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惯虚无,真气从之,糯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相似文献   

2.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处的“精”和“神”二字,分别有其各自的含义。“精”,是指精气、肾精;“神”,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亦即情绪、心理活动。故“精神”二字当指  相似文献   

3.
何清平  蓝丽霞 《养生月刊》2005,26(7):588-590
《上古天真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该篇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取决于肾精气的盛衰。若欲延年益寿.就必须善于保养精气、保持精气的旺盛不衰。因此,《黄帝内经》特别重视把调神养生作为养生理论的核心,在其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  相似文献   

4.
生病、早衰决定因素是内因(正气不足)。《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刺法》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凋内因是疾病与健康的根据,重视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但《内经》不是唯内因论者,不排除外因所起的作用,如《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5.
养生的重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养生名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话从上古先民  相似文献   

6.
我今年已年逾百岁,腰板不塌,走路轻捷,脏腑协调,头脑清楚。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除了社会条件而外,就我自己的内因来讲,主要是由于我几十年来遵循中医养生的理论进行太极拳锻炼的结果。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在开篇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就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恬惔虚无”和“精神内守”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什么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  相似文献   

7.
古籍丛刊     
《养生月刊》2016,(5):429-436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相似文献   

8.
秦琼 《光明中医》2006,21(1):48-49
《伤寒论》是我国汉前医学成果的综合总结.徐灵胎氏云:"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的真诀;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祖也."  相似文献   

9.
"变化"小议     
梁永林 《中医教育》2003,22(3):73-7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笔者研读后,不揣浅陋,冒昧就“变化”二字发表个人见解。1《黄帝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质变和量变两种运动状态《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化、极、变”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是这样论述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依据文言文格式,“从”、“由”解释为“从……而来”,“由……而来”。整个句于可译为物之生从化而来,物之极由变而…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  相似文献   

11.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认为和秦汉之人相比,上古人寿命要长得多。我们不妨就此提出问题:“上古”盖指何时?“上古”人之寿命是否较长?《内经》这种认识何由而生?试考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和《内经》成书年代相同之《韩非子·五蠹》对远古这种生活描绘更详,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民食果  相似文献   

12.
"神"、"圣"、"工"、"巧"语出<难经@六十一难>其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将医者掌握四诊技术划分为神、圣、工、巧四个高低层次,历代医贤对此似无歧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素问》中疑难点入手,汇粹了古今注家的不同观点,加以分析讨论,并提出作者的看法。该文立足经旨,而识疑析难,寓在解惑之功,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上古天真论篇第论一一、天真〔原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疑义〕1、指天年。马莳:“内言上古之人,在上者自然知道,在下者从教以合于道,皆能度百岁乃去。惟真人寿同天地,正以其全天真故也,故名篇。篇内凡言道者五,乃全天真之本也。” 2、指肾精。李东垣:“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张志聪亦持此论:“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首四篇论调精、神、气、血,所生之来谓之精,故首论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故次论  相似文献   

14.
大道至简     
正医书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同一病也。但有新久、浅深之分耳。浅而近者为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王肯堂《证治准绳》《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  相似文献   

15.
<正>据考古资料,大约在夏禹时代甚至更早时期已有酿酒[1]。《素问·汤液醪醴论》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醪醴,即酒类,古人用以防病治病。但过度饮酒,则可导致各种疾病,即所谓"酒伤"。"酒伤"命名首见于明末朝鲜医家许浚《东医宝鉴》,其《杂病篇》卷四"内伤"条目之下就有关于酒伤的论述[2]。追溯中医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徐晓明 《陕西中医》2011,32(4):510-511
<正>1源流与发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释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  相似文献   

17.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系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而言。高士宗注曰:“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因自然界中一切太过或不及之气候变化,皆可乘人体之虚而致病。避,含有躲避、预防之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此“避”字即含有采取  相似文献   

18.
大黄论选     
正大黄,《本经》谓之黄良,后人谓之将军,以其有伐邪去乱之功力也。古时以出河西、陇西者为胜,今蜀川河东、山陕州郡皆有,而以川中锦纹者为佳。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整肃中土之剂也。其性走而不守,主下瘀血血闭。气血不和,寒热亦除矣。不但下瘀血血闭,且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夫留饮宿食,在于聚,陈垢不清,故又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夫肠胃和,则水谷通利;陈垢去,则化食调中。故又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安则五脏亦安,故又曰:安和五  相似文献   

19.
守神包括医者之神及患者之神的精神意识、神志方面的调治。目前在临床上 ,对于守神仅理解在针灸治疗上 ,而忽视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调理患者机体的神气问题 ,鉴于这种情况 ,谈谈笔者体会。1 神的浅释神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祖国医学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除单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外 ,也泛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人体生命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也是万物生存的造化之力〔1〕。如《荀子·天论》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善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动 ,夫谓之神。”又如《素问·天元记大论》曰 :“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 ,谓…  相似文献   

20.
“杂合以治”的主张,自古就为医家所重视。《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志聪有注:“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地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学习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深感医治病情复杂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