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α-颗粒膜蛋白在猪皮肤撕脱伤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撕脱伤后α-颗粒膜蛋白的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内部分:将猪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放免法测定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的含量.②体外部分: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放免法测定组胺作用下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及GMP-140单抗对其影响.结果:皮肤撕脱伤后猪血小板表面及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含量增加(P<0.05),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力因α-颗粒膜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可以被GMP-140单抗消除.结论:皮肤撕脱伤后血中α-颗粒膜蛋白的含量增加参与了撕脱后早期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α变化与皮肤撕脱伤后继发性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①体内实验:将猪分成对照组和撕脱皮瓣组,通过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血浆中TNFα的含量.②体外实验: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放免法测定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粘附力以及TNFα对它们的影响.结果:皮肤撕脱伤后猪血浆中的TNFα含量增加(P<0.01),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粘附力也因TNFα的影响从32.5%升高到51.0%.结论:皮肤撕脱伤后TNFα含量的升高参与了PMN的粘附和微循环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猪皮肤撕脱伤后白细胞粘附TNF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向东  鲁开化 《医学争鸣》1999,20(11):932-933
目的:探讨TNFα变化与皮肤撕脱伤后继发性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1)体内实验,将猪分成对照组和撕脱皮 抗夹心ELISA浆中TNFα的含量。(2)体外实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放免法测定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粘附国以及TNFα对它们的影响。结果:皮肤撕脱伤后猪血浆中的TNFα含量的影响从32.5%升高到51.0%。结论:皮肤撕脱伤后TNFα的影响的升参与了PMN的粘附和微循环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皮肤撕脱伤撕脱皮瓣中内皮素生成及分布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杰  唐朝柩 《医学争鸣》1997,18(4):316-318
探讨内皮素的生成与皮肤撕脱伤后撕脱皮瓣继发坏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家猪下肢上肤撕脱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法观察脱皮瓣组织中ET的分布,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撕脱皮瓣组织中ET的含量。结论:ET合成增多有是导致撕脱皮瓣继发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药物局部治疗对猪皮肤撕脱伤后TXA2/PGI2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撕脱皮瓣下注射地塞米权和布洛芬对皮肤撕脱伤后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以猪为对象,实验分3组,A组,对照组,B组,撕脱皮瓣组,C组,撕脱皮瓣治疗组,采用放免法检测撕脱伤皮瓣组织内的全 B2(TXB2)和前列环素的衍生物(6-keto-PGF1α)的含量变化。结果:B组TXA2和PGI2的含量、TXA2/PGI2比值明显升高,C组TXA2的含量下降,PGI2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化状态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体内血小板膜表面a-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与心绞痛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及25例健康对照体内血小板膜表面a-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及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心绞痛患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水平及血浆TXB2浓度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较稳定型心绞痛患升高明显,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含量和血浆TXB2浓度升高最为明显,结论:提示心绞痛患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心绞痛的发作及稳定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丹参对兔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的作用及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兔,建立兔30%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丹参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烧伤后即刻,2、4、8、16、24、48h,取血分离获得PMN,与体外培养的兔血管EC作用测定PMN-EC的粘附率,并测定各时点血浆TNF-α值。结果:烧伤后即刻生理盐水组与丹参组粘附率均升高,生理盐水组伤后4h达高峰,丹参组2、4、8、16、24、48h各时点的粘附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生理盐水组于伤后2hTNF-α开始升高,8h达高峰,48h仍高于正常,丹参组2、4、8、16、24、48h各时点的TNF-α的值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丹参能降低严重烧伤后血浆TNF-α的水平,进而抑制PMN-CE粘附,改善微循环及减轻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8.
通过组织病理和测量血桨中vWF的含量,了解皮肤撕脱伤后组织内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与血奖中vWF(因子Ⅷ相关抗原)升高的关系,从而探讨皮肤撕脱伤后继发性坏死的原因。方法:切片染色和双株vWF单克隆抗体,以双抗夹心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技术测定血桨中vWF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皮肤撕脱伤后血桨中vWF开始升高,3d达到峰值,7d仍高于对照组,与病理检查相吻合,vWF含量与内皮细胞损伤成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钝性胸部创伤(BCT)后血浆部分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兔12只,采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成BCT模型,分别在伤前,伤后2、4、8、24h采血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心钠素(AN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伤后24h血浆ET-1含量进行性增高(P<0.01);ANF含量降低,伤后8h降至最低(P<0.05);TNF-α含量在伤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CT后血浆部分细胞因子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是BCT后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猪后肢皮肤撕脱伤后TNFα和IL-1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TNFα和IL 1在皮肤撕脱伤后早期继发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在猪后肢形成 12cm× 4cm撕脱皮瓣 ,不同时间取皮肤并抽取静脉血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技术和3[H] TdR掺入法 ,检测血浆和皮肤中TNFα的含量和血清IL 1活性。结果 血浆和皮肤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3d分别为 (415± 2 4)、(2 98± 18.5 )ng·L-1;血清中IL 1的活性 3d时也增高明显 (P<0 .0 5 ) ,为 (2 .5 9± 0 .85 )。结论 血浆、皮肤内TNFα和血清IL 1含量和活性变化在诱导、加重皮肤撕脱伤后继发组织坏死和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观察活血化瘀注射液(HHI-I)对细胞因子诱发的体外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含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培养基共同孵育后,可显著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粘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培养其中加入HHI-I或HHI-I含量血清后,则粘附率明显降低(P<0.01),提示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的过度粘附,是活血化瘀重要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心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组(50例)、肺心病缓解期(38例)和正常对照组(37例)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结果: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浆GMP-140和vW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缓解期血浆GMP-140和vWF均比正常对照三升高,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体内血小板被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能惯穿着肺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认识并纠正上述病理变化可能有助于肺心病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小儿皮肤撕脱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显杰  夏炜  艾玉峰  张宗学 《医学争鸣》1999,20(11):996-998
目的:探讨小儿皮肤撕脱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我院3a间治疗各类瀣和皮肤撕脱伤46例,将小儿皮肤5撕脱伤分为新鲜皮肤撕脱伤和陈旧性撕脱伤,新鲜皮肤撕脱伤又分为完全性皮肤撕脱伤和不完全性皮肤撕脱伤,潜行性撕脱伤和混合性皮肤撕和经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未出现继发民生的功能障碍。结果:临床46例,效果良好。结论;完全性皮肤撕脱伤伤皮征移植或皮瓣转移是唯一选择,不完全性皮肤撕脱伤及潜行皮肤撕脱伤,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抗中性粒细胞(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C)表面表达的粘附因子CD18、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作为阻断因素,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所测得的PMN-VEC间单细胞粘附力作为观察指标,观察了内毒素刺激所致PMN-VEC间粘附性增加过程中上述三种粘附分子各自的功能特征。结果发现:CD18的表达为PMN快相增加粘附力的主要分子基础,而ELAM-1、ICAM-1则为VEC慢相增加粘附力的主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对血小板活化时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F组分是否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功能。方法:实验分成对照组,凝血酶组和各给药组(凝血酶+F组分),应用酶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健康成年人血浆中的α-闰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结果:凝血酶能引起血浆中的GMP-140含量明显升高,中华眼镜蛇毒F组为100、30μg/ml明显降低凝血酶引起的血浆GMP-140含量升高,并呈现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关系,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能够抑制激动剂引起的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 cacid B,SA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SA—B治疗组。结扎免心脏左前降支0.5h造成心肌缺血后再灌注4h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A—B治疗组于左前降支结扎后静滴SA—B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结扎前、缺血0.5h、再灌注1h及4h静脉采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alpha—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的数目。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前后血浆NO浓度、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缺血0.5h后,血浆NO浓度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而血浆ET含量和血4、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升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治疗组应用SA—B后,再灌注1h及4h时血浆NO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SA—B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采用兔胸部撞击致创伤性ALI模型,利用酶联免疫法观察伤后说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及IL-8含量的变化,辅以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湿/干比值和病理检查.结果活示:伤后兔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严重肺水肿,肺内大量炎性细胞聚集、侵润;血浆、BALF中TNF-α和IL-8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与肺湿/干比值增加和PaO2下降呈显著相关.提示:TNF-α及IL-8参与了创伤性ALI的发生发展.TNF-α和IL-8在…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浆VWF:Ag,GMP—140,TXB2,D—dm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元 《广西医学》1998,20(4):559-560
分别应用单纯抗酶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及放免法测定40例健康正常人和41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D-dm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缚(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含量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或P〈0.01)提示以分子标志物增高愈显著,病情愈严重,可作为CHD的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例哮喘息性发作期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小板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说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胰蛋白含量增高,血小板在体内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对61例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热哮证患者及3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IgE,白细胞介质-4(IL-4),皮质醇,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α-GMP-140)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热哮证患者血清IgE,白细胞介质-4,血小板表面β颗粒膜蛋白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血皮质醇显著降低,冷哮证与热哮证比较,冷哮证血清IgE-a-EMP-140 含量较热哮证显著升高,血皮质醇热热哮证显著降低,冷热哮证IL-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儿童哮喘发作期冷,热哮证的微观机制与IgE,血皮质醇及α-GMP140,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