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约证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篇,凡两出。第179条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第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两条互为补充,前者言脾约证的来路和成因,后者谈脾约证的主证和治疗。另外,《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亦有脾约证治一条,乃是《伤寒论》247条重出之文。 对脾约证的认识,历来注家见仁见智,各张其说。举其有代表性者,约有以下几种: 其一,认为是胃强脾弱,代表医家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跌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其二,认为是脾阴虚,代表医家如程郊倩。其《伤寒论后条辨》注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  相似文献   

2.
“脾约”一词,出自伤寒论阳明篇,有两条,一为“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大便难是也。”(184,条文引用按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下同)一为“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9)  相似文献   

3.
通过案例介绍蒋健教授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的经验及其学术思想。蒋健教授认为:脾约证乃是以脾胃(为主)及其相关脏腑功能紊乱,津液代谢失常而偏渗,导致同时出现“大便鞭”和“小便数”的病证;麻子仁丸主要通过润肠通便的途径,恢复相关脏腑津液代谢功能,从而纠正津液偏渗;脾约证之“大便鞭”是否同时具有“小便数”,是与一般性便秘的鉴别点;脾约证之“小便数”,还当与淋证等病证作出鉴别。诊断脾约证最有力的证据便是用麻子仁丸治疗以后,“大便鞭”与“小便数”能同步改善,或“小便数”能改善。脾约证是客观存在的,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脾约证阐微     
脾约证首见于《伤寒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其病机是胃强脾弱,从理论上言可通,于临床实际似不尽相符。作者试以探讨,认为其病机为胃热脾燥,燥热蒸津上迫于肺,肺肃降水液偏渗入膀胱,致使肠道津液减少,肠道失润,故小便数,大便硬。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液以濡润肠道,与正常相比受到约束,所以称之为脾约。用麻子仁丸治之,意在泻胃热,除脾燥,而舒脾气之约束。  相似文献   

5.
“胃强脾弱”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伤寒论》麻子仁丸证“胃强脾弱”病机,今人误解为“胃实脾虚”之证,结合献稽考及临证实践辨正。认为“胃强脾弱”专指脾约证之病机,临床便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而有阴虚内热,皆可以麻子仁丸法论治。  相似文献   

6.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7.
关于"脾约"的内在涵义、与麻子仁丸证的关系,以及麻子丸证的病机为胃强脾弱均存在争议。本文从《注解伤寒论》入手,结合对《伤寒论》原文及其他医家的相关论述后认为,在理解"脾约"时需把握两点:"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津液但输膀胱;患者需有小便数、大便硬等临床症状;"脾约"为"太阳阳明"的一种转归,根据病势之不同,可分为小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等。"脾约"不等同于麻子仁丸证,但麻子仁丸证属于"脾约"。麻子仁丸原方是针对胃肠燥结之实证所设,若患者兼有脾气虚或脾阴虚,麻子仁丸原方并非适宜,故在临床运用该方时需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脾约证研究     
脾约证是《伤寒论》中历代医家争议较大的一个方证,列举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几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剖析,综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释,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重点关注其中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认为综合方药及现代研究,脾约证的病机应为“胃强脾弱”,而其“趺阳脉浮而涩”的脉象,及“小便数”的症状亦与其病机相符,而主方应为麻子仁丸,而非小承气汤。  相似文献   

9.
一、坡充(每题2分,共计10分) (一)《证治汇补》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鑫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脯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二)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三)寒热往来,苔腻,白如积粉,其病机是(湿热秽浊之邪伏千膜原),用(开达旗原)法治疗,寒热往来,口苦烦渴,苔黄腻,其病机是(胆经郁热),用(清泄少阳或清胆泄热)法治疗。 (四)湿热证,壮热IJ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 (五)石淋的…  相似文献   

10.
胃强脾弱证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中,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如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对胃强脾弱证的辨证指明了大法,在临床中颇具有指导意义。1症状特点1.1胃旺苔黄腻,脾弱舌胖嫩舌苔辨证尤如一面镜子,常表现苔黄而腻,但非全苔满布,而…  相似文献   

11.
脾胃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紧密配合,并在体内其他脏器相互协同、制约的情况下,完成对水谷消化吸收与水湿输布排泄。胃气的受纳降化,脾气的升发输布,是其他脏腑行使其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因此,有“五脏穴腑皆禀气于胃”之说。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以膜相连。在病理状态下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如李东垣氏云:“胃既病刚脾无所禀受……故亦从病焉”;“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后而脾病。”又云:“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不仅脾胃本身为病可相互累及,而且对全身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李东垣说:“内  相似文献   

12.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3.
热淋为淋证之一,临床以小便频数、赤短涩痛为主,并伴有腰痛或小腹拘急等,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淋证多是泌尿系统疾病,一般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本病多由湿热之邪流入下焦蕴结而成。《诸病源侯论》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  相似文献   

14.
原文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及证治等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以魏念庭为代表的医家认为证属表里阳气俱虚,寒湿内外皆盛,“大便坚,小便自  相似文献   

15.
小儿神经性尿频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临床以尿频尿急为特征.根据古代医学文献记载,多属于"淋证"的范围.<诸病源候论小便数候>云:"小便数者,膀胱与肾具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具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受客热,则水行涩,故小便不快而起数也."  相似文献   

16.
本证多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 "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脾约"证系由热病伤阴,导致胃肠燥热,大便燥结不通,由于燥热于内导致病家大量频繁饮水以解渴润燥,从而出现小便数的现象。这种胃与脾之间的纳快运慢、纳多化少的不协调状态,即是所谓的脾被胃所制约的"脾约"。麻仁丸润燥通腑泻热,为治胃肠燥热便秘而设,燥热去,燥屎通,则"脾约"自解,小便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的病理,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胃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  相似文献   

19.
从热论治肾盂肾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盂肾炎是内科常见,多发病。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热、尿痛为主症,在急性期除主症外,尚可见寒战,高热,腰疼及小便短涩等。属祖国医学“淋病”范畴。 《金匮要略》说:“热在下焦者,则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诸病源侯论,淋病诸侯》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因此,肾虚而感受湿热之邪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湿热的产生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认为脂膏属于五谷之精微(谷之稠者),津液为其主要的载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说明膏脂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