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5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结果]按GOS预后判断标准,恢复良好54例(72%),轻残11例(14.67%),重残5例(6.67%),植物生存1例(1.33%),死亡4例(5.33%)。[结论]早确诊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及时、恰当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数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双瞳孔散大的救治经验。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双瞳孔散大患者7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气管切开、降颅内压、防治并发症、应用黏膜保护剂及抗酸剂、预防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良好13例(17.11%),中残19例(25.00%),重残16例(21.05%),植物生存2例(2.63%),死亡26例(34.21%),生存率65.79%。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双瞳孔散大患者,应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术前救治和术后综合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病死率一直保持30%~50%,是救治的重点难点,开颅手术是救治的关键。本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标准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16--72岁,平均(34.82±6.12)岁。病因:车祸伤47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4例。  相似文献   

4.
廖光查  杨松  覃刚  兰杰 《临床医学》2009,29(6):66-67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伤伴休克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8年9月间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伤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7例(34.7%),轻残6例(12.2%),重残10例(20.4%),植物生存5例(10.2%),死亡11例(22.4%)。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伤伴休克者,应早期迅速查明休克原因,有指征者及时手术,必要时两个部位同时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方法:对特重型14例格拉斯歌评分(GCS)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中手术治疗9例,存活5例,生存率35.7%。其中4例分析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及大骨瓣减压,可明显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1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62例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分析比较其疗效情况。结果:标准外伤大骨辨开颅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半个月内颅高压、脑组织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2、5%、8-3%,均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2.3%、27.4%(P〈0.05);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60.4%高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40-3%(P〈0.05),死亡率18.8%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7.1%(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有效提高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120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资料。结果120例患者,恢复良好64例(53.3%),中残26例(21.7%),重残11例(9.2%),死亡19例(15.8%)。结论重视院前急救,早期救治与掌握手术时机和方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67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rna scale,GCS)3~8分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1992年2月至2006年10月收入院行手术治疗的67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存活45例(67.2%),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34例(50.7%),重残11例(16.4%).死亡22例(32.8%)。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包括院前急救、颅内血肿的早诊早治、骨瓣减压、颅压监护、亚低温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及全身支持治疗等措施,可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桶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98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效果。结果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良好(5分)27例,中残(4分)23例,重残(3分)28例,植物生存(2分)6例,死亡(1分)14例;预后较好(良好和中残)者占51%,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者占49%。结论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救治与预后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方法 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8例急性重型开放性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临床治愈32例(66.67%),好转11例(22.92%),死亡5例(10.42%)。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清创及颅内损伤的正确处理是治疗的关键。结论 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尽早彻底清创,纠正休克,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急性重型开放性颅脑外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自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纽和针刺组各20例,均按重度颅脑损伤常规处理。针刺组患者伤后第1灭即配合针刺人中、电针内关、涌泉、劳宫等穴。治疗1、2、3、5及7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中IL-6,ID8的浓度。结果:在伤后1d时2组脑脊液中IL-6,IL-8浓度与正常值比较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3d开始逐步下降,7d后轻度上升。针刺组2、3、j及7d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抑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IL-8的浓度,从而减轻损伤后炎症反应所致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病人5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9例,行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支持14 d;对照组27例,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14 d。于治疗1、7、14 d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时观察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糖、血红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5.068~87.65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结论重度颅脑损伤EN和PN结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愈率、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679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为提高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AD临床特征的全面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率、及时实施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0-01-2013-03收治的679例AD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679例,男535例,女144例,年龄19-91(53.23±11.80)岁,608例(89.54%)患者以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初诊漏诊、误诊85例(12.52%);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占49.19%(334/679);死亡病例69例(10.16%),其中Ⅰ型占56.52%(39/69),其病死率为19.21%(39/203)。结论:AD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人群年轻化,具有较高的漏诊、误诊率及病死率,有必要增强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AD疾病的全面认识并保持高度警惕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院内分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2-12收治的20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将病例分为3组:组1,以胸伤腹伤为主的病例107例(52.5%);组2,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病例79例(38.7%);组3,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8.8%)。采用分期救治的策略,即按照严重多发伤在不同治疗阶段(手术复苏期、脏器功能支持期、创伤修复期和功能康复期)的特点,对伤者进行救治的方法。主要分析了手术复苏期各种急诊手术的复苏方式,心肺肝肾等各个主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手段以及创伤修复的方式。结果:全组204例,存活190例,存活率93.1%;死亡14例,死亡率6.9%。其中以胸伤腹伤为主的107例病例中,存活100例(93.5%),死亡7例(6.5%);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79例病例中,存活77例(97.5%),死亡2例(2.5%);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病例中,存活13例(72.2%),死亡5例(27.8%)。全组病例在手术复苏期死亡8例,占死亡总数的57.1%,死亡原因: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肺挫裂伤呼吸功能衰竭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急性脂肪栓塞并肺栓塞1例;在脏器功能支持期死亡4例,占死亡总数的28.6%,死亡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严重脓毒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在创伤修复期死亡2例,占死亡总数的14.3%,死亡原因:迟发型肠坏死和创伤后脓胸全身感染各1例。结论:从接诊严重多发伤的第一刻起,特别是胸伤腹伤或合并骨盆脊柱损伤,即应主动、有计划地实施分期救治。掌握手术复苏期合理的手术复苏方式、加强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以及选择最佳的创伤修复方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实施多发伤分期救治一体化模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何正光  邱容  肖昌武 《华西医学》2009,(7):1724-1726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入选的47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面罩辅助通气,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动态观察NIPPV治疗前和治疗后2h、8h、1d及3d动脉血气、神志、治疗后患者的转归,NIPPV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本组47例患者中,41例经NIPPV治疗2h、8h、1d及3d后与治疗前比较,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明显降低P〈0.01,pH明显升高P〈0.01,均脱机出院,有效率达87.23%(41/47);6例改为有创通气,其中3例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脱机成功,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自动出院。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有选择的COPD急性加重期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疗效确切,它能迅速缓解病情,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以及相应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儿童视神经炎(ON)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确诊为ON的患儿共31例(52眼)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对ON转化为多发性硬化(MS)或视神经脊髓炎(NMO)的影响。结果:10例(32.3%)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1例(67.7%)双眼起病,初诊视力下降至≤0.1共29眼(55.8%),13例(41.9%)出现视乳头炎;治疗后视力恢复至≥1.0者共21眼(40.4%)。平均随访时间为43.6月(12~84月),9例(29.0%)在随访期间转化为MS或NMO,其中6例诊断为MS,3例诊断为NMO。2组复发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儿童ON双眼起病多见,视力下降严重,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及早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直报系统,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12月共收集病例48例,其中93.75%(45/48)的患儿年龄在3岁以下;100%发热;3例患儿皮疹不典型;辅助检查89.58%(43/48)白细胞计数增高,81.25%(39/48)血糖增高,85.42%(41/48)脑脊液异常,EV71核酸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2.76%。结论:及早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诊治输卵管不孕后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输卵管不孕经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后不同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调查93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经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并将输卵管病变程度分级,行盆腔粘连分解、输卵管整形术和疏通治疗,术后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93例术后宫内妊娠共31例(33.3%)。输卵管病变分为轻度(24例)、中度(26例)和重度(43例),术后2年内宫内妊娠率分别为58.3%(14例)、38.5%(10例)和16.3%(7例),重度输卵管病变者术后宫内妊娠率明显低于前两组。结论: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诊治术后宫内妊娠率与输卵管病变程度显著相关,重度输卵管病变者不宜首选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诊治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并发"哮喘"的患者在静脉麻醉下经食管射频治疗术和在全麻下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中"哮喘"发作的应对措施。方法:对2008-01/2008-12 20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经食管射频治疗术(100例)和在全麻下腹腔镜胃底折叠术(100例)中的"哮喘"发作患者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射频治疗术有8例、胃底折叠术有28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哮喘"。处理措施均为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氨茶碱,胃底折叠术吸入七氟烷,呼吸机正压通气,以上措施无效者加用肾上腺素。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多有"哮喘"的呼吸道症状,是麻醉的危险因素之一,麻醉医师应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严重肺挫伤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严重肺挫伤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98例严重肺挫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8例患者中治愈165例,治愈率为83.3%;病死33例,病死率为16.7%。结论: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严重肺挫伤的可靠依据,保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积极治疗合并伤、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激素和抗生素是其治疗的重要方法,早期诊断并及时处理合并伤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