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后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单用二甲双胍(1 500mg/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 7%~10%),加服西格列汀100mg/d,持续治疗12周。结果加用西格列汀100mg/d,HbA1c、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血清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或〈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HOMA-β)显著提高(P〈0.05或〈0.01)。加用西格列汀后低血糖风险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少。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100mg/d后,能有效控制血糖,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间歇性高糖可阻滞胰岛β细胞生长,增加β细胞的凋亡,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目的:观察间歇性高糖对大鼠胰岛素细胞增殖、凋亡及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方法:实验对大鼠胰岛素细胞进行培养,分为正常糖对照组,恒定性高糖组和间歇性高糖组,分别含葡萄糖5.5,30,30和5.5mmol/L间歇换液。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Annexin-V/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糖对照组相比,恒定性高糖组及间歇性高糖组均明显抑制大鼠胰岛素细胞细胞的生长(P〈0.01),增加大鼠胰岛素细胞的凋亡(P〈0.01),明显抑制细胞周期进程,使大鼠胰岛素细胞的细胞周期更多滞留在G0/G1期(P〈0.01),能显著减弱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的表达(P〈0.01)。与恒定性高糖组相比,间歇性高糖以上各指标作用均更显著(P〈0.01)。结果证实,间歇性高糖能够抑制大鼠胰岛素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CyclinD1的活性,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抑制细胞周期进程,从而减弱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干预游离脂肪酸(FFA)诱发内质网应激介导胰岛素抵抗(IR)与β细胞凋亡机制。方法:应用FFA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建模大鼠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与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每天予200mg/kg浓度二甲双胍处理,模型组每天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处理,将正常喂养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同样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处理。三组均给药52d,比较三组大鼠尾尖静脉血糖代谢、β细胞凋亡率、内质网应激指标mRNA、内质网应激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MBCI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MBCI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胰腺β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组大鼠胰腺β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Bip、CHOP等内质网应激指标mRNA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组大鼠Bip、CHOP等内质网应激指标mRNA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p-AKt、Akt、IRβ等内质网应激指标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组大鼠p-AKt、Akt、IRβ等内质网应激指标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经由下调胰腺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mRNA,促进胰腺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有效抑制FAA所致胰岛素抵抗以及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可能更严重。目的:观察波动性高糖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丙二醛、抗氧化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经培养鉴定后的内皮祖细胞,细胞同化后分别给予5.5mmol/L,20mmol/L,5.5/20mmol/L葡萄糖(5.5,20mmol/L的葡萄糖培养液每8h更换1次)及20mmol/L甘露醇。干预72h后,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丙二醛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与结论:20mmol/L和5.5/20mmol/L葡萄糖作用72h,内皮祖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率增高(P〈0.01),培养液中丙二醛水平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P〈0.01),均以5.5/20mmol/L葡萄糖作用最明显(P〈0.01)。说明波动性高糖较恒定性高糖更易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波动性高糖环境下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 Toll 样受体3(TLR3)激动剂 Poly(I ∶ C)(PIC)刺激小鼠胰岛β细胞,观察 TLR3对细胞增殖,炎性因子表达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用小鼠胰岛β细胞株 NIT-1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胰岛素释放以鉴定胰岛β细胞生物活性,再分别用不同浓度 PIC(0.1、1、10μg/mL)刺激 NIT-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试验(GSIS)测定 NIT-1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结果 NIT-1细胞株呈贴壁、成簇及多边形生长;胰岛β细胞生物活性较好。与对照组相比,用不同浓度 PIC(0.1、1、10μg/mL)刺激时,NIT-1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呈剂量依耐性(P<0.05)。 PIC 刺激组炎性因子(IL-1β,IL-6及 TNF-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IC 刺激可明显抑制高糖介导下的 NIT-1细胞分泌胰岛素(P<0.05)。结论 PIC 激活胰岛β细胞 TLR3,通过释放 IL-1β、IL-6及 TNF-α,抑制胰岛β细胞生长及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宫颈癌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二甲双胍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以及二甲双胍联合卡铂是否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有协同作用。方法将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0.01、0.5、1、5、10、20mmol/L)二甲双胍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并应用AO/EB染色和流式细胞仪研究二甲双胍的体外抗肿瘤机制;将1.0mmol/L及5.0mmol/L的二甲双胍与25mg/L、50mg/L的卡铂单一或联合作用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OD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二甲双胍对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发现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宫颈癌Hela细胞24h后,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而以不同浓度(0、1、5mmol/L)二甲双胍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Hela细胞处于G0/G1期比例升高,S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联合卡铂对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具有协同作用,且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P0.05)。结论证实二甲双胍对体外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来实现的;二甲双胍与卡铂联合应用能够增强卡铂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体外慢性高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FFA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含16.7 mmol/L葡萄糖)、高脂组(PA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高脂联合组(HG+PA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FFA中作用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用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HG组、PA组和HG+PA组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HG组、PA组和HG+PA组明显降低细胞内ATP含量(均P<0.05).结论:在胰岛INS-1细胞中,高糖及FFA可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compound C)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体外培养,分别以完全培养基为空白组,4T1细胞为对照组,在细胞培养中分别加入浓度为2.5、5、10、20、40 mmol/L的二甲双胍为实验组1-5,以10 mmol/L的二甲双胍联合20μmol/Lcompound C的为实验组6,20μmol/L compound C的为实验组7。检测各组细胞株增殖情况及细胞内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二甲双胍作用24、48 h时,实验组1与对照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2-5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时,实验组1-5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3、4、5在24、48、72 h时,各组cyclin D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48 h时cyclin D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4 h时(P〈0.05);72 h时cyclin D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各组48 h时(P〈0.05);实验组3 cyclin D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6、7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抑制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而compound C对其有拮抗作用;二甲双胍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cyclin D1蛋白表达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葡萄糖是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分化后胰岛素分泌细胞数量及分泌能力相关。目的:对比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下,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后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方法:使用胶原酶Ⅴ及Ficoll-400分离及纯化Wistar大鼠胰腺上皮细胞,获取胰腺导管干细胞,将干细胞分为10组,体外培养、增殖及分化形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各组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进行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胰腺导管干细胞,光化学发光法检测分化出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与结论:葡萄糖浓度为20.6,25.6,30.6mmol/L组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组(P〈0.05),但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葡萄糖浓度为15.6,20.6,25.6mmol/L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高于其他组(P〈0.05),但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实验中,当分化时培养液所含葡萄糖浓度为20.6~25.6mmol/L时,所得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贝那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胰岛 β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 INS-1胰岛 β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贝那鲁肽处理组、 MG-132预处理组和 ISO-1预处理组,对照组给予 5.5mmol/L葡萄糖处理,高糖组给予 30 mmol/L葡萄糖处理,贝那鲁肽处理组在高糖组的基础上给予 1 nmol/L贝那鲁肽处理, MG-132预处理组和 ISO-1预处理组分别在高糖的基础上给予 20 μmol/L MG-132和 50 μmol/L ISO-1预处理。培养 24h后噻唑蓝( MTT)比色法评估细胞的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INS-1胰岛 β细胞胰岛素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MIF)的分泌,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Bax和 cleaved caspase 3)和 NF-κB通路相关蛋白( p-IκB,IκB和 NF-κBp65)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胰岛 β细胞的存活率( t=4.949,P< 0.01)、胰岛素的分泌( t=3.168, 4.273,均 P< 0.05)和 IκB的表达( t=3.062,P< 0.05)明显降低,凋亡相关蛋白( Bax和 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 t=2.923, 3.141,均 P< 0.05)、p-IκB和 NF-κB p65表达( t=3.544, 4.658,均 P< 0.01)以及 MIF分泌( t=3.024,P< 0.05)明显增加 .与高糖组相比,贝那鲁肽处理组可逆转高糖组上述指标的变化( t=2.415 ~ 4.290,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给予 NF-κB抑制剂 MG-132和 MIF抑制剂 ISO-1预处理后,与高糖组相比, MG-132预处理组和 ISO-1预处理组均可改善高糖诱导的 INS-1胰岛 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 t=2.515 ~ 6.867,均 P< 0.05),还可降低凋亡相关蛋白 Bax(t=4.022,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砷暴露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目的:实验从砷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入手,阐明砷化物相关糖尿病的致病机制。方法:将砷酸氢二钠(Na2HAsO 4·7H2O,iAs5+,50,100,200μmol/L)和二甲基胂酸钠(C2H6AsNaO2·3H2O,DMA5+,100,200,400μmol/L)分别作用于大鼠胰岛细胞株(INS-1细胞)24 h或48 h。通过MTT法检测砷化物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用Annexin V-FITC/PI和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两种砷化物致细胞凋亡情况。用2’,7’-二氢二氯荧光素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53的蛋白含量变化。结果与结论:砷酸氢二钠(〉50μmol/L)、二甲基胂酸钠(〉100μmol/L)均降低大鼠胰岛β细胞的细胞存活率(P〈0.05,P〈0.01);砷酸氢二钠(50-200μmol/L)和二甲基胂酸钠(100-400μmol/L)作用于大鼠胰岛β细胞48 h后,细胞发生凋亡。砷酸氢二钠、二甲基胂酸钠暴露24 h引起大鼠胰岛β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P〈0.01)。经砷酸氢二钠染毒的胰岛β细胞的细胞核内P53蛋白表达增多(P〈0.05,P〈0.01),而经二甲基胂酸钠染毒的大鼠胰岛β细胞的细胞核内P53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两种砷化物砷酸氢二钠、二甲基胂酸钠均可引起胰岛β细胞凋亡,可能与砷所致活性氧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4—2016-04某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C肽及血糖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 h的胰岛素及C肽水平分别为(6.4±1.7)ml U/L、(60.2±15.8)ml U/L、(2.0±0.5)ng/mL、(6.3±1.8)ng/mL,分别低于研究组的(7.2±1.9)ml U/L、(67.5±18.7)ml U/L、(2.3±0.8)ng/m L、(7.2±2.1)ng/mL,糖化血红蛋白值、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水平分别为(7.9±1.1)%、(7.9±1.8)mmol/L、(10.2±3.1)mmol/L,均分别高于研究组的(7.0±1.3)%、(6.1±0.9)mmol/L、(8.6±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和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可有效增强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AMPKα2)的表达及对脂代谢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血脂的可能机制。方法高脂饮食伴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DM-C)和治疗组(DM-T)。DM-T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灌胃治疗。测定大鼠治疗前后的体质量,实验末测定各组大鼠肾周及睾周脂肪质量,并检测各组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大鼠脂肪质量/体质量比值。同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脂肪组织AMPKα2 mRNA的表达。结果与DM-C组比较,DM-T组大鼠脂肪组织AMPKα2的表达及血清HDL-C显著增高,AMPKα2(0.17±0.07)vs(1.06±0.50)(P〈0.01);HDL-C(0.44±0.08)mmol/L vs(0.88±0.12)mmol/L(P〈0.05)。DM-T组大鼠TC、TG和LDL-C比DM-C组显著降低,TC(5.22±1.70)mmol/L vs(1.87±0.57)mmol/L(P〈0.05);TG(5.11±0.92)mmol/L vs(0.78±0.39)mmol/L(P〈0.05);LDL-C(2.08±1.44)mmol/L vs(0.93±0.38)mmol/L(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AMPKα2表达,调节机体脂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方法 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结果,将147例入选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减退(IGT)组和糖尿病(DM)组,测定空腹和服糖后2h真胰岛素(FTI,TI2h)、空腹游离脂肪酸(FFA)、瘦素(k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并对有些数据作相关分析。结果 IGT组和DM组的血糖、TI、FFA、Lep、TG、LDL-C含量及HOMA-IR高于NGT组(均P〈0.01),HDLTC含量及HOMA-β均低于NGT组(均P〈0.01);DM组HOMA-IR和HOMA-B分别高于和低于IGT组(均P〈0.01)。TG与FFA之间以及Lep与FFA之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61、0.3436,均P〈0.01);FFA与HOMA-IR正相关(r=0.5452,P〈0.001),与HOMA-β负相关(r=-0.3634,P〈0、01);FFA、Lep与HOMA-IR独立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902、0.3217,均P〈0、05),FFA与HOMA-β独立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4906,P〈0.001)。结论糖代谢异常早期阶段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障碍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加重,脂毒性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岛素加二甲双胍的强化治疗方案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调节、使用磺脲类降糖药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改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测定了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血糖(FBG)与餐后2小时血糖(2 hBG),并同时作了胰岛素(Ins)、C肽(CP)释放试验;HbA1c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胰岛素、C肽采用放免法检测,并按照HOMA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I)。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强化治疗后HbA1c、FBG与2 hBG均见下降[分别为(10.6±17.6)%vs(9.8±10.4)%,(17.4±3.8)mmol/Lvs(6.5±1.1)mmol/L,(23.0±4.0)mmol/Lvs(9.1±0.7)mmol/L,均P<0.001];胰岛素峰值和Homaβ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4.1±10.2)mU/Lvs(66.9±17.6)mU/L,(2.62±0.46)vs(4.99±0.52),均P<0.001];而IRI则略有下降([(7.89±4.13)vs(6.50±2.44),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明显增强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可用于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将PCOS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和对照组(达英-35),每组各40例,用药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性激素、空腹胰岛素及卵巢大小等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月经恢复,血LH、T卵巢大小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下降(P〈0.01),而单用达英-35组体重指数和空腹胰岛素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能有效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疗效优于单用达英-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参芪降糖颗粒辅助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156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78 例。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二甲双胍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餐后 2%h 血糖、空腹血 糖)、胰岛 茁 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水平变化。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31% ( 72/78 ),高于对照组的 80.77% ( 63/78 )( P <0.05 );治疗后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 2%h 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后实验组胰岛 素抵抗指数水平低于对照组,胰岛素分泌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 2 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参芪降糖颗粒辅助二甲双胍 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 茁 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提高大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技术的方法。方法通过用胶原酶灌注及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胰岛细胞,用DTZ染色计算胰岛细胞的纯度;通过体外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和糖尿病大鼠移植判定胰岛细胞功能。结果纯化后每只胰腺获得(768±135)个胰岛细胞,纯度为(81.5±11.6)%;纯化后细胞形态完好,活度大于92%。体外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低糖情况下胰岛素分泌量为(23.16±4.13)mU/L,高糖情况下为(36.82±4.34)mU/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岛移植后,实验组48 h后血糖值降至正常。结论用胰管内胶原酶灌注及不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可获得较高纯度、功能均良好的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或格列美脲对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对60例经为期约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的初诊T2DM患者,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血糖和胰岛素值,计算早相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I30/△G30,糖负荷30 min净增胰岛素与净增葡萄糖的比值),以30~120 min的胰岛素分泌曲线下面积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比值(△AUCI 30-120/△AUCG 30-120)表示晚相胰岛素分泌能力。然后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和格列美脲组,分别接受瑞格列奈和格列美脲治疗,维持6个月后重复行OGTT,检测上述指标。对口服药物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自身比较。结果:瑞格列奈组△I30/△G30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AUCI 30-120/△AUCG 30-120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美脲组△AUCI 30-120/△AUCG 30-120显著上升(P〈0.05),而△I30/△G30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以促进早相分泌为主,格列美脲以促进晚相分泌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高糖状态下心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原代培养24 h的心肌细胞,分为6组(均n =15):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高糖组(25 mmol/L)、高渗组(甘露醇液)、二甲双胍组(25 mmol/L高糖分别加入10-5 mol/L、5×10-5 mol/L、10-4 mol/L浓度的二甲双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B型利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caspsae-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组IL-1β、IL-6、BNP、NT-proBNP及caspsae-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高糖引起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