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抗疟药硝喹对间日疟及恶性疟均有治疗及防治效果,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均有阻断作用。1979年对硝喹进行了鉴定,并商定1980年在疟区扩大使用。我们于1980年在疟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的工作中,对流行比较严重的几个村寨进行了重点观察,并于1981年继续进行观察,现将两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防治疟疾,国内外已开展了疟原虫红内期、红外期和蚊期发育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关疟原虫(鸡疟原虫、鼠疟原虫、猴疟原虫及人间日、恶性疟原虫)蚊期早期发育——配子生殖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不少的报道,现简要综述如下。 1 配子生殖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 1.1 雄配子(microgamete) 游离的雄配子体呈细丝状,弯曲柔和。核为数块大小不等的染色质粒所组成,多呈念珠状,排列于中央,核所在处体膨大。在雄配子顶端常有一个红色点状的染色质粒。光镜下观察鼠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等,多数雄配子一端稍尖,一端稍纯。Sinden用扫描电镜观察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nigeriensis))指出60%  相似文献   

5.
鸡疟原虫(P.gallinaceum),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间日疟原虫(P.vivax)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短,配子体成熟后存活时间亦短促,因此,服用杀裂殖体药物时,一旦控制了临床症状,消灭了血内无性体,也就迅速控制了传染源。而恶性疟则不然,配子体通常在无性体出现后十天左右,才陆续进入周围循环。用杀裂殖体药物治疗时,虽能控制临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猴血细胞配以不同比例的人血细胞及猴血清培养恶性疟原虫,研究猴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不同比例猴血细胞及猴血清对原虫感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猴血细胞对人恶性疟原虫不敏感,一定比例的人,猴血细胞培养恶性疟原虫对其感染率的影响不大,但较低比例的人血细胞对恶性疟原虫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猴血清对人疟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刁忠玉  吴灿理 《医学争鸣》1990,11(6):423-426
作者从人工培养的海南株恶性疟原虫提取基因组DNA,以~(32)P-dATP用切口移位法标记,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培养的海南株、云南株及女徽株恶性疟原虫及其提取的DNA.结果表明,该探针可检测出各株疟原虫的密度和DNA水平如下:海南株为0.0001%和1pg众两株均为0.001%和10pg.诊断海南省和云南省恶性疟患者的血标本共39份,其中38份阳性.在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标本中7份出现交叉反应.此探针与约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和诺氏疟原也呈现交叉反应,但不与正常人血细胞发生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8.
疟疾的复发     
自Shortt等(1948)~(53)、Shortt和Garnham(1948)~(51)发现间日疟原虫(P.vivax)、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的组织型之后,虽然初步肯定了组织型的存在是疟疾复发的原因,但是关于疟疾复发的机制,却仍然不十分清楚。例如:间日疟原虫的组织型能否在肝细胞內持续循环发育;为什么间日疟的潜伏期,常表现长短不同。而这种潜伏期不同的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用诺氏疟原虫制备的可溶性抗原以间接血凝试验检测111例恶性疟患者,阳性率为62.2%。正常人对照阳性率为9.2%。用间日疟原虫制备的抗原检测间日疟病人阳性率为50%。对间日疟患者进行IgM(106例)、IgG(73例)含量测定,结果均较正常人为高。  相似文献   

10.
5种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蛋白质图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 5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 )红内期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方法 用 1%NP - 40提取 5种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蛋白组分。各种蛋白提取物经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后氨银染色 ,所得蛋白图谱经光密度扫描进行分析。结果  5种疟原虫蛋白区带波峰位置和大小各不相同 ,显示较大差异。但有两个区带为 5种疟原虫共有区带 ,其分子量分别为 72KD和6 4KD。在 5种疟原虫中 ,以伯氏疟原虫与约氏疟原虫蛋白区带相似性最高。结论  5种疟原虫红内期蛋白组分差异较大 ,伯氏疟原虫与约氏疟原虫种间进化关系较接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苏发现有变异的间日疟原虫(据张奎等1977、1979年报道),主要特征为间日疟原虫滋养体期具有多核、同期和不同期的重复感染,部分疟原虫游离于红细胞外,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变形等。据此,1980年10月起,我们复查了历年保持的广西间日疟原虫薄血膜制片标本。在查片镜检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异的间  相似文献   

12.
抗疟药硝喹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均有明显的阻断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宿主服硝喹后若干小时至数天后,其血中配子体在蚊媒体内,虽然仍有可能发育成卵囊,但这种卵囊感染率及感染度均远较对照组为低;而且这种卵囊的发育均受到明显的抑制,最后都退变死亡。至于硝喹通过什么机制抑制卵囊的  相似文献   

13.
丁颖  陈颖 《吉林医学》1997,18(6):349-349
骨髓像中检出疟原虫影响因素的探讨丁颖张曼(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130021)陈颖(松源市宁江区结核防治所131200)疟原虫为疟疾的病原体。人体感染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在疟疾发病率上以间日疟为多,恶性疟为次,而各种疟原虫可分为滋养体...  相似文献   

14.
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基因扩增、鉴定及其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扩增、克隆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编码基因特异性片段,分析其分子特征,评价其核酸诊断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间日疟原虫基因库相关核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提取物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分析其序列特征;以SSUrDNA为靶基因,建立间日疟PCR诊断方法,并以镜检法为标准评价其用于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效果。蛄果从间日疟患者血样中扩增的SSUrDNA片段大小约为267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267个核苷酸,与间日疟原虫Sall株孢子期SSUrRNA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9.3%,其中第220住为插入了1个碱基“T”,243住碱基由“G”取代了“T”。将纯化的含有SSUrRNA靶基因的重组质粒以正常人血液核酸提取液倍比稀释成浓度梯度作模板,PER扩增结果显示检测灵敏度至少迭102copy/μl;特异性检验显示仅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扩增出约267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而恶性疟原虫、弓形虫、血吸虫、肝吸虫感染患者血样及正常人血未见特异性扩增条带。以镜检法为参照标准,PCR敏感性为100%(102/102),特异性为100%(76/76)。结论所扩增克隆的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DNA片段序列具有种特异性且相对稳定,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DNA。方法 以疟原虫SSurRNA为模板 ,采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特异性 12 1bp片段。结果 在实验感染蚊中 ,套式PCR可检测到低至 3个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DNA或 10 0只蚊中的一只阳性蚊 ,而其它 3种人疟原虫或正常蚊DNA未扩增出条带。结论 套式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表明 ,该方法在检测蚊体内少量疟原虫感染时 ,比DNA探针或直接PCR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和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共检测20份间日疟血清和15份恶性疟血清,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阳性率分别为90%和93%,可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0.0009%;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阳性率分别为85%和87%,可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0。0075%。与包虫病。弓形虫病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60份健康献血员血清,两法分别有5%和8%假阳性。初步结果提示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疟疾循环抗原敏感度较高,若经过适当改进,有可能用于疟疾现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完成整个生活史必颓涉及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2个宿主,而在脊椎动物体内又有红内期与红外期之分。自Shortt和Cloinham(1948)在恒河猴的肝脏中发现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红外期裂殖体以来,人们相继先后发现啮齿类,猴及人疟原虫的子孢子进入宿主的血循环后,主要滞留于宿主的肝脏中,  相似文献   

18.
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建立及在献血员筛查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液中疟原虫检测的核酸技术,探讨应用于献血员筛查的效果。方法根据红细胞内期疟原虫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条扩增引物。将5份待检血样混合,采用蛋白酶K消化裂解法制备模板,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DNA,诊断鉴别恶性疟和间日疟。与厚血膜镜检法比较评价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将3份恶性疟原虫及10份间日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样随机混入5000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中,每5份为一个检测单元,采用PCR方法从感染血样中扩增出分别为436bp和341bp的恶性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特异性的DNA片段,并经序列测定证实扩增片段的正确性;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样以及3份恶性疟患者血样均被检出,献血者血样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与厚血膜方法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可以批量处理,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能有效降低疟原虫的输血传播,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双氢青蒿素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在疟区以双氢青蒿素治疗了带配子体的间日疟患者9例,定时取血涂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变化,并以大劣接蚊为媒介,观察配子体感染性有无变化,结果服药后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密度均迅速下降,8hr后配子体全部失去感染性。表明双氢青蒿素可迅速杀灭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双氢青蒿素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在疟区以双氢青蒿素治疗了带配子体的间日疟患者9例,定时取血涂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变化,并以大劣按蚊为媒介,观察配子体感染性有无变化。结果服药后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密度均迅速下降,8hr后配子体全部失去感染性。表明双氢青蒿素可迅速杀灭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