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痛风"一词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但直到朱丹溪才对"痛风"做出明确阐述,在不同时期大家对"痛风"的内涵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论述的是狭义的"痛风",即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明·虞抟《医学正传·痛风》曰:"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谓之白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有关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古人早有记载,如《河间六书》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目疾"。从古至今相隔数千年之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仍旧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其发病率有增无减,双眼致盲率达眼病之首。  相似文献   

3.
刘德亮  李惠林  肖小惠 《新中医》2014,46(7):204-206
<正>血液循环障碍往往贯穿糖尿病的始终,因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也应该贯穿于糖尿病的治疗。笔者将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理论研究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其中记载的"消渴"、"消瘅"、"脾瘅"等病与现代糖尿病相似,现代医家也多以这几个病论治糖尿病。《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了血瘀是导致消渴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如《灵枢·五变》曰:"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  相似文献   

4.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5.
正"消渴"首见于《内经》~([1]),《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外,《内经》[1]中的"脾瘅""消瘅""鬲消"等概念与"消渴"类似,均指代现代疾病中的糖尿病。宋代首次出现"三痟"~([2])的记载,"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代张景岳从上、中、下三消辨治消渴,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在《景岳全书·三消  相似文献   

6.
许红琳  袁立霞 《新中医》2016,48(10):168-169
正鼓胀为中医学"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灵枢·水胀》云:"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虽未提及鼓胀病名,其所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者,其腹  相似文献   

7.
浅谈糖尿病与肝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中医学属消渴病范畴[1],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千多年前古人已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不舒、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此后,虽历代医家也有关于肝与消渴方面的论述,然仍以“三消辨证”研究较多,基本以…  相似文献   

8.
<正>痛风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一类代谢性风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痛痹"、"痛风"、"脚气"、"历节病"等范畴。笔者师从文建华教授2年,见其自拟除痹止痛方治疗痛风效果颇佳,现将文师治疗痛风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痛风者,因其痛甚,且发病急骤如风而得名。痛风病名最早见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辨治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手段的结合,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揣度前辈之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导师的经验,就糖尿病临床辨治规律略陈己见,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 1 病出多因,郁滞为本,首责肝脾 消渴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渐进性病证。《内经》论:“消渴责之热,而发病有三:一曰过食肥甘,二曰情志失调,三曰脏腑柔弱。”《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10.
消渴述源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相似文献   

11.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而有甜味、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指出,本病特征是“消谷”、“小便度多”、“渴欲饮水”的三多症状。唐·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13.
谷孝芝  叶康杰  李际强 《新中医》2016,48(7):266-267
正老年肺炎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的特点。中医学认为,肺炎属于"风温""风温肺热病""肺热病"等范畴,老年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之处~[1]。在复习文献与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老年肺炎的表现及病因病机与阴阳交有一定相关性,现论述如下。1阴阳交理论溯源"阴阳交"病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2],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是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属中医学的情志疾病。抑郁症虽临床表现不一,但都有共同病因病机,即情志不遂,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中医学虽无抑郁症病名,但有关抑郁症状的论述却见之于古代医籍中。如《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通天》曰:"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  相似文献   

15.
<正>口苦顾名思义是自觉口内有苦味,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胆瘅",《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且心气通于舌,故通常来讲口苦症状往往被认为是心胆有热所致。其实,对于口苦一证,单纯责之于心胆是片面的,历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口舌》所云:"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表明各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导致口苦的发生,正如《灵枢·五味》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三部秦汉时期重要中医学著作中有关"痛风"的文献内容,分别考据三书中该病的病名范围、临床表现描述、病机病因认识三个方面的线索。对比得出了三书中关于该病的记载所存在的三大方面差异点。归纳得出了三书中关于该病的记载所存在的四大方面相同点。  相似文献   

17.
雒映宏 《新中医》2014,46(9):220-222
<正>肺主皮毛理论源自《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等。《内经》中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肺主皮毛理论,后世历代医家对该理论多有论述,散在于各类中医学文献中。近年来,许多现代学者也对"肺主皮毛"从文献、记录、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仅就  相似文献   

18.
小儿肺炎中医辨治理论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小儿肺炎是西医病名,中医学古代没有直接的记载。《内经》中所述"肺风"、肺痹"、上气"、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等,记载了类似于现代肺炎的表现。《幼科铁镜》的"火侵肺嗽",《幼科全书》、《幼科指南》等所称的"肺家炎",指出了肺热壅盛的病证。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首先明确提出"肺炎喘嗽",描述了麻疹出现肺闭喘嗽的变证,此后,"肺炎喘嗽"成为中医学病名,现代一般认为其相当于西医学"肺炎"。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除了治病救人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外,还载有作为合格医生所具有的素养和作为授业解惑的中医学教师所具有的品德等。医德和师德的兼备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基础。《素问·针解》《灵枢·邪客》《灵枢·官能》都提到了"端以正"。"正"本义指充足,正直,如《新书·道术》曰:"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尔雅·释诂》曰:"正,直也。"《内经》所论之"正"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正常;或指正气;或指采用正常的治疗方法;或指旺盛;或指正常生长、生化;或有正当,合适等多种含义~([1])。本文通过《内经》中"端以正"所涉及的"正"来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此前该病属"痹"、"历节"范畴。元代名医朱丹溪最先明确提出"痛风"这一病名,在其所著《格致余论》一书中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证是也。"清代名医林佩琴在《类症治裁?痛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