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许望 《海南医学》2010,21(22):30-3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空腹血糖水平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AFP和空腹血糖检测值,分别以血糖水平、AFP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评价它们的临床意义。结果 180例患者中48例AFP〈20μg/L和26例低血糖患者死亡率分别为79.17%(38/48)和76.92%(20/26),均高于其他AFP值和其他血糖值患者(P〈0.05)。结论测定空腹血糖和AFP对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48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并发MOF死亡率高,预后与脏器受累数目、年龄、重叠感染、并发症及治疗手段密切相关。早期综合治疗。用促肝细胞生长素,防治并发症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影响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量化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38例,内科综合治疗相似并加用ALSS治疗(PE+CHDF),收集ALSS治疗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结果 早、中、晚期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1.3%、70.4%和37.1%,早、中期好转率与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正确判断率为86.5%,恶化组正确判断率为93.3%,合计正确判断率为88.9%。结论 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血白细胞数、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ALS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五个主要因素,ALSS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重型肝炎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动态检查32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肝穿刺病检证实的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声像图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50例慢性重型肝炎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重型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首次超声检查在肝脏体积、门脉内径及门脉流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和胆囊壁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急性重型肝炎存有下列声像图改变,则提示预后不良:(1)肝脏体积缩小;(2)肝实质呈斑块征;(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模糊;(4)胆囊充盈差、囊壁增厚;(5)腹水;(6)门脉流速减低。结论 动态超声检查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情监视及预后估测具有实用临床价值,胆囊壁增厚程度可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判定标准前出现。  相似文献   

5.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34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旭美 《华夏医学》1999,12(6):694-695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但疗效尚不理想。我院于1994年4月至1998年12月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3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2例均系我院1994年4月至1998年12月同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18~66岁,急性重型肝炎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8例,慢性重型肝炎20例。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0~68岁,急性重型肝炎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肝炎18例。两组重型肝炎按功能衰竭分期,其中早期:治疗组10例,对照组4例;中期:治疗组14例,对照组5例;晚期:治疗组10例,对照组19例。两组病例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亚急性重型肝炎(亚重肝)及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的肝功能衰竭分期为:①早期:严重的全身及消化道症状,SB≥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②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plasmaexchange,PE)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 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有效率为61.7%。PE的疗效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PE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值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P〈0.01)。PE的疗效与治疗次数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行血浆置换术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尤其是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下、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低、PTA值较高、临床处于早中期的患者。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仍需针对患者病情特点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AR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123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MARS治疗,分析其疗效及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分期、患者年龄、治疗次数对疗效的影响。结果MARS治疗重型肝炎123例,治愈或好转 48例,治愈好转率39%。MARS对早、中、晚期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0.8%、46.5%、13%,对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14.3%、55.6%、42.9%。MAR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与治疗次数不呈正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结论MARS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与患者年龄、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分期有关,与MARS治疗次数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是反映肝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慢性重型肝炎中的变化及意义,目前研究不多。本研究测定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TBA水平,探讨其对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型肝炎预后严重,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慢性重型肝炎属重型肝炎的最大群体,其临床治疗复杂,病死率高,为探讨影响重型肝炎转归的因素,我们将1998年2月-2003年11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慢性重型肝炎87例患者按好转与未愈的转归情况分为两组进行临床分析,希望为判断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凝血酶原时间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永利  雷秉钧 《四川医学》2004,25(5):560-561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82例慢性重型肝炎PT值与病死率的关系,从而对凝血酶原时间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结果 四组病例病死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T值越高病死率也越高。结论 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评价中,凝血酶原时间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并发症、合并症、发病基础及生化指标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年龄、临床分期和并发症为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和并发症等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肝 )与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的关系 ,对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系本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的 6 9例重型肝炎患者 ,36例合并MOF ,男 34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 8岁 ,平均 39.3岁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1]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急重肝 ) 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亚重肝 ) 2 2例 ,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 10例。 36例HBV标志物均阳性。1.2 重型肝炎并发MOF的诊断标准 重肝并发MOF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文献[2 ] ,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主要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感染,电解质紊乱;合并症多是本组病例的特点;死亡的常见原因是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结论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的分布、与肝损害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结果96例患者,79.78%慢性重型肝炎血清AFP水平升高(〉400ng/ml),主要分布在血清胆纽素〈32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5%者中。随着AFP含量的升高,重型肝炎的生存率逐渐增高,病死率逐渐降低。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反映了肝细胞再生旺盛,提示AFP含量增高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7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重型肝炎疗效。方法:15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78例,疗效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74.4%,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77.1%,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50%、57.9%,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可提高临床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的疗效。方法:4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甘利欣及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症状、总胆红质(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PTA改善较明显,TBiL下降较快。对照组的病死率为49.09%,而治疗组的病死率仅15.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MELD(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评价慢性重型肝炎的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到2004年于我院肝病中心治疗的7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计算分值,统计分析了三月内的预期病死率,并与Child-Pugh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本组MELD评分20-29分组、30-39分组和-40分组病死率分别为64%、86.2%和100%,与MELD三个月内预期病死率一致(P〉0.05)。生存组MELD分值明显小于死亡组(P〈0.05)。MELD评分20-29分、30-39分和=40分各组间Child-Pugh分级C级者所占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ELD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对慢性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Child-Pugh分级。为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阿宏 《当代医学》2010,16(22):156-15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存活率和病死率,并观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ALT、Alb、PTA等实验室指标的定量检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其肝功能、凝血功能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比西医方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连续82例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于肝移植术前2~3h行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显著改善(P〈0.01)。血浆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也少(P〈0.01);术后脱呼吸机早(P〈0.05),胃肠功能及意识恢复快,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率、1个月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移植术前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术前状况,虽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术后生存率,但有利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联合还原谷胱甘肽(GLT)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综合基础疗法的同时,加用PHGF(160mg/d),GLT2.4g/d,疗程1个月,对照组予常规综合基础疗法。以存活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存活率70.8%(34/48),对照组47.9%(23/4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足量,联合应用PHGF和GLT有协同作用,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