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9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遇有术前未能确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经验,强调了术中深低温、低转流量、不停止体外循环转流、术中需维持良好的左心转流、先经肺动脉切口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随后处理合并的心内病变,以及术中对动脉导管未闭的确认。9例病人除一例死于术后严重免疫性溶血外,全部康复出院,出院时无流及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方法,对89例心脏病患者进行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58例。室间隔缺损31例。平均转流时间为32min。【结果】89例病例均手术顺利。无气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方法较简便,患者恢复快,对较简单心脏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呼吸道规范化管理程序。方法: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术前后有效的呼吸道管理。结果:108例重症心脏手术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结论:加强围术期规范化呼吸道管理,可以有效的预防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点 ,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 :自 1997年 3月~ 2 0 0 1年 3月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 41例。其中先心室间隔缺损 2 5例 ,房间隔缺损 16例。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经过顺利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6 5 .6 4± 2 0 .80min ,未出现室颤及空气栓塞。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于术后 10~ 14d痊愈出院。结论 :该方法避免了主动脉阻断造成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作用良好 ,适用于简单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转机中血压、尿量、血气分析、停机时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78例患者均平稳完成体外循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心肌保护良好,可有效减轻低温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肺等脏器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5例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处理进行探讨,旨在寻找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方法:采用sans7000型人工心肺机非搏动性灌注,预充液:以乳酸-林格液为主,中稀释度HCT28%-30%,转流中,不降温,不灌注心停跳液,维持动脉血压平稳,保持尿量,主要操作完成后即开始升温至36-37℃,心内操作结束后,心内排气,即可开放腔静脉,停止体外循环。结果:5例患者手术效果均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在ICU停留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短,均痊愈出院。结论: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胡春燕 《全科护理》2012,(34):3205-320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78例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同时加强护理配合。[结果]178例患儿心内直视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低心排死亡,其余患儿生存至今,无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体外循环下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的管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本科1990年3月份,为20例先心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施行根治术,无一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现将术后呼吸管理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有效配合。方法:回顾总结200例心内直视术的配合过程,总结其配合方法。结果:200例手术过程均顺利,除7例因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右心衰竭死亡,其余患者生存至今且无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积极、有效地护理配合为患者的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88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观察,探讨微创个体化小切口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01—2015-07个体化小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88例(A组)。根据体质量抽取同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传统正中开胸心脏病手术患者1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治疗效果和住院费用等。结果A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等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胸腔引流血量(83.29±15.33)m L、术后输血量(98.92±19.85)m L、术后住院时间(5.85±1.47)d、住院费用(3.52±1.68)万元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微创个体化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式,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超声特点。评价超声在TG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5例新生儿TGA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心导管和尸解结果对照。结果 单纯TGA6例,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房室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狭窄1例,肺干静脉畸形引流1例,三尖瓣闭锁2例,右位心2例,冠状动脉异常1例,合并3种以上其他先心病共13例。大动脉位置关系与4例手术、1例心导管、2例尸解结果一致。1例PDA彩超漏诊。结论 新生儿TGA需早期诊断,超声检查无创、准确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2.
右腋下切口心脏不停跳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右腋下切口心脏不停跳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65例患者均采用右侧腋中线切口长约8~12cm,经第3或4肋间进胸,在心脏跳动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6例,法乐三联症矫治术5例,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2例。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空气栓塞所致的并发症。1例ASD患者术后左肺不张。所有患者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满意。结论右腋下切口心脏不停跳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化了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再灌注损伤;切口隐蔽,无胸部的畸形愈合及钢丝残留,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评价右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与右心导管房缺封堵术的优缺点。 方法43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中,21例行介入手术ASD封堵术,22例行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介入手术ASD封堵术是在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下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的位置,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是否影响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功能。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是在手术室进行,无体外循环,完全由超声心动图监测整个过程。 结果21例行介入手术ASD封堵术者成功19例,22例行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全部封堵成功,其中包括腔静脉型房缺3例。 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有2种方式,一是右胸小切口经超声心动图全过程指导放置封堵器,二是经右心导管在DSA下放置ASD封堵器。两者比较介入疗法放置封堵器对患者创伤小,但对30mm以上大房缺及腔静脉型房缺封堵器放置不易成功。而外科微创手术对这些难治型ASD封堵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3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和3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拟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TEE根据缺损位置、类型、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结果 32例ASD和29例VSD患者封堵成功.术后I周内超声随访,封堵器位置均正常,3例ASD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心室重构改善,瓣膜反流程度减轻,肺动脉压力下降.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经胸微创封堵的ASD、VSD患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协助封堵器的释放,评价疗效均有重要的作用.经胸微创封堵ASD、V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22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2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48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PBPV)1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术中联合使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结果:122例CHD介入治疗,技术成功120例,2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8.4%。ASD患者53例中,52例封堵成功,发生并发症3例。VSD患者7例,6例介入治疗成功,发生并发症1例。PDA患者48例,均封堵成功,7例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PS患者14例行PBPV均成功扩张,均使用单球囊扩张,术后跨瓣压差均降至20mmHg以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紧急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CHD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单纯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微创外科治疗术前筛查、术中引导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继发孔型ASD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于TEE引导下进行微创外科封堵治疗。术前采用TTE筛选合适病例;麻醉状态下采用TEE再次评估ASD大小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放置,同时实时动态评估封堵效果;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采用TTE评价心内结构及功能。 结果130例单纯性继发孔型ASD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1.5%(119/130)。其中34例(26.0%,34/130)主动脉后壁对侧残边短小ASD患者中33例封堵成功;27例(20.6%,27/130)房室瓣侧残边短小ASD患者均封堵成功;12例(9.1%,12/130)心房后顶部侧残边短小ASD患者均封堵成功;14例(10.8%,14/130)后下缘残边短小ASD患者中6例封堵成功;6例(4.6%,6/130)双孔或筛孔型ASD患者中4例封堵成功;其余37例(28.5%,37/130)周围残边≥5 mm的ASD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1例封堵不成功的ASD患者均改行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修补术,其中后下缘残边≤4 mm者8例,主动脉后壁对侧残边短小者1例,筛孔型ASD 1例,双孔型ASD 1例,且两孔间距离>8 mm。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随访,119例封堵成功ASD患者均无房室阻滞、残余分流、瓣膜损伤及封堵器脱落发生。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经胸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ASD患者有重要且可靠的作用,尤其是残边短小难堵型ASD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9月~2012年12月,126例继发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其中男38例,女88例,年龄2.3~17.0岁,平均6.7±3.5岁。单一ASD 117例,多发性ASD 9例。其中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3例合并房间隔膨出瘤(ASA)。126例患儿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少数肥胖患儿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用TTE或TEE引导封堵器释放。术后采用TTE随访。结果124例患儿其中含边缘不足的7例疑难病例,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均成功封堵,成功率98.4%。经TTE或TEE测量ASD最大直径3.3~26.0mm,平均16.5±3.4mm。所选封堵器直径6.0~30.0mm,平均19.0±4.0mm。7例多发性ASD选用1枚封堵器,1例选用2枚封堵器获得成功。1例合并PS者同时完成介入治疗。124例患儿术后TTE随访发现,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并于1个月后自愈。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小儿ASD介入适应症选择及介入过程中引导、术后随访中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经过筛选符合封堵条件,术中TEE全程监测封堵过程,引导封堵器的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54例成功实施封堵术,其中3例残余少量分流;1例房间隔缺损和1例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术。术后TTE随访,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未见明显异常分流。结论 TEE用于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无放射损害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延芹  杨永辉  张隆  郑爱莉  吕娜  纪惠娟 《临床荟萃》2010,25(23):2025-2028,2032
目的 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和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供检验依据.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与吸入复合麻醉,体外循环应用膜式氧合器,于ECC下行ASD的患儿36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 CD3+细胞T0时(58.13±4.36)%与T1及T2、T3时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44.56±4.85)%,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34.65±2.23)%比较,CD3+CD4+在T1时降低(P<0.05),T2、T3均显著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25.45±3.66)%,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20.53±1.32)%比较,CD4+CD8+在T1及T2、T3时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与T0(1.69±0.04)比较,CD4+/CD8+在T2时显著降低至1.41±0.35(P<0.01),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16.29±1.25)%比较,CD19+在T1时下降至(13.92±1.96)%(P<0.05),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9.59±0.68)%比较,CD14+在T1时显著下降至(8.57±1.33)%(P<0.01),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T4时增高至(10.65±1.12)%(P<0.05);与T0(11.51±0.82)%比较,CD16+CD56+在T1、T2时均显著升高(P<0.01),T2时升到(12.86±2.64)%,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ECC前后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SD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ASD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