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汶川大地震伤员中上肢骨折的发生部位、类型及其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对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内先后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140例上肢骨折伤员,按X线检查结果对骨折部位及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40例伤员共183个部位发生骨折。按骨折部位分类:即肱骨60个(32.8%),桡骨51个(27.9%),尺骨41个(22.4%)及手骨骨折31个(16.9%)。按骨折类型分类:横行骨折46个(25.1%),斜行骨折31个(16.9%),螺旋形骨折11个(6.0%),粉碎性骨折64个(35.0%),嵌插骨折8个(4.4%),线行骨折13个(7.1%),撕脱骨折10个(5.5%)。结论:本组汶川大地震性的上肢骨折,部位以肱骨骨折为主;类型以粉碎性骨折为主。常规X线检查对上肢骨折伤员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骨盆骨折的发生部位及骨折类型。方法:对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内先后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95例骨盆骨折伤员,按放射学检查结果进行骨折部位及类型分析。结果:95例伤员共发生133个部位的骨折。按骨折部位分类:髂骨22个(16.6%),坐骨10个(7.5%),耻骨81个(60.9%),髋臼18个(13.5%),骶尾骨2个(1.5%)。按骨折类型分类:斜行骨折71个(53.4%),粉碎性骨折43个(32.3%),线性骨折11个(8.3%),横行骨折5个(3.7%),嵌插骨折3个(2.3%)。结论:地震造成骨盆骨折部位以耻骨为主,类型以斜行骨折为主。对骨盆骨折伤员,X线及CT检查相结合能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影像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震伤所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地震骨折的救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8月31日救治的1 262例地震所致骨折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创伤程度、合并伤及治疗情况等。 结果地震伤所致骨折1 262例,死亡11例;压砸伤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占93.98%;骨折部位以四肢最为常见,占55.70%;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结论地震所致骨折应极积正确处理,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措施预防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对267例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按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实施综合康复措施,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汶川地震脊柱骨折伤员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后,尚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预防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地:通过X线诊断方面探讨骨折后的肺脂肪栓塞,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方法:在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胸片进行动态观察。结论:x线检查对于本症的诊断和动态观察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刘西斌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广州)》2003,(58):143-144
病例 患者,男,30岁。主因开三马车和汽车相撞后下肢破裂、出血、功能障碍2小时,于2000年10月4日;9.00入院。查体:P100次/分,R22次/分,BP12/6KPa,神志清,贫血貌,心、肺、腹正常,右大腿重度肿胀,中段外侧有一长约3.0cm撕裂伤口,边缘不整,深达肌层,有土屑污染,右大腿存在异常活动,压痛,叩击痛。右膝下方轻度肿胀,压痛、叩击痛。右足趾可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3例共171例下肢静脉血管病变进行造影,其中顺行性造影98例计116条。单纯性一侧逆行造影45例计55条。结果:(1)浅静脉曲张39条。(2)浅静脉曲张伴交通这支瓣膜功能不全42条。(3)静脉曲张伴深静脉血栓23条。(4)静脉曲张伴深静脉伴功能不全65条。(5)先天性发育异常2条。结论: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能明确地确定病变部位,显示血管病变的性质及深静脉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四川汶川大地震胸部损伤患者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对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余陆续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因地震致有胸部损伤史的155名伤员进行影像学分析总结。结果:在本组伤员中,胸廓骨折139例,胸膜损伤160例,肺损伤55例,纵隔损伤28例,肺部慢性感染39例,肺部肿块2例。其中部分伤员为多处复合性损伤。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准确、快速、有效地对地震胸部损伤患者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频谱在下肢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普勒频谱在下肢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下肢动脉病变者150例,230条患肢均进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50例患者中,发现峰值流速改变的下肢动脉有116条,舒张期反向血流改变的下肢动脉有180条,其中动脉硬化闭塞症145条,血栓性脉管炎5条,假性动脉瘤4条,下肢皮下溃烂、发热而动脉正常者10条,心功能不全伴下肢水肿10条.结论多普勒频谱可反映血管壁顺应性及血管充盈情况,对同一种病可评价其病变程度,并非所有下肢动脉病变都有多普勒频谱改变,正常情况下也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下肢静脉疾病顺行造影的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作者总结分析41例53侧下肢静脉造影的临床和X钱表现,41例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9~56岁。结果。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36例,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26例,静脉瘤样改变6例。结论: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本组115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用微创治疗(激光腔内闭合治疗55例,射频腔内闭合治疗60例),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血管腔内原位闭合,属支及交通支电凝、结扎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等。结果所有病人下肢肿胀、酸痛、乏力在手术后1个月逐步消失;皮肤色素沉着在术后1个月减轻,3个月逐步恢复。并发症的发生,激光和射频治疗组分别为:16.36%(9/55),16.67%(10/60);全部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小腿皮肤麻木3~6个月逐步恢复,其余并发症在1个月内均恢复。结论微创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与传统手术一样,同样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在下肢重度烧伤患者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下肢重度烧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观察组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入院时和住院治疗6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Berg平衡量表(BBS)和6分钟步行测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SAS、SDS、NRS评分均明显降低(t>3.636,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319,P<0.05);观察组BBS评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t>2.541,P<0.05)。结论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下肢重度烧伤患者功能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病变的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2DCDFI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30 例患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2DCDFI检查,并与血管造影和/ 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DCDFI诊断符合率为96-7% ,30 例中患有动脉硬化性闭塞16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 例,急性动脉栓塞及多发性大动脉炎各2 例。共有患肢40 条,超声表现中:内膜增厚38条(95% ),单发或多发斑块26 条(65 %) ,伴钙化21 条(52.5 % ),管腔狭窄25 条(62.5 %) ,完全闭塞15 条(37.5% ),血栓形成15 条(37-5 %) 。结论 2DCDFI检查与临床资料结合诊断下肢动脉病变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热像图表现特点。方法用红外热像仪对19例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扫描,患者同时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患者双小腿热像图呈现异常冷区,或两侧热像图明显不对称,或皮肤区域性温差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患者热像图异常率100%,温差异常率84%;多普勒超声结果阳性率89%。结论热像图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是否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方法,比多普勒超声检查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