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昌 《新医学》1998,29(4):208-209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于产伤、头盆不称、胎位不正、急产、滞产、产钳使用不当等所致。根据出血的部位分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实质出血。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出血类型、诱发因素、临床轻重程度见表1。头颅B超、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若无条件,则可作脑脊液检查,但应谨慎防止脑疝的发生。 表1  足月儿和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类  型发病婴儿成熟度发生率主要病因病情硬脑膜下出血    足月儿多于早产儿少见产伤   严重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产儿多于足月儿常见产伤或缺氧较轻脑实质出血      脑室周围-脑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早产儿颅内出血的MRI表现特点,探讨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68例早产儿(37周)的病例资料,整理颅内出血的早产儿病例,分析MRI表现特点及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668例早产儿中,有40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0%。小于32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5.5%,出生体重1 000 g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8.6%。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多,其次为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发现,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是否窒息及机械通气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性别、剖宫产、母亲因素(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及先兆子痫)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为侧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及机械通气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颅内出血可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subendymal hemorrhage, SEH/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近年来由于产科监护技术的发展及新生儿加强护理病房(NICU)的建立,由产伤引起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早产儿,尤其多见于孕龄不足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科2003—01-2006—06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306例,现将其出血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3—01-2006—06我院新生儿中心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306例,男243例,女63例,日龄0.5~22d。足月儿105例,早产儿20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22例,脑室内出血81例,小脑出血20例,硬膜下出血66例,脑实质出血17例,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螺旋CT扫描的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a来经临床诊断新生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20例的CT资料,总结其表现特点。结果:螺旋CT扫描影像特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硬膜下出血4例,脑实质内出血2例,脑室内出血1例,其中多部位出血6例。结论:新生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点,但需注意其他原因导致的颅内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6.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45例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5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征象。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硬膜下出血21例,脑实质出血9例,脑室内出血6例。结论:CT检查可明确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生血的CT特证。方法对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占87%;脑内出血4例,占7%;硬脑室出血2例,占3%。结果(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类型,多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生产过程中有轻至中度窒息史。(2)脑内出血多合并重度窒息史。(3)脑室内出血多在脑室后角形成血-脑脊液平面。(4)硬膜下血肿合并皮下血肿、产伤史。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常见病,往往并发低血钙、低血镁,正确护理与治疗对患儿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1999年收治35例护理与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35例均为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科收治,经颅脑CT确诊为HIE患儿,其中男27例,女8例,均为足月新生儿,出生前均有宫内窘迫、窒息史,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呻吟、呼吸节律不整、惊厥、激惹、囟门饱满等症状.按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HIE CT分度,轻度11例,其中7例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内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重度8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1例,脑实质出血2例. 35例HIE患儿,经降低脑水肿、防止惊厥与窒息、供氧及营养支持,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HIE的患儿CT表现和程度及合并颅内出血的类型.结果:轻度21例,中度39例,重度7例,合并出血27例.CT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及颅内出血,轻度HIE患者病变常累及1-2个脑叶,以额顶叶多见;而中、重度者灰白质均受累且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内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及硬膜下出血等.结论:CT检查为HIE患儿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及分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5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征象。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下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2例。结论: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颅内出血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CT表面及围产期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儿颅脑CT检查显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76.8%),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10例(17.9%),单纯脑实质内出血3例(5.4%),27例(48.2%)合并有缺氧性脑病。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最高,达95.6%,常合并有缺氧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9年10月经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的110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在110例患者中,难治性脑脊液漏12例,颅内感染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脑室内出血45例。结果 12例脑脊液漏患者全部治愈,13例颅内感染患者治愈12例,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38例,45例脑室内出血患者积血全部清除。引流期间无再出血、脑疝及继发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难治性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床旁超声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0~28 d的287例高危患儿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采用Sonosite公司的Turbo床旁彩色超声诊断仪经前囟分别作冠状切面、矢状切面以及经颞窗横切面连续扫描检查,并动态观察其颅内病变的变化。结果(1)287例患儿中发生颅内出血者65例,患病率22.6%,其中,230例早产患儿发生颅内出血63例,患病率27.4%,57例足月患儿发生颅内出血2例,患病率0.04%;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χ^2=14.87, P<0.01)。(2)在颅内出血的患儿中,发生室管膜下出血27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例),占41.5%,脑室内出血31例(早产儿30例,足月儿1例),占47.7%,脑实质出血7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0例),占10.8%。所有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颅内出血的病例都经CT检查证实。室管膜下出血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侧脑室前角外下方有局灶性的强回声,脑室内出血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室增宽,脑室内出现除脉络丛外的不均质回声,脑实质出血的声像图早期表现为脑实质内强回声或较高回声团块,血块吸收后可出现无回声的脑空洞。(3)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s)[(29.2±1.75)cm/s]、舒张期流速(Vd)[(10.8±1.00)cm/s]较正常新生儿减低[Vs:(37.8±1.99)cm/s,Vd:(17.5±1.58)cm/s,P<0.01],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3±0.02)较正常对照组(0.54±0.03)增高(P<0.01)。结论采取经前囟冠状切面、矢状切面、经颞窗横切面超声检查可满足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定位诊断的需求,床旁超声可动态监测颅内出血变化与治疗效果,且无放射损伤,可重复检查,可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00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方法 200例HIE患儿均作头颅CT扫描,并分别在病灶部位测量CT值。结果 200例HIE患儿头颅CT改变主要为脑白质低密度,可合并颅内出血或透明隔间隙增宽以及脑梗塞。其中轻度118例,中度67例,重度15例。合并颅内出血87例。结论 根据新生儿宫内窒息缺氧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表现,一般脑损害的诊断即可成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儿颅内出血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30例颅内出血胎儿产前及产后颅脑超声声像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0例颅内出血胎儿超声声像图特征:(1)颅内异常回声特征:30例均显示颅内异常占位回声(双侧异常回声14例,单侧异常回声16例),但出血量、出血时间不同异常回声表现不同;其中15例(15/30,新鲜出血期)颅内出血区呈高回声,11例(部分液化期)颅内出血区呈混合性回声,4例(完全液化期)颅内出血区呈囊性无回声.(2)异常回声区边界及血流特征: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异常回声区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3)超声分级诊断与随访结果:超声诊断Ⅰ级颅内出血17例(均为室管膜下出血),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室管膜下高回声区、混合性回声区或囊性无回声区,大小3~21 mm,双侧侧脑室无扩张(侧脑室宽度均<15 mm);胎儿预后较好,颅脑超声随访(12例)均证实为颅内出血,引产1例,失访4例.Ⅱ级颅内出血5例,均无脑室扩张,单侧或双侧侧脑室内高回声区,大小8~28 mm,与脉络丛分界尚清,双侧侧脑室无扩张(侧脑室宽度均<15 mm);产后颅脑超声随访证实2例为颅内出血,引产2例,失访1例.Ⅲ级颅内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室扩张,单侧或双侧脑室内呈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区(单侧或双侧侧脑室宽度≥15 mm);胎儿MRI诊断颅内出血1例,引产5例,失访1例.Ⅳ级颅内出血2例(双胎1例),Ⅰ~Ⅲ级脑出血合并脑室周围实质内大范围出血,脑室周围实质呈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区;胎儿MRI诊断颅内出血1例,2例均引产(1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4)颅内出血合并异常:合并宫内发育迟缓5例,胎盘异常3例,羊水异常3例.(5)临床结局:14例临床预后较好(Ⅰ级12例,Ⅱ级2例),产后新生儿存活,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引产10例预后均较差(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2例),失访6例.结论胎儿颅内出血产前超声表现为颅内异常占位回声区,回声边界清晰,其内无血流信号,超声分级诊断有助于判断胎儿颅内出血严重程度,可估测胎儿预后和协助产前咨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床旁超声对1400例新生儿(男752例、女648例;早产儿1050例、足月儿350例)在出生后3d内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并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新生儿颅内出血患病率:1050例早产儿颅内出血166例,患病率15.81%,其中<32周的早产儿100例(60.2%)、≥32周的早产儿66例(39.8%)。350例足月儿颅内出血38例,患病率10.86%,其中<40周足月儿27例(71.1%)、≥40周11例(28.9%)。早产儿颅内出血患病率高于足月儿(χ2=5.17,P<0.05)。752例男新生儿中出血患儿113例(15.0%),648例女新生儿中出血患儿91例(14.0%),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新生儿颅内出血类型:166例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出血155例(93.4%),脑实质出血11例(6.6%);38例颅内出血足月儿脑室出血35例(92.1%),脑实质出血2例(5.2%),硬膜下出血1例(2.6%)。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出血类型和脑室出血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中,141例(69.1%)有明显异常围生史,其余63例(30.9%)无明显异常围生史。结论低胎龄早产新生儿颅内出血患病率较高,部分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及异常围生史,应进行常规筛查。床旁超声检查能够为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并且便捷、无创、易于随访,应作为筛查、监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提高对其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有围产期窒息史的且有临床症状经CT检查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改变为脑水肿及颅内出血。CT表现为脑实质内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及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高密度影。(1)脑实质内局部散在低密度区,累及1~2个脑叶者17例。其中仅累及额叶者6例,额颞叶同时受累者5例,颞枕叶同时受累者6例;(2)低密度累及3个脑叶以上者18例。额颞顶叶受累者8例,其中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额顶枕叶受累者6例,其中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余脑叶受累者4例;(3)弥漫性低密度灶累及大脑各叶15例。其中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脑室出血。结论CT扫描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在诊断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病例的临床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为最常见出血部位,其次为硬膜下、脑实质及脑室,脑室内出血可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脑缺氧缺血性病变为本病常见改变,可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梗死。结论:CT能快速准确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并能显示脑缺氧缺血性病变、脑水肿、脑梗死等并发症,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住院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血小板数(PLT)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①早产儿凝血功能存在不同程度低下,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显著;②按窒息缺氧程度分组,窒息程度越重凝血功能越差;③颅内出血患儿早期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颅内出血患儿足月与早产儿组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动态监测围产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几凝血功能指标,对颅内出血早期及窒息缺氧程度乃至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对36例有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临床症状的病例进行CT扫描,取得完整的临床及CT诊断资料后加以分析。结果: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度及CT分度,可见CT分度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灶密度即CT值的改变与正常部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IE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掌握新生儿的解剖结构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