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评价头孢唑林封管对尿毒症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入选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患者,排除床旁治疗以及置管超过0.5h者,随机分成干预组(60例,使用肝素+头孢唑林联合封管,浓度分别为45rag/mL和10mg/mL)与对照组(53例,使用肝素封管,浓度为50mg/mL)。随访导管相关感染事件,比较两组发病率,进行多种感染相关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40.0±51.5)d,干预组(39.0±46.0)d,对照组(41.1±57.5)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感染7例,其中6例为血行感染,1例为导管定植;总体感染率为6.19%(感染次数/总导管数)或1.55‰(感染次数/1000导管日),其中干预组为6.67%或1.7‰,对照组为5.66%或1.4‰,两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体感染率与留置时间显著相关,留置越久感染危险越大(P〈0.05)。结论加用头孢唑林封管未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对革兰阳性球菌可能有预防作用;规范操作、缩短留置时间有利于减少感染;局部应用抗生素可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探讨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菅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肝素组);实验组60例采用肝素+头孢唑啉联合封管(抗生素组)。随访两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同时将肝素组和本血透中心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感染共7例次,总体感染发病率为6.19%,其中肝素组3例次,感染发病率为5.66%,抗生素组4例次,感染发病率为6.67%,两组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肝素组和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17.94%)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用头孢唑啉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无明显预防作用;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感染、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致病菌及有效治疗。方法分别进行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390例次,与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40例次,股静脉置管150例次,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共出现68例次导管感染。每例次导管感染均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总感染率为11.7%,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主要致病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菌、表皮葡萄球菌。股静脉置管导管感染发生率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抗生素全身应用或封管局部应用及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莫匹罗星预防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探讨导管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 使用临时中心静脉导管行血透治疗患者共228例纳入观察组,每次血透治疗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的出管口;在同一中心使用临时中心静脉导管行血透治疗366例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总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为15.92次/1000导管日,观察组总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显著性降低至7.52次/1000导管日,两组患者总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口外涂莫匹罗星软膏,能有效预防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进行血液透析必须保持血液透析通路的通畅.而由于患者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临时透析患者,则需建立中心静脉置管.但导管长期放置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感染是导致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全面、有效的监测和预防才是减少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栓塞的影响。方法:行中心静脉置管的MHD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别在护理干预1周和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导管相关感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干预1周后,观察组导管相关感染6例(15.0%),对照组9例(22.5%);观察组栓塞4例(10.0%),对照组8例(20.0%)。干预1月后,观察组导管相关感染2例(5.0%),对照组5例(12.5%);观察组栓塞1例(2.5%),对照组4例(10.0%)。干预1周后及1月后,观察组患者置管术后的导管相关感染、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90.00%也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MHD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导管相关感染、栓塞形成等相关并发症,从而能提高MHD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金鑫  翟新法 《新疆医学》2014,44(11):56-59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充分透析的关键.中心静脉置管为肾衰竭患者,特别是血管条件差,而且又需要紧急血透的患者,或者危重症患者提供了理想的血管通路,使得其在血液透析中心得以广泛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置管感染为最常见并发症,重者会导致生命危险,据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发生率高达(2.2~6.3)/1000导管日[1,2].血液透析中的老年患者多数一般情况较差,机体的防御能力较低,增加了相关感染的危险性.为避免和降低置管后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对本院血液透析中心自2008年来1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2009~2012年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导管(CVC)作为首选血路,适用于原有血路废用、首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AVF)未成熟或有严重外周血管疾病无法建立血路的患者.导管血流感染(CRBSI)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CVC的严重并发症,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足够的重视.CRBSI若不及时控制,可进一步引起更加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包括置管部位、导管类型和留置时间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方法]586例置人中心静脉管的肿瘤患者分别暴露于绝对全环境保护(简称A环境,38例)、相对全环境保护(简称B环境,70例)及开放性环境(简称C环境,478例)中,其中148例患者(A环境38例,B环境25例,C环境8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另外438例患者(B环境45例,C环境393例)未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应用Cox比例危险率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处理措施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结果]所有患者共保留导管10 249 d,共143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总感染率为24.4%.A、B、C环境下感染率分别为2.6%、18.6%、27.0%,A、B环境及应用免疫增强剂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19、0.47和0.28(P<0.05).[结论]绝对及相对全环境保护以及应用免疫增强剂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11.
张渊  毛敏  赵玉蓉  张涛  王莉 《四川医学》2012,33(6):975-97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深静脉置管部位、留置时间与病原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我中心城东病区47例HD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分别在置管后1、2、3、4周抽导管血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股静脉和颈内静脉感染率分别为6.38%、6.38%,感染距置管平均时间分别为(36.00±6.93)d和(27.67±4.73)d,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早期导管血培养有助于早期发现深静脉置管感染以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70%乙醇封管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Cuff)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首先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封管组(每周采用3.3 mL 70%乙醇封管1次,再采用3.3mL标准肝素封管2次)和肝素封管组(每周采用3.3mL标准肝素封管3次),每组16例,22周后进行交叉互换.比较两组患者CRBSI、导管功能障碍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2例患者退出试验,2例死亡,共28例患者完成试验,每组各14例.乙醇封管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0.45/1 000导管日,低于肝素封管组患者(0.92/1 000导管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封管组患者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0.90/1 000导管日,低于肝素封管组(2.06/1 000导管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醇封管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结论 乙醇封管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Cuff导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与肝素封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立平 《海南医学》2012,23(7):146-147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作用。方法将248例在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组(对照组120例)和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组(抗感染组128例),观察两组CR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抗感染组的CR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vs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两组患者CRI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降低ICU患者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刘蓉芝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29-163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肾病科住院并进行血液透析患者37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分为感染组38例和对照组33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管血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2例血液透析置管患者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为10.22%,置管感染的时间为(25.46±8.72)d。检出病原微生物共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75.68%,革兰阴性菌7株占18.92%,真菌2株占5.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导管留置部位为股静脉、血清白蛋白<30 g/L是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ICU中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中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ICU收治的60岁以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35例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48例与对照组87例,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中感染48例(35.6%),其中导管定植42例(31.1%),血流感染6例(4.5%)。感染组APACHEII评分为(2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分;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PN)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45.8%高于对照组的26.4%(P<0.05)。共培养出52株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42.3%),真菌6株(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ICU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6.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VCRI)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的差异,以及CVCRI的发生率、细菌谱和高危因素,为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的60例ICU患者和62例非ICU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同步留取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共收集132根导管,有41根培养阳性,阳性率31.1%;共培养出44株致病菌;每天每1 000根导管感染数16.4次。ICU的CVCRI发生率(ICU:24.6%,非ICU:37.3%)、高危因素、微生物学特点与非ICU相似(P均>0.05)。经CVC胃肠外营养(PN)者更易感染球菌和真菌(P值分别为0.021和0.013)。21株球菌均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棒酸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12株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达9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率均为58.3%,对其他常用广谱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达1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置管及PN为CVCRI的危险因素。结论ICU与非ICU中CVCRI的发病情况和易患因素基本相同。CVCRI的球菌和杆菌耐药现象严重,真菌极少耐药。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置管及PN为CVCR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史丹  刘岩  丁致民 《中级医刊》2014,(12):39-4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 CRI)的临床特征及联合多个炎症指标在其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3例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非感染患者和30例中心静脉长期留置CR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血常规、生化检查、血培养、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结果 CRI与合并糖尿病、低血浆总蛋白、低血浆白蛋白、低血浆前蛋白相关( P<0.05或P<0.01),与性别、年龄、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无关(P>0.05)。感染组中18例标本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8种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降钙素原[(6.48±5.63)μg/L和(0.28±0.15)μg/L]、C反应蛋白[(60.45±26.50)mg/L和(3.87±3.77)mg/L]、红细胞沉降率[(68.36±31.67)mm/h和(27.6±16.60)mm/h],差别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营养状态低下、糖尿病是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CRI的危险因素,CRI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的升高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RI的发生,联合使用多个炎症指标,尤其是降钙素原在CRI的早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