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5·12汶川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膀胱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35例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膀胱康复治疗的总结回顾,观察采用制定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神经源膀胱的疗效。结果:经过综合治疗,35例患者的神经源膀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地震致脊髓损伤发生率高,而神经源膀胱是其重大并发症之一,危害患者生命,重建脊髓损伤后患者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医源性脊髓损伤(ISCI)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段、性别、损伤脊柱节段、初始疾病及损伤原因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50岁人群中,ISCI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加;男性的罹患危险性高于女性;病变发生于上胸椎及初始疾病为脊柱退变性疾病者罹患ISCI的危险性高;置钉失误...  相似文献   

3.
1264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92年4月~2006年8月收治的1264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骨折发生的年龄主要在20~40岁(56.1%);交通事故(44.3%)与坠落伤(21.8%)是主要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依次是颈段(31.5%)、胸腰段(28.1%)、胸段(21.3%);完全性损伤占56.7%,不完全性损伤占43.3%。并发症中前3位依次是泌尿系感染、压疮、膀胱结石。在住院费用上,占主导地位的是自费(52.5%),其次为公费(33.1%),医疗保险占4.1%。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所致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5.12汶川地震以来我院收治的137例地震创伤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职业、损伤部位、地理分布及创伤严重度评分调查,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组地震创伤患者以4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63.51%),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4.01%),受伤部位以下肢为最多(占37.23%),其次为多部位伤(占29.20%);城镇与农村创伤严重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创伤的救治与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地震高危人群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四川地震51例脊髓损伤(SCI)伤员的临床特征、并发症与康复治疗的结果。 方法对51例经3~4个月康复治疗的住院SCI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随访调查,分析受伤原因、损伤程度、并发症和康复效果。 结果SCI平面:C7以上占9.8%、C8~T6占5.9%、T7~L2占68.6%、L3~S2占13.7%、S2以下占2.0%;完全性损伤22例,不完全性损伤29例;76.5%的伤员实现轮椅独立,78.4%穿戴矫形器步行,88.2%生活基本或完全自理。 结论地震SCI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恢复较好的生活独立能力,但长期康复医疗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临床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以入院康复治疗2个月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和多因素分析。入选病例为35例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结果:经康复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MBI从治疗前的15.17提高到58.71。治疗后的ADL能力与年龄、康复介入时机、治疗前ADL评分不相关;与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呈正相关;与受压时间、并发症数呈负相关。结论: 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受压时间、并发症数都是影响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ADL能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 脊髓损伤(SCI)病人的认知缺陷的发生率以往报告各异,其原因是对认知缺陷所使用的定义不同及研究方法各异所致。估计其发生率在10%~60%之间,多数研究提出40%~50%。这些缺陷包括专注力、记忆力、解决问题、抽象推理、学习新事物和高水平的认知技巧等方面有问题。评价认知能力颇重要,因为在SCI 之后,综合康复中包括一个学习新的信息和技巧以及适应新生活方式的细致计划。脊髓损伤病人需要从新学习活动,自理和参与社会的新方法。病人需要学习的任务和技巧的数量可使人胆怯。彻底而细致地评价相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42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为15.3∶1,平均年龄(40±11)岁。煤矿相关工作人员最多(61.7%),致伤因素为煤块砸伤(53.26%)。主要损伤部位为颈椎135例(31.91%)、腰椎187例(44.21%),损伤程度ASIAA级192例(45.39%)。并发症前3位是泌尿系感染、压疮、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主要为损伤严重程度(ASIA评分)、受伤入院时间、手术治疗(P<0.05)。医疗支付方式主要为自费(73%)。结论需加强煤矿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提高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9.
绵竹地区"5·12"汶川特大地震伤员的早期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竹地区是"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极重灾区之一.作为绵竹地区的医疗救治中心,本院在地震后的24 h内收治了大量伤员,现采用随机抽样对其中的1 376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俊  高峰  李建军 《中国康复》2020,35(3):139-142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髓损伤(SC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创伤性SCI患者的住院费用,探索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252例创伤性SCI患者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并采用描述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损伤情况、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及支付方式,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基本特征对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共252例患者,男女比为4.1:1,41~60岁的患者占比最大(37.3%),工人在患者中占比最大(26.2%);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占首位(26.4%),其次为高空坠落(25.5%);颈段SCI患者占首位(47.2%),其次为胸段(43.3%);ASIA评分A级患者为主(48%),其次为D级患者(22.6%);并发症中发病率前3位分别是神经痛(44.4%)、泌尿系感染(23.8%)、痉挛(22.6%);医疗保险就医患者(34.9%),工伤保险患者(18.7%),其余为自费医疗患者(46.4%)。手术等级、并发症数量、合并症情况、损伤节段、损伤程度、伤后时间间隔的组间差距均影响康复费用;手术等级、并发症数量、受伤时间、损伤节段是康复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男性在SCI患者中的占比升高,颈段SCI患者占比增大;应注意行车和施工中的安全防护,遵守交通法规和操作流程,高龄人群应预防跌倒的发生。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减轻了脊髓损伤患者的经济负担。受伤时间对日均住院费用影响最大,其次为手术等级、并发症数量和损伤节段,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可考虑从这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地震会造成大量脊柱脊髓损伤伤员。脊柱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给现场急救带来困难。对怀疑有脊髓损伤的伤员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脊柱稳定并妥善制动。7岁以下的儿童有其自身的解剖特点,在现场救援时应特别注意。现场医学急救除常规的ABC原则外,还应注意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的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问题。现场急救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脊柱脊髓损伤伤员的残疾程度,提高存活率和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地震后脊髓损伤患者的救治与康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也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地震由于房屋倒塌和重物坠落常造成大量的脊柱骨折患者,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导致终生残疾。而这些都与震后对脊柱骨折伤员的急救、临床治疗及全面康复密切相关。如何减轻震后大量脊髓损伤伤员的残疾,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这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康复治疗的386例老年(≥60岁)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分级(AIS)及并发症等临床特点.结果 老年脊髓损伤患者中,男性多为外伤性损伤(71.17%),女性多为非外伤性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运动相关脊髓损伤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致伤原因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38例病例。结果男性占84.2%,年龄5~58岁,平均23.4岁,跳水是运动损伤中最多的运动项目(73.7%)。2例无骨折,1例为腰椎骨折,其余为颈椎骨折,其中爆裂骨折占57.9%,骨折脱位占18.4%。完全性脊髓损伤占47.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占52.8%。运动员占10.5%,学生占31.6%。结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可以发生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大多为少年、青壮年,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预防运动所致脊髓损伤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属水平变化特征及其在临床康复中的意义。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纳入脊髓损伤患者23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21例(对照组),采集粪便样本,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并采用物种组成分析及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间属水平的菌群分布及差异。结果 患者组丰度升高的重要标志性菌属分别是:瘤胃菌科的UBA1819、Ruminiclostridium 9、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Ruminococcus 2、Ruminococcaceae UCG-005、Ruminiclostridium 5、Flavonifractor;理研菌科的Alistipes、dgA-11 gut group、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毛螺菌科的[Eubacterium] oxidoreducens group;消化链球菌科的Intestinibacter;肠杆菌科的Escherichia-Shigella (志贺菌属);以及Tannerellaceae的Parabacteroides (|U| > 1.962, P< 0.05)。患者组丰度降低的是梭杆菌科Fusobacterium菌属(|U| = -2.284, P< 0.05)。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脊髓损伤患者与抑郁相关的瘤胃菌科、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的瘤胃球菌,以及肠道内致病菌消化链球菌属、志贺菌属等的相对丰度增加;对肠道有益的产丁酸盐菌和抗炎性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这些菌群变化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唐山地震37 年后脊髓损伤(SCI)患者的死亡原因并与以往调查结果对比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调查2003 年至今居住在唐山市区的1 所疗养院、1 所康复村和居住在农村的6 所疗养院的死亡脊髓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内容包括死亡患者的一般情况、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时间、死亡年龄等9 项内容。将调查结果与1988 年和2003 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三次调查结果,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的第一死亡原因为尿毒症和压疮感染,其中压疮感染是农村脊髓损伤患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尿毒症同为城市和农村患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但与前两次相比,比例在进一步下降;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恶性肿瘤的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颈髓损伤患者的最长生存年限为36 年。结论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患者的前几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尿毒症、压疮感染和心脑血管病。唐山地震37 年后脊髓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及预期寿命已经接近正常人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川地震脊柱脊髓损伤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将198例伤员按照年龄段分为4组,收集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数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49.3%),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5.9%)。198例伤员中,脊髓损伤105例,ASIA分级:A级20例,B级18例,C级25例,D级42例。发生复合伤41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结论四川地震脊柱损伤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主要集中在18~65岁年龄段,脊髓损伤占脊柱损伤的53.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因学分布以及神经功能预后。方法对44 例非创伤性因素造成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3 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3 个月(3~23 个月)。其中男性27 例(61.3%),女性17 例(38.7%);平均年龄39.85 岁(3.5~78 岁)。病因包括脊髓炎16 例(36%),脊柱肿瘤8 例(18.1%),椎管内肿瘤7例(15.9%),脊髓血管畸形6 例(13.6%),非创伤性椎间盘突出3 例(6.8%,包括颈椎间盘突出致四肢瘫1 例,腰椎间盘突出致马尾综合征2 例),非脊柱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脊髓缺血2 例(4.5%),肝性脊髓病2 例(4.5%)。入院时神经损伤情况:颈段脊髓损伤9 例(20.4%),胸段损伤30 例(68.1%),圆锥综合征2 例(4.5%),马尾综合征3 例(6.8%)。AISA 残损分级:A级14 例(31.8%),B级6 例(13.6%),C级13 例(29.5%),D级11 例(25%)。最终随访时,34%患者出现至少1 个等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非创伤性脊髓损伤是造成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因具有特殊的病因学特点,此组病例在人口学特征以及临床特点上与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收集脊柱损伤的信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设立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是为了规范脊柱损伤相关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有助于规范和统一我国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信息的收集,为相关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介绍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的研发过程,数据元素的内容以及数据编码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