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急性脑梗死病程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107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根据头部 CT 或 MRI 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 Pullicino 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大于10 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 cm3)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小于4 cm3),4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用 PL-11血小板分析仪检测经 PLR-06血小板诱聚剂诱导前后的 MAR、PLT、PDW、MPV、PCT,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经 PLR-06血小板诱聚剂诱导前,大脑梗死组 PLT、PCT、PDW、MPV 明显升高(P <0.01);中、小脑梗死组 PLT、PCT、PDW、MPV 升高(P <0.05)。(2)与对照组比较,经 PLR-06血小板诱聚剂诱导后,各脑梗死组 MAR 升高(P <0.05);PL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中脑梗死组 PCT、PDW、MPV 升高(P <0.05);小脑梗死组 PCT、PDW、MP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数量及体积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监测它们的变化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c1)患者循环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以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作为分子标志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1例脑梗死患者急性发作期以及恢复期循环活化血小板膜表面FIB—R和P-选择素的改变,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c1患者急性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FBI—R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患者不同梗死面积各组织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活化血小板与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BI—R可作为反映cI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检测CI患者FBI—R,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判定,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及时调节抗血小板治疗,以便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龙东兵  熊文  张琼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51-1152
【目的】观察各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大小的变化关系,探讨其在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7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按GCS计分分为轻重两组,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均空腹抽取晨间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分布宽度(PDW)检查。【结果】重型组PLT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MPV、PDW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是脑梗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h、3d、7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8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PAC-1、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重型〉中型〉轻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PAC-1、CD62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钱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50-135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CD63,PAC-1)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梗死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85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正常血压脑梗死患者、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进行检测。利用Acl-Advanee血凝仪测定了FIB。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及FI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且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及FIB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1)。高血压脑梗死组与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G-1及FIB均无明显差异。血小板糖蛋白及FIB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与FIB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血小板糖蛋白的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分析和脑梗死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痴呆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损伤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梗死组,55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均进行基本认知功能测定,分析比较。结果:梗死组平均认知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损伤特点依序为数字工作记忆〉知觉速度〉记忆〉思维效率〉空间能力;基底核梗死患者智能损伤排序为数字工作记忆〉知觉速度〉旋转量〉记忆量〉心算速率。结论: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认知能力已有明显损伤,尤其是多发性脑梗死和基底核梗死患者的工作记忆、知觉速度受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脑梗死患者94例,健康对照组94例,测定各组的 Hcy、S100β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中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度(22例)、中度(35例)和轻度(37例)。按照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27例)、中面积梗死(24例)和小面积梗死(43例)。结果重、中度脑梗死组血清 Hcy、S100β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 <0.05)。重度脑梗死组血清 Hcy、S100β水平高于中度脑梗死组(P <0.05)。大、中面积脑梗死组 Hcy、S100β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 <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S100β水平高于中面积脑梗死患者(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存在着 Hcy、S100β水平的变化,并可能成为评估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全肠外营养(TVN)对患者血小板和血凝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分3组,对照组15例为普通饮食的健康志愿者,短期TPN组15例为行TPN支持5~7d的重症非感染患者,长期TPN组15例为行TPN支持1~3个月的重症非感染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选择素阳性表达的血小板百分数(Ps%),同时测定肝功能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PLT)、临床常用血凝指标(PT、APTT、Fib、TT)。结果短期TPN组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常用血凝四项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长期TPN组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相关分析提示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数与TPN使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临床常用血凝4项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TPN可导致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且血小板活化程度与TPN使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ELISA方法测定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血清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与恢复期、对照组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1);大面积梗死组(A组)、中等面积梗死组(B组)比小面积梗死组(C组)3种检测指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CRP、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价值的标志物。可作为脑卒中发病进程和病情轻重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组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 ISA法)定量测定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组织因子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128.49±76.97)ng/L和组织因子含量(424.23±189.8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49.21±29.36)ng/L和组织因子含量(109.25±42.98)n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随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含量增高越明显。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组织因子的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6-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治疗组(n=32),分别以常规方法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依达拉奉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主要评定脑血管痉挛的手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4、7、14 d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脑脊液内皮素-1(ET-1)浓度及GCS变化。结果:入院第1 d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4、7、14 d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醒脑静注射液能较好地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4.
谷秀娟  刘焕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23-2223,2225
目的探讨血浆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7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的Fa、VitB12浓度,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Fa、VitB12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Fa、VitB12缺乏可能是脑梗死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VitB12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VaD患者86例(VaD组),非VaD患者87例(非VaD组),健康体检正常者90例(正常组)血浆Hcy、FA、VitB12浓度。并对3组受检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定。结果:VaD组患者Hcy浓度显著高于非VaD组及正常组(P<0.01)。FA、VitB12浓度与Hcy浓度负相关。血浆Hcy、FA、VitB12水平与VaD、MMSE得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VaD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cy浓度,推荐服用VitB12和FA可预防V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年龄40~49岁)、B组(年龄50~59岁)、C组(年龄60~69岁)、D组(年龄70~79岁)和E组(年龄80~89岁)。分析各年龄段患者血浆Hcy水平、伴随疾病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关系。结果:各年龄段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A组和E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与各年龄段急性脑梗死发病均有关,与40~49岁和80~89岁的患者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术后治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外伤共133例,均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减压,根据术后急性期(3d)内收缩压状况分为A、B、C3组(〈150mmHg,151~180mmHg,〉180mmHg),术后行脱水及扩血管治疗。术后1、3、7d复查CT。结果:本研究病例共出现49例脑梗死,A、B、C3组分别为20、17、12例,其中死亡9例,A、C组分别为7例、2例。结论: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是重型路脑外伤患者术后脑梗塞发生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急性期内维持收缩压于稍高状态(151~180mmHg)可有效减少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与血小板聚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17例脑梗死患者及91名健康体检者的HCY及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HCY水平和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HCY患者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正常HCY患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水平增高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再发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不同创伤程度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的表达情况,以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结果:创伤患者较健康献血者血浆和血白细胞中p55、p75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且创伤程度愈严重者,其p55、p75的表达愈增高。结论:创伤导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表达增高,而且与创伤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