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N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NSC)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各组动物又按缺血时间(1d、3d、7d、14d)分为4组,每组24只,即12个亚组(n=6)。实验组动物于栓塞后立即腹腔注射NGF1000μg/kg,每日1次,直到处死前。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大脑皮层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增加的数目表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未见nestin阳性细胞;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nestin阳性细胞增多,以缺血局部最为明显。1d开始增多,7d达到高峰,到14d时逐渐下降;实验组增殖更为明显。两组比较,NSC数目在3d,7d,14d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诱导NSC增殖,NGF能促进这种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卓西平(Dizocilpine,MK-80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线栓法研制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大鼠模型, 观察MK-80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以及脑海马NMDA受体结合位点数的影响.结果 MK-801组缺血1、6、24小时各时相NMDA受体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缺血24小时MK-801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MK-80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结合位点数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腺苷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腺苷预处理组大鼠于术前连续3d腹腔注射腺苷(1.5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7d后注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脑组织中Nestin和Wnt1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和腺苷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中Nestin阳性细胞百分率和海马区脑组织中Wnt1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F=127.010、577.971和4831.900,P<0.001);腺苷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脑组织中Nestin阳性细胞百分率、海马区脑组织中Wnt1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腺苷可能通过上调Wnt1蛋白的表达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从而有效改善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侧海马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动物,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电针组于制备模型后24 h给予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采用RT-PCR法检测梗死侧海马区VEG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侧海马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水迷宫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侧海马区VEGF mRNA表达明显增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增加脑梗死侧海马区VEGF的表达而促进血管新生,进而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从而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纳洛酮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方法 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P组),纳洛酮1 mg/kg后处理组(N1组),纳洛酮5 mg/kg后处理组(N2组),纳洛酮10 mg/kg后处理组(N3组).4组均采用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90 min,再灌注24 h的方法 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在再灌注初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纳洛酮.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大鼠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再灌注2 h、24 h时测定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NDS);再灌注24 h时,各组大鼠用1%戊巴比妥钠(9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迅速断头取脑,测定脑梗死面积. 结果 缺血再灌注期间各时间点的HR和MAP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N1与N2组再灌注24 h时的ND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和N1,N2组相比,N3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后处理可减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梗死面积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两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ml 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Bcl-2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cl-2表达明显增加,其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右侧脑室注射GDNF,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正常组、脑缺血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14 d海马齿状回的脑电活动,分析脑电频谱。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DNF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增多。大鼠脑电图显示,GDNF组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电活动恢复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GDNF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脑损伤,促进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脑缺血后的行为和脑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中枢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外周给药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路路通组(LLT,31.25 mg•kg-1)及OMT 35、70和105 mg•kg-1 腹腔注射给药组;脑室给药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LLT 0.15 mg•kg-1组及OMT 0.35 mg•kg-1脑室注射给药组。以神经学评分及脑梗塞面积为指标观察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检测OMT脑室注射给药大鼠血清NO含量。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腹腔注射OMT 105 mg•kg-1组神经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OMT 70和105 mg•kg-1组脑梗塞面积缩小(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 OMT 0.35 mg•kg-1脑室注射给药组大鼠脑梗塞面积缩小(P<0.05),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脑室注射OM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枢作用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0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90 min,拔出栓线实现再灌注。缺血再灌注后1 h腹腔注射Res (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0、30、60 mg/kg)。再灌注后24 h,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脑梗死范围,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取大鼠脑组织固定包埋,HE染色。结果: Res各剂量组均可缩小脑梗死范围并改善大鼠的行为学障碍(P < 0.05~P < 0.01);Res各剂量组大鼠缺血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均较模型组低(P < 0.01);Res中剂量组可以改善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P < 0.05),但对齿回神经元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 Re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以Res 30 mg/kg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Ami)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大鼠分6组.除假手术组,其余5组分别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中4组在缺血前2h分别腹腔注射3个不同剂量Ami,即20mg·kg-1,15mg·kg-1,10mg·kg-1,及Nim2mg·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p47phox基因在脑内表达动态变化,探讨p47phox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对脑缺血损害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为p47phox基因作为脑卒中的候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再灌后第1、3、6、12和24h和正常对照组p47phox基因在脑内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内有少量p47phox mRNA表达,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1h后p47phox mRNA表达增加,至3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p47phox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对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6只,建立高血糖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高血糖组(n=18)与盐酸氟桂利嗪+高血糖组(简称氟桂利嗪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 min再灌注3 h(n=6)、6h(n=6)、24 h(n =6)分为3个亚组.比较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各再灌注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ICAM -l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氟桂利嗪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受损程度逐渐加重,但与高血糖组各时间点比较,变性、坏死的神经元较少,组织间水肿较轻.ICAM -1表达:氟桂利嗪组于再灌注3h可见IAM -1阳性表达,24h内逐渐增高(P<0.05).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比较各时间点缺血区ICAM -1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能减轻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Xiao ZY  Sun CK  Xiao XW  Lin YZ  Li S  Ma H  Song GR  Cheng R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5):2479-2484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海马神经元和脑损伤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锥虫蓝染色和乳酸脱氢酶(LDH)测定等方法评估GBE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影响,并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观察GBE对大鼠海马急性分离神经元NMDA受体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以Longa评分、红四氮唑、神经元核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评估GB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以上GBE干预作用均与NMD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MK-801作比较.结果 150μg/ml GBE预处理可有效地保护暴露于NMDA+甘氨酸的海马神经元,使细胞生存率提高到85.2%±5.2%,LDH漏出减少到87 U/L±8U/L,但此效应弱于MK-801(P<0.05);预加0.1 mg/ml GBE可明显抑制由NMDA和甘氨酸共同作用能引起的内向电流(INMDA),抑制率为40%±17%,50 μmol/L MK-801的抑制率为78%±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标准细胞外液进行冲洗后,GBE组INMDA可恢复至91%±8%,而MK-801组不能(P<0.05).GBE预处理可有效缓解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其保护作用弱于MK-801(P<0.05),但没有MK-801所引起大鼠严重的行为学毒性反应.结论 GBE预处理能对抗NMDA受体过度激活所致海马神经元毒性损伤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可能与通过拮抗NMDA受体有关,此保护作用及其与NMDA受体结合力均弱于MK-801,无行为学毒性反应,使抗兴奋毒性临床干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缺血40min和再灌注4h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和细胞内Ca^2 ([Ca^2 ]i)的含量变化,及应用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40min组、再灌注4h组、MK-801治疗组(n=10)。测定各组脊髓组织中谷氨酸(Glu)和[Ca^2 ]i含量,同时观察MK-80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缺血40min组Glu含量明显降低,再灌注4h组Glu含量降低更明显;[Ca^2 ]i的含量在缺血40min组时有所升高,再灌注4h组则明显升高,MK-801组能显著升高Glu含量和降低[Ca^2 ]i的含量.结论 EAA的兴奋性神经毒性在脊髓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K-801对该神经毒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后p-糖蛋白(P-g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2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其余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脑缺血再灌注1、3、7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DAB单标,观察P-gp在正常脑组织和缺血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用Mdr-1抗体分别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微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gp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P-g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仅在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缺血再灌注组除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外,在部分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也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d皮质P-gp mRNA表达降低,但3d表达明显增高,7d又下降,其升高和降低水平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1、3、7d纹状体P-gp mRNA表达均增多,其中以1、3d增多明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P-gp在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呈现不同的趋势,这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后适应。应用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7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4 h、24 h组),缺血再灌注+缺血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24 h组),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 h、24 h组),每组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β-APP蛋白表达的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β-AP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脑组织β-APP蛋白表达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β-APP在大鼠缺血后4 h无升高,缺血后24 h开始升高。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24 h时缺血即刻给予远隔后适应组,β-APP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能会通过降低脑缺血后β-APP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地卓西平 (Dizocilpine ,MK 80 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 methyl D asparticacid ,NM DA)受体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研制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大鼠模型 ,观察MK 80 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以及脑海马NMDA受体结合位点数的影响。结果 MK 80 1组缺血 1、6、2 4小时各时相NMDA受体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缺血 2 4小时MK 80 1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结论 MK 80 1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结合位点数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心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脑心通治疗组(C组),每组10只,B组和C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人白细胞分化抗原68(CD6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灶范围内CD68、TNF-α、IL-1β的表达,B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 脑心通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对脑缺血大鼠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转bcl-2基因大鼠全脑缺血灌注后c-Myc蛋白在海马回的表达.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n=30),采用4-血管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全脑缺血6 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SO,n=30),只暴露血管而不夹闭;转bcl-2基因模型加缺血再灌注组(bcl-2,n=30).各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模型再灌注不同时间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将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5只)、假手术+再缺血组(SS+MCAO,25只)、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IP+MCAO,2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缺血预处理10min),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脑梗死体积,观察神经行为缺损,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IP+MCAO组1、3、7d亚组与SS+MCAO组相应亚组比较,神经行为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明显减小,VEGF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2.357~11.479,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VEGF表达增加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