中心接受LASIK治疗后出现欠矫或屈光回退、再次行LASIK的24例 (34眼 )屈光不正患者。男性10例 ,女性14例 ;年龄19~43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植入式隐形眼镜( 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0例18眼,平均年龄(23.83±2.52)岁,经术前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14眼矫正视力≥0.8,2眼矫正视力≥0.6,1眼矫正视力0.4,1眼矫正视力0.3。18眼均行ICL植入,术前2周行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或在术中12点位置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前检查视力、角膜、前房、眼压等。结果术后17眼(94.44%)裸眼远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 d 12眼(66.67%)裸眼视力≥1.0,5眼(27.77%)裸眼视力0.5~0.8,1眼(5.56%)裸眼视力0.4;术后随访6个月,14眼裸眼视力≥1.0,3眼裸眼视力0.8,1眼裸眼视力0.6。术后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检查及前房深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ICL植入术矫正效果好,稳定性高,可预测性好,视力恢复快,无回退,无严重并发症,适用的屈光范围较广,特别适用于不适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但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机对近视屈光度为-1.75 ̄=12.00D的患者302眼行PRK治疗。按术前球镜屈光度分为两组:Ⅰ组为-1.75 ̄-6.00D(186眼),Ⅱ组为-6.25 ̄-12.00D(116眼)。随访一年以上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者在Ⅰ、Ⅱ组中分别为96.7%、90.5%,≥1.0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将100例共197眼术前分为3组:A组(-2.00~-6.00D),B组(-6.10~-10.00D),C组(-10.10~-22.50D)均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术后1~3月残存屈光度及裸眼视力趋于稳定,术后6月时3组残存屈光度分别为A(-0.28±0.49D),B(-0.47±0.64D),C(-0.8±1.03D)。3组术后裸眼视力达≥0.5者分别为100%,100%,88.7%。达≥1.0者分别为85.7%、54.9%、38.02%。表明:Lasik对高、中、低度近视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对手术技巧及激光程序的改进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观察其手术的预测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连续随访2~3年的高度近视患者按高度近视组(-6.0~-10.0D)、超高度近视组(-10.25~-15.0D)及极高度近视组(-15.25~-25,0D)分为三组,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378眼术后裸眼视力全部优于术前。其中368眼(占97.4%)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有30眼(7.94%)出现欠矫与回退。高度近视组回退率4.04%,超高度近视组和极高度近视组回退率分别为10.79%和17.07%。屈光状态在0~±0.5D有295眼(78.04%),20眼呈过矫状态(> 1.0D)。角膜层间浑浊2眼(0.5%),眼底黄斑出血2眼(0.5%)。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但由于受角膜厚度等因素的限制,极高度近视的回退率明显增加,故认为LASIK手术最适宜一15.0D以下的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