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统计1986-1995年监测资料,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亡,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是我监测点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83.65,76.07,75.98,70.98和67.46,化整为占居民死亡总数的84.80%。十年间,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传染病死亡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死亡率已居我市全死因的首位。为了摸清我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和特征 ,现将 1998~ 2 0 0 0年我市疾病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并与1974~ 1976年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比较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  1998~ 2 0 0 0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来自疾病监测点监测资料 ,1974~ 1976年的资料来自站综合档案室。2 方法 监测资料由监测点内乡村医生与乡镇防疫医生填写死亡卡 ,每月一次由乡镇防疫医生对死亡报告卡填报质量进行核实并补充登记后上报市站 ,市站核对后按ICD 9进行死因编码后输入电脑 ;1974~…  相似文献   

3.
汕头市疾病监测点1990-2000年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汕头市国家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模式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对监测点常住居民1990-2000年的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死因分析。结果 11年间监测点年均报告死亡率为212.33/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居前3位的疾病分别为肿瘤(83.22/10万)、心血管疾病(52.75/10万)和呼吸系统疾病(26.91/10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年均报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趋势,分别由1991年的91.33/10万和55.44/10万,上升至2000年的117 .50/10万和68.04/10万。三大类疾病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总数87.8%,感染性疾病和产科及围产期疾病占8.6%,意外伤害仅占3.7%。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监测点居民健康的疾病,对此应采取综合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蓬莱市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蓬莱市居民的死因构成及变化情况,建立疾病监测的基础资料,为政府部门制订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对本市疾病监测点2003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8年江苏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疾病模式研究显示,过去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虽然已经下降,但是依然占据相当比例。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行为危险因素的上升,慢性病、意外伤害也在不断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为了解山东省居民死因的构成及变化情况,为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对山东省20个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死因分析是反映人类生长寿命的指标,居民死因资料分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冶、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发展的综合水平,也体现一个地区全人群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了解崇安区2002年疾病监测点居民的死因水平,死亡率变化趋势以及主要死因等,我们对我区八个街道一个乡镇疾病监测点2002年死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湖南省疾病监测点2003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疾伤死亡率468.05/10万;存死因分类中,因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死因第1位,肿瘤次之,呼吸系统病居第3位。  相似文献   

9.
1997年勃利县疾病监测点居民病伤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勃利县人口变动情况,了解居民的主要疾病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勃利县制订卫生工作规划,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现将勃利县疾病监测点1997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县监测点居民的死亡水平、死亡率变化趋势,我们对1996~1998年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1材料和方法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资料来自各监测点的1996~1998年年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死因分类根据《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国际统计分类手册》(ICD-9)进行编码统计。2结果2.1基本情况1996~1998年疾病监测点年平均监测人口数为184646人,其中男性为94214人,女性为90432人,男女性别比为1.04。3年间死亡总数2902例,年平均死亡数为967例,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赤峰居民死因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分布特点和规律。结果赤峰市居民死因前5位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死因存在差异。结论赤峰市居民死因前5位中有4种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死亡总数的84.93%,成为危害赤峰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明市居民主要死因和分布特征,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4个死因监测点资料,按ICD-10分类,用DeathReg 2005和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监测点占全市总人口36.8%。2012年居民死亡率5.44‰,标化死亡率3.87‰。性别比1.4∶1,男性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呈"鱼钩"状,5~9岁组死亡率最低(20.44/10万),≥65岁老年人最高(4 061.44/10万)。死因前5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病,占全死因的83.3%,除心脏病,其他均以男性较高。减寿率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心脏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和脑血管病,占29.0%,女性减寿率较低。结论慢性病和损伤中毒是影响居民寿命的主要死因,应重视和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3.
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青海省2012年死因监测系统报告质量,了解本地区居民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水平,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青海省监测点死因网络报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率为377.05/10万,其中男性为469.31/10万、女性为283.32/10万.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为3.10%.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205.60/10万)、恶性肿瘤(132.35/10万)、呼吸系统疾病(78.47/10万)、伤害(31.26/10万)及消化系统疾病(24.09/10万),其中城市、农村前5位死因顺位相同,牧区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漏报率为9.17%、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7.66%、迟报率为7.03%、错填率为16.16%、错录率为5.62%; 2009-2011年漏报率为37.85%,校正死亡率为699.41/10万.结论 通过对各单位定期开展死亡病例的督导和查漏补报工作,掌握本地区死亡水平,并不断完善和提高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4.
滨海县2008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死亡原因监测既是客观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科学依据。为了解分析滨海县居民死因水平和死因构成,评价该县居民健康水平.现对该县2008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无锡市滨湖区2008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严重程度。为了解2008年无锡市滨湖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将疾病监测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6.
洛阳市于 1986年开始对所辖的 4个城市区和 5个周边郊县进行了全人群、全死因监测。我们对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全人群死亡谱资料进行分析 ,以了解我市居民死亡谱的变化 ,探寻威胁我市居民生存及健康的顽凶 ,评价我市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 ,并为今后的疾病控制及卫生保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1 资料与办法1.1 资料与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 1987— 2 0 0 0年洛阳市 4个城市区及 5个郊县的死因监测系统数据。该数据由村、乡、县 (区 )各级医院诊治医生、公安户籍警人员填写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 ,每年由市卫生防疫站进行汇总。人口资料…  相似文献   

17.
统计1986~1995年监测资料,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亡、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是我监测点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标化死亡率(/10万)分别为183.65,76.07,75.98,70.98和67.46,合计占居民死亡总数的84.80%.十年间,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传染病死亡率显著下降.提示应重视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湖南省城乡居民疾伤死因. 方法 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并录入死因统计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三年累计监测人口数为12 235 014人,居民疾伤总死亡75 607例,平均死亡率为617.96/10万,其中男性居民死亡率719.56/10万,女性居民509.33/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的死亡率633.43/10万高于城市居民575.71/10万(P<0.01);循环系统疾病为居民第1位死因,其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 结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肿瘤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防治,减少居民死亡.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天门市居民的疾病死亡动态情况,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决策和评价疾病预防工作防治效果提供依据,天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天门市2006~2007年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