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湿邪致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湿邪具有重浊、黏腻、弥漫等特性,易与其他病邪兼夹为病。从湿与风寒暑燥火热相兼的角度,论述风湿、寒湿、暑湿、燥湿、湿热(火)的致病特点:风湿伤关节筋脉,重着郁阻;寒湿损伤脾肾之阳;暑湿伤津耗气并腻滞伤中;燥湿湿困伤津并见;湿热以伤脾胃为主,易阻滞气机;湿火伤中兼火性炎上。  相似文献   

2.
“湿”义源流考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湿字历来有多层含义,考其源流发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湿从潮湿、湿润、湿邪、湿病、代指脾土等,至汉代演变为以湿邪、湿病为主的固定含义。金、元至明、清医家又提出了湿分内外,湿分阴阳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对"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苏 《吉林中医药》2006,26(2):9-10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湿邪为患多有兼挟证。“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故湿病在辨证方面,重苔而不重脉。治湿大法以淡渗利尿为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湿邪留滞三焦,应本“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原则。临床常用的几种治法为:苦寒燥湿、益气化湿、温阳祛湿、升阳除湿、苦辛泄湿、解毒燥湿等。  相似文献   

4.
外感湿邪,痹阻肌腠,流注关节,引起发热身重,关节疼痛的病证,《金匮》称为湿病。仲景于痉湿喝病篇用11节条文,阐述了湿病的脉因证治。所论治法,所出治方,后世多奉为治湿准绳,迄今一直有效的指导着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首届全国名中医王辉武教授对湿邪的实质、致病特点、治法等均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湿邪与病毒关系密切,提出“湿为病毒”之假说;发现神志异常在湿病的病程中常见,总结为“湿亦扰神”的致病特点;在湿病的治疗中配伍活血化瘀药,往往能起到“催化”湿浊、倍增疗效的作用;将湿邪阻滞、清阳不升所致的一类病证命名为“湿阻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包含了西医一些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兹结合中医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痹病必夹湿”作一分析.1 痹病临床常见证与湿证的关系1.1 风寒夹湿 《内经?痹病》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风寒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往往与湿邪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长,擅行而数变,往往与它邪夹杂为病,最常见的是风以湿邪为载体而留滞人体肌肉经络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痹证;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二者同气相求,易于兼杂为病而成寒湿痹阻.  相似文献   

7.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导致脾胃功能运化障碍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重"、"闷"、"湿"、"腻"、"濡".其一是"重",湿病之人多有头重如束布帛,颈项板滞,肢体沉重、倦怠;其二是"闷",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为脘腹痞闷;其三为"呆",五脏中脾喜燥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表现为纳食乏味呆滞;其四为"腻",湿阻病程缠绵,舌苔厚腻;其五为"濡",湿阻患者多见濡脉.  相似文献   

8.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导致脾胃功能运化障碍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重”、“闷”、“湿”、“腻”、“濡”。其一是“重”,湿病之人多有头重如束布帛,颈项板滞,肢体沉重、倦怠;其二是“闷”,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为脘腹痞闷;其三为“呆”,五脏中脾喜燥恶湿,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论治杂病最早的专书。该书第二篇所载对湿病的诊治理论,具有指导临症的意义。现将依《金匮》原文为指导的临症运用,阐述如下:一、湿病分类及治验考察《金匮》有关治湿的记载,将湿病分为寒湿、风湿与湿热三种类证:(一)寒湿:寒湿外伤,依据人体质强弱及感邪轻重之不同又有寒湿束表,寒湿阻络及寒湿伤脾三类。1.寒湿束表:如原文20条(按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释义》条数,下同)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白术)、发其  相似文献   

10.
张苍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59-1062
皮肤湿病是指以湿为核心病机,以湿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疾患。皮肤湿病发生之前必有蕴湿藏于皮之下肌之外。蕴湿或被六淫邪气诱发,或被体内伏火蒸腾,造成皮肤湿病的急性发作,前者轻,后者重。皮肤湿病急性发作之后会有多种转归,若湿邪滞表,形成湿痹,则会变为皮肤顽症。针对皮肤湿病的不同发作状态可以选用疏风除湿汤、除湿胃苓汤、清热除湿汤、清脾除湿饮等治疗。针对湿痹,搜风除湿汤全面反映了赵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唐瑛 《河南中医》2008,28(5):4-6
四肢骨节疼痛在《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篇都可以见到,但以太阳和少阴篇多见,共涉及原文十三条次,汤方六个。一般来说,时间短,疼痛范围广,疼痛程度较轻,并兼有外感症状为太阳伤寒证;疼痛局限于骨节,疼痛较剧烈,兼有少阳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四肢疼痛明显,兼有太阴寒湿证,为太阴中风证;疼痛时间较长,病情缠绵,疼痛剧烈,可为肌肉,可为骨节,结合当地气候是否湿邪为患,首先考虑风湿;本为少阴体质,疼痛反复发作,四肢沉重疼痛,兼有水肿,多为肾阳虚衰,水饮内停证;而疼痛剧烈,伴有冷痛,多为肾阳虚,阴寒内盛证。  相似文献   

12.
痛风是一种关节红肿、剧痛难忍的常见风湿病,其与嘌呤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临床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导致痛风性肾损害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多采取分期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缓解期则以药物控制血尿酸为主.朱跃兰教授临证擅治痛风性关节炎,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ⅢA类)的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前列腺炎(ⅢA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治疗组(76例)两组。对照组采用前列康片治疗,治疗组应用经验方湿热清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NIH—CPSI评分、EPS检查(WBC计数、卵磷脂小体)。结果:治疗组对慢性前列腺炎NIH-CPSI评分及EPS检查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症状的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会阴不适、小腹痛、阴茎痛、睾丸痛、性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改善患者尿频、尿不尽感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ⅢA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王自立主任医师对湿邪的认识,介绍其对外湿、内湿、寒湿、湿热的辨证论治心得,阐释湿之寒热之性及湿热“一源三歧”之意。  相似文献   

15.
滕汝枫  梁凤霞 《河南中医》2020,40(5):729-732
梁凤霞教授将湿疹辨证分型为:血虚风燥证、阴虚湿热证、脾虚湿蕴证、湿热蕴肤证。梁教授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临证时强调,4个证型可单独为病亦可夹杂为病,若患病迁延日久,可见瘀象,以舌质暗淡,舌下脉络迂曲青紫怒张,或肌肤甲错等为主要症状。梁教授在清热利湿,润燥熄风的治疗总则下注重标本同治,内调脏腑,强调针灸临床诊治湿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并举;标本兼顾,急治其标,缓治其本;调心神与调他脏同施,善用背俞穴;多种针灸方法并施。  相似文献   

16.
外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自己的特点。外湿来源于水的意象,与周围环境湿度增高有关。外湿导致的疾病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首先犯肺,尤其易从皮肤肌腠而入,内合脾脏。外湿虽为阴邪,不仅能伤阳,又能伤阴。外湿致病,多兼夹他邪而至,特别是疫疠之邪,常和湿气共同为害,导致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在气候日益变暖的当代,对外湿加强重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疸、鼓胀、胁痛等临床表现与乙肝有诸多相似之处。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致病大致可分为外感湿邪、疠气、和正虚三方面。董建华认为乙肝主因是正气亏虚,饮食、劳逸和情志因素等为诱因,常相兼为患。辨证分型药物治疗有湿热内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还有以针灸、按摩、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手部经络锻炼、隔药灸脐等治疗。乙肝后期,容易引发肝硬化、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增高,可有效控制乙肝发展至肝癌肝硬化,降低死亡率。疾病调护需按照"慎起居,节饮食,调精神,遵医嘱"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舌苔上清液中相关蛋白变化与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肾衰患者舌苔样本102例,其中湿证组76例,非湿证组26例;另有正常对照组38例,对所有样本采用1500r/min的离心转速,离心2min后取上清液,选用NP20蛋白芯片点样,经SELDI-TOF-MS技术测定得到蛋白质谱峰,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比较湿证组、非湿证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蛋白质谱峰的差异,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慢性肾衰中医湿证决策树模型。结果:(1)慢性肾衰湿证76例、非湿证26例及正常对照组38例舌苔样本经SELDI-TOF-MS技术测定,质荷比1000~20000范围内共检测到136个蛋白峰,经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有11个差异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Z2434.53、M/Z3672.89、M/Z7118.00和M/Z8411.134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和非湿证组呈高表达,M/Z3333.52、M/Z4619.83、M/Z4711.35和M/Z10664.24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和非湿证组呈低表达,M/Z5142.52、M/Z5231.98和M/Z5272.633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呈高表达,在非湿证组呈低表达;(2)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慢性肾衰湿证组、非湿证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均有明显的区分度,但都存在部分重叠;(3)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慢性肾衰中医湿证决策树模型,最终得到M/Z5231.98、M/Z2325.41、M/Z4558.86和M/Z3491.894个差异质谱峰组成的生物标记物可以将湿证组和非湿证组样品较好的分类(最终决策树模型对所有样品分组判别的正确率为83.33%,灵敏度为81.58%,特异性为88.46%)。结论:该研究从生物学角度来探讨中医湿证,为中医湿证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湿邪所致特殊病证及其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湿邪阻滞、升降失常,可致便秘;津液失布,可致燥证;清阳失宣,可致瘛纵;阴阳格拒,可致假热。并提出湿邪所致特殊病证辨证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过程中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于痛经发作第1天,且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0mm时,予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min,其中期望得气组予粗针、深刺、平补平泻的手法,期望不得气组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采用VAS评价针刺前后以及起针后10min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并于针刺后记录患者有无刺痛感。结果:期望得气有刺痛组起针即刻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且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P0.05);期望得气无刺痛组、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和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P0.05),但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还是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针刺三阴交穴,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均有较好的针刺即刻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