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光区交叉柱镜法LASIK矫正混合性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三光区交叉柱镜法设计的LASIK手术矫正混合性散光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三光区交叉柱镜法设计,行LASIK手术的混合性散光病例39人61眼,收集其术前和术后6月的UCVA、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值球镜度数、BSCVA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6月的UCVA为0.94±0.24,全部病例均大于等于20/40,其中62.3%(38眼)大于等于20/20。术后平均柱镜度数由术前的(-2.90±1.24)D减少为(-0.55±0.40)D,其中54.1%(33眼)在±0.50D以内,90.2%(55眼)在±1.00D以内。术后BSCVA为0.99±0.24,其中有5眼(8.2%)的术后BSCVA较术前下降1行,29眼(47.5%)较术前提高1行,其余27眼(44.3%)保持不变。结论三光区交叉柱镜法设计的LASIK手术矫正混合性散光,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视力及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1例54眼,术前屈光度介于-10.00~-17.00D之间,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d,1wk;1,3及6mo的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其轴向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平均视力较术前增加,球镜度数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至术后6mo尚未达到稳定,术后散光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术后散光的轴向可发生一定的变化。结论:认真分析术前资料,科学的设计切削参数,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虹膜定位技术在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11/2012-11在我院行LASIK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203例406眼,分为两组,使用虹膜定位的观察组及常规手术方式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200眼,年龄18~43岁,球镜屈光度为-1.25~-8.75D,散光度为-1.0~-3.25D。对照组患者103例206眼,年龄19~44岁,球镜屈光度为-1.75~9.50D,散光度为-1.0~-3.25D。观察组术前应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检查获取虹膜影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手术中只单独应用虹膜定位,不使用波前像差引导技术,激光切削模式为常规LASIK模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源于术前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对照组接受常规LASIK。术前、术后1wk和6mo,分别在电脑验光基础上应用综合验光方法测定散光度和轴向。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残余散光度及散光轴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残余散光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散光轴向测量,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6mo裸眼视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能完成波前相差引导治疗散光的患者,可单独应用波前像差仪虹膜自动识别定位技术提高散光治疗的精准性,充分发挥设备先进技术性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性散光的效果。方法28例35只眼,平均术前球镜屈光度为(-4.8±2.3)D,柱镜屈光度为(-1.1±0.9)D。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Tscherning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光斑、频率2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结果术后3个月,68.0%的眼屈光度在±0.5D(正视眼)内,93.5%眼在±1.0D内。93.5%的裸眼视力为20/20或更好。裸眼超常视力(BSCVA在20/10或更好)占16.0%。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矫正不足,而波前像差全部均方根增加值为1.44±0.74,彗差的矫正好于球差。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切削中心定位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 接受应用切削中心定位程序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2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65例(130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术后等效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效球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数试验组为:(-0.15±0.21)D、(-0.10±0.15)D、(-0.10±0.12)D,对照组为:(-0.45±0.26)D、(-0.43±0.20)D、(-0.46±0.21)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40眼(39.2%)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而对照组为28眼(20.1%).结论 应用切削中心定位程序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眼球静态旋转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散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0年5~11月柱镜≥-0.75D的近视散光患者118例(184眼),根据患者对手术的白愿选择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为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患者65例(97眼),对照组为传统LASIK术后患者53例(87眼).观察实验组静态旋转度数.比较术后1d,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残余球镜,残余散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平均静态旋转角度为(3.58±2.31)°,最大为9.3°、术后3个月,实验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92眼(95%),对照组74眼(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球镜度数分别为(+0.03±0.57)D和(+0.27±0.69)D,平均柱镜度数为(-0.42±0.28)D和(-0.63±0.3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4.43、P均<0.01);术后3个月,实验组M,J0、J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2.49、2.01;P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球镜在±0.50 D范围内者分别为67%及52%,柱镜为69%及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P<0.05;x2=9.08,P<0.01).结论 LASIK手术治疗前会发生明显的眼球旋转,通过矫正静态旋转能够有效地改善散光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重度近视性散光(柱镜>-2.00D)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重度散光患者39例73眼作为试验组,同期行常规LASIK手术重度近视性散光患者37例70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术后3mo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71眼(97%)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对照组57眼(81%),术后视力恢复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较术前BCVA提高≥1行分别为49眼(67%)和27眼(39%),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残余散光度≤±0.50D试验组47眼(64%),对照组23眼(33%),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3mo采用与术前瞳孔直径基本一致时测量数据,试验组和对照组总高阶像差(root mean square of high order aberration,RMSh)值分别为0.512±0.117和0.635±0.213,试验组RMSh值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RMSh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高幅度分别为30.9%和65.7%,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分别占71眼(97%)和64眼(91%),试验组术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度散光,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疗效优于常规LASIK手术,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散光较少、高阶像差增幅减小及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52例(101眼)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球镜度-10.00D~-14.00D,散光-0.50~-4.50DC。结果术后1天、1、3、6月裸眼视力与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符合率分别为78.2%、85.1%、92.1%、87.1%;术后6个月,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期矫正符合率球镜93.1%、柱镜87.1%。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中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应用美国雷赛LSX准分子激光机(5.3版)进行LASIK手术,常规球柱切削模式组(23只眼),术前平均裸眼视力(UCVA):0.15±0.09,球镜度数:(-4.40±2.07)D,柱镜度数(-2.42±0.47)D,随访时间(6.04±3.74)月;椭球切削模式组(33只眼),UCVA:0.13±0.05,球镜度数(-5.43±2.26)D,柱镜度数(-2.71±0.76)D,随访时间(6.91±5.10)月.结果 两组术后UCVA分别为1.11±0.17和1.05±0.10,球镜度数(-0.17±-0.77)D和(-0.18±0.89)D,柱镜度数(-0.62±0.39)D和(-0.64±0.68)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值:0.60±0.35和0.29±0.5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 两种切削模式治疗中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疗效确切、稳定,椭球型切削模式术后Q值更容易维持术前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川  李绍伟  段文黎  王海莹 《眼科》2005,14(5):309-312
目的 观察应用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虹膜跟踪技术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共39例(74眼).方法 按术前等值球镜度数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Ⅰ组,8眼)、中度近视组(Ⅱ组,21眼)、高度近视组(Ⅲ组,23眼)和超高度近视组(Ⅳ组,22眼),将四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SCVA)、高阶像差.结果 术后四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期屈光度矫正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1.2者,Ⅰ组为87.5%;Ⅱ组为90.5%;Ⅲ组为73.9%;Ⅳ组为63.6%.达到超视力(2.0)者四组分别为25.0%、23.8%、8.7%和0.0%.其中有34.3%的眼术后BSCVA较术前提高1~3行,2眼术前BSCVA从1.2降到1.0,无视力丢失2行及以上者.术后达到超视力者11眼(占14.8%).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加幅度较普通LASIK显著减小,尤以Ⅰ组和Ⅱ组显著.彗差矫正优于球差.结 论Zyoptix虹膜跟踪技术及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波前像差引导LASIK 治疗近视散光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与传统LASIK术治疗(柱镜-1.0D以上)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治疗近视散光30例59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术治疗者30例60只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后第1周和3个月2组的裸眼视力、残留散光和高阶像差.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术后第一周分别为55只眼和47只眼(P<0.01);术后3个月分别为59只眼和55只眼(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2以上者分别为54只眼和37只眼(P<0.01).术后3个月,试验组残留散光(0.25±0.19)D,对照组残留散光(0.55±0.38)D(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分别为0.593±0.274和0.753±0.301(P<0.01).结论 对于中高度近视散光,波前像差引导的IASIK术较传统IASIK术治疗效果更好,术后视力恢复好,残留散光更少和高阶像差增加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周晶  皇甫晓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34-2036
目的:飞秒微透镜切除术( 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 FLEx)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并与标准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比较并随访观察6mo,证实飞秒微透镜切除术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更有优越性。
  方法:随机选取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中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球镜度数-3.00~-10.00D,散光度≤-6.0D)患者共86例172眼,分为两组进行研究,86眼使用FLEx ( A组),86眼使用标准的LASIK(B组),跟踪随访6mo,记录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裂隙灯检查、术后有无并发症、眼压、角膜地形图。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FLEx术后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加量较LASIK术少。
  结论:飞秒微透镜切除术矫正高度近视和近视散光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与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治疗中、高度混合性散光的疗效和可预测性.设计 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混合性散光患者35例(40眼).方法 用VISX 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19例20眼)和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16例20眼).随访6个月以上.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球镜、残余散光度以及角膜厚度.结果 术后6个月时,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治疗组的UCVA均≥0.5,其中≥1.0者13眼(65.0%);球柱镜联合切削治疗组的UCVA均≥0.5,其中≥1.0者11眼(55.0%)(P=0.683).残余散光度:交叉柱镜模式治疗组为(1.13±0.62)D,球柱联合模式治疗组为(1.15±1.00)D(P=0.045).治疗切削深度:交叉柱镜模式为(15.60±6.85)μm,而球柱联合模式为(36.73±13.12)μm(P=0.031).结论 中、高度混合性散光患者LASIK手术治疗时,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手术后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及角膜厚度均优于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术前患者屈光度球镜+0.75~+2.0D,散光≤+0.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5D,非主导眼矫正为-1.5~-2.5D近视状态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结果:术后1aCK组和LASIK组双眼裸眼视力≥0.8且近视力≥J3者分别为52.4%、66.7%,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81.0%、87.5%,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相差±0.5D以内者分别为42.3%、70.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散光度在±0.75D以内者分别为57.7%、92.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角膜光学视功能区CK组和LASIK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眼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明显下降;术后1a患者术眼有干眼症状者CK组为3眼(11.5%),LASIK组为8眼(19.5%),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和LASIK治疗老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用Zeimer Fem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同期行LASIK治疗的近视198例(396眼).根据角膜瓣制作方法分为两组:Ⅰ组120例(240眼)用Zeimer Fe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Ⅱ组78例(156眼)用Moria M2 90 μm机械刀制作角膜瓣,比较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高阶像差.结果 两组角膜瓣制作都顺利;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的屈光度比较,球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Ⅰ组的残余散光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都较术前增加,但Ⅰ组的总高阶像差和慧差的增加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与机械刀制瓣LASIK相比,术后视力无差别,但术后残余散光低,总高阶像差、慧差增加较少,视觉质量可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德国视明(SCHWIND)公司第六代爱丽丝 (ESIRIS)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 35例 (4 7眼 )中高度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 9个月 ,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 9个月 ,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纠正视力(BCVA)者占 4 6 .8% ,散光度数在± 1.0 0D以内者占 91.5 % ,残留散光平均为 - 0 .5 6D ,散光矫正者占 79.4 %。术前与术后结果行t检验显示 ,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预测性佳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波阵面像差引导下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早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波阵面差引导下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个体化)治疗近视的术后疗效,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欲行手术治疗者386例678眼,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术前常规检查及波阵面差检查,从中选取高阶相差均方根值(RMSh)超过或等于0.25;或RMSh在0.20~0.25之间,而RMS3和RMS4大于0.15者39例68眼。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平均31岁。术前平均视力0.10±0.09;最佳矫正视力1.00±0.08。术前球镜度数:-4.57±1.58D(-2.25~-6.25D)/柱镜度数:-0.68±0.39D(0~-1.25D)。手术方法为波阵面差引导下鹰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个体化切削),采用WAVE-LIGHT公司的波阵面差仪和ALLEGRETTO鹰式准分子激光机,法国MORIA-2自动角膜板层刀。结果①术后1周裸眼视力1.20±0.21;最佳矫正视力1.30±0.19。屈光度术后1周球镜度数+0.38±0.40D/柱镜度数+0.09±0.19DC。术后1月裸眼视力1.13±0.29/最佳矫正视力1.4±0.31;屈光度术后1月球镜度数+0.33±0.13D/柱镜度数+0.04±0.10D。术后3月裸眼视力1.12±0.25/最佳矫正视力1.39±0.34;术后3月球镜度数+0.25±0.12D/柱镜度数+0.05±0.12D。②术后一周波阵面差值(总均方根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一个月较术后一周有所增高(部分超过术前)。但各阶均方根值变化不同。③术后无一例出现眩光,光晕,夜间暗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波阵面差引导下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安全可靠,临床疗效佳,提倡在临床屈光手术中推广。但是此项个体化手术术前适应证的选择一定要严格谨慎。  相似文献   

19.
李利  崔传波  陈立忠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15-2317
目的:对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术)矫正高度散光与低度散光前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2013-04/2017-01在我院行SMILE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患者共63例88眼,等效球镜为-4.00~-9.00D,根据散光情况分为两组,其中A组柱镜度数为-2.00~-4.00D,B组柱镜度数为-0.25~-1.00 D.常规围手术期检查.所有病例按照SMILE术式常规操作流程完成手术,术后常规抗炎、抗菌药物治疗.随访视力、眼压、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Pentacam)至术后3 mo.观察对比A、B组前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变化.A、B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B组各时间段之间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后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患者8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边缘Ⅰ级愈合.A、B两组在术前、术后1wk,1、3mo时,后表面曲率及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前表面曲率术后1wk时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1wk,1、3 mo时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SMILE术矫正高度散光还是低度散光,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及前房深度均无明显变化,前表面曲率在术后1 wk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工虹膜识别定位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LASIK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314例(410眼),分为两组:Ⅰ组162例(205眼),年龄为18~35岁,散光度为-1.0~-3.0 D,球镜屈光度为-1.25~-4.75 D,LASIK术中采用人工虹膜识别定位技术;Ⅱ组152例(205眼),年龄为18~40岁,散光度为-1.0~-2.5 D,球镜屈光度为-1.00~-5.50 D,同期行常规LASIK手术.人工虹膜识别定位方法:术前应用数码照相裂隙灯,照取水平细裂隙光带投照在虹膜瞳孔中央的清晰虹膜像,术中以该图像为依据来确定、标记术眼水平轴,激光治疗中始终保持该轴在视野中央并与手术显微镜中水平基准轴平行.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在电脑验光基础上应用综合验光方法测定散光度和轴向.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组术后残余散光度及轴向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LASIK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术后6个月内裸眼视力与预期相符,无明显不适主诉.Ⅰ组术后散光度为(-0.73±0.34)D,Ⅱ组术后散光度为(-0.68±0.5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0,P=0.231);Ⅰ组术后散光轴向为(13.25±13.09).,Ⅱ组为(17.48±17.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5,P=0.006).结论 人工虹膜识别定位技术在LASIK术中矫正散光及调整眼位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在多种屈光手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