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I型补体受体基因点突变与数量表达及其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rythrocyte cellnature-immune-adhesion function,RNIAF)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评估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134例肝炎肝硬化不同分级的I型补体受体基因点突变与数量表达及其RNIAF的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较,肝硬化患者Ⅰ型补体受体基因点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硬化Child分级各组的CRl数量表达及RNIAF都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且随着分级病情严重,CRI、RNIAF逐渐降低.结论红细胞I型补体受体活性及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可灵敏地反映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发展,红细胞CRl及RNIAF可作为判断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与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红细胞膜分子的变化在肝硬化疾病发展中的意义.采用酶免疫分析间接法检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用PCR、HindⅢ酶切和凝胶电泳法检测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下降(P<0.01),失代偿者尤为显著(P<0.01).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下降与肝硬化发生、发展有关.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下降主要与后天性因素有关.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测定或动态观察,对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与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肘炎后肝硬化红细胞膜分子的变化在肝硬化疾病发展中的意义。采用酶免疫分析间接法检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用PCR,HindⅢ酶切和凝胶电泳法检测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下降(P<0.01),失代偿者尤为显著(P<0.01)。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下降与肝硬化发生,发展有关。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下降主要与后天性因素有关。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测定或动态观察,对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 PCR和 Hind 酶切技术以及酶联法定量测定狼疮性肾炎 (L N)患者、非 L N患者及正常人的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 (CR1 )数量。结果示 L N患者红细胞 CR1 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高表达较非 L N患者及正常人明显下降 ,中、低表达明显升高 (P<0 .0 5~ 0 .0 1) ;L N患者 CR1 分子的数量表达全部低于非 L N患者及正常人平均水平 (P<0 .0 0 1) ,并且 CR1 分子数量表达的变化与病情活动度呈明显相关。认为 :对 L N患者进行红细胞CR1 分子定量测定 ,对临床诊断和病情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探讨 L N病因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CR1)基因型及数量表达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以及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结果 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高表达较正常人明显下降,中、低表达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CR1分子的数量表达全部低于正常健康人平均水平(p〈0.0001),并且CR1分子数量感受的变化与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 (CR1)基因型及数量表达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以及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结果 SLE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高表达较正常人明显下降 ,中、低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5 ) :SLE患者CR1分子的数量表达全部低于正常健康人平均水平 (P <0 0 0 0 1) ,并且CR1分子数量表达的变化与病情恶化程度明显相关。结论 对SLE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的定量测定 ,对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患者红细胞补体Ⅰ型受体及其免疫黏附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2例大肠癌患者、40例大肠腺瘤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补体Ⅰ型受体(ECR1)阳性细胞百分比,以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试验测定其黏附活性。大肠癌患者ECR1阳性细胞百分比及黏附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大肠腺瘤组,晚期大肠癌患者低于早期患者,且大肠癌患者中两指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可见其检测对大肠癌发生、发展及病情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4例重型肝炎、58例肝硬化及40例正常人群的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sCR1)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由于夜间长期缺氧既可以对全身各系统造成危害,亦会改变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我们对33例OSAHS患者与30名对照者的红细胞天然免疫物质1型补体受体[ECR1,也称红细胞补体3b受体(RBC-C3bR)]的活性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旨在探讨OSAHS对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I型(CR1)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LFA—1)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对36例SLE患者进行了红细胞CRl分子定量测定及CD11a(LFA-l中的一种)测定。结果 SLE活动期、稳定期患者和正常人单个红细胞表面CRl数目依次升高,且三者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LE活动期淋巴细胞表面CDlla表达和稳定期患者比较明显增高(P<0.01);SLE患者红细胞CRl数量与淋巴细胞表面CDlla呈负相关(r=-0.89l,P<0.01),其红细胞CRl与狼疮活动积分呈负相关(r=-0.601,P<0.05)。认为对SLE患者进行红细胞CRl与LFA—l表达测定,对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CR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发病机制、病情活动与激素治疗前后方面中的作用以及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选自2002年6月至2003年2月我科住院及门诊初诊初治SLE病人39例,其中活动期病人28例,稳定期病人11例.健康献血员30名为对照组.采用红细胞CR1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检测RBC-CR1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对活动期患者在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各测1次RBC-CR1、RBC-IC花环率.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CD4+/CD8+及CD3+细胞数.结果①活动期SLE组RBC-CR1花环率(4.4±3.6)%明显低于稳定期组(8.9±3.3)%及对照组(9.6±4.3)%,RBC-IC花环率(12.9±9.5)%明显高于稳定期组(6.2±2.6)%及对照组(5.7±2.8)%.稳定期SLE组与对照组比较,RBC-CR1与RBC-IC花环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2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RBC-CR1花环率显著升高(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RBC-IC花环率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③活动期、稳定期SLE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3+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CD8+细胞数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下降.④RBC-CR1花环率与CD4+(r=0.40,P<0.05)、CD4+/CD8+(r=0.41,P<0.05)均呈正相关,与CD8+(r=-0.42,P<0.05)、疾病活动指数(DAI)(r=-0.65,P<0.01)呈负相关,与CD3+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的红细胞CR1免疫识别、黏附清除CIC能力的下降,可能是SLE免疫发病机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细胞免疫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肝病患者红细胞一型补受体分子基因型与数量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红细胞一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type1,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与数量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采用酶联反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结果各型肝病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癌患者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群(t=10.44,P<0.0001),失代偿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CR1分子数量明显低于代偿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但肝功能正常的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缺陷系后天引起,测定肝病患者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对临床病情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患者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3、6个月后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s CR1)的变化,探讨替比夫定治疗对于s CR1水平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就诊的HBe Ag阳性CHB、肝硬化患者57例,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抽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s CR1。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全部患者在治疗3、6个月时s CR1与对应的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64、6.238,P值均0.05)。CHB患者和肝硬化患者s CR1水平在治疗3、6个月时与对应的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25、5.468、4.047、7.378,P值均0.05)。CHB患者血清s CR1水平在基线、治疗3、6个月均较肝硬化患者低,但两组间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e Ag阳性CHB、肝硬化患者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血清s CR1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大三阳免疫耐受与应答组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CR1)基因点突变与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RNIAF)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脏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拷贝/ml的114例大三阳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免疫耐受组研究对象,选择肝细胞性黄疸和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的110例大三阳乙型肝炎患者为免疫应答组研究对象。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对红细胞CR1基因有无点突变进行分组,同时检测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功能。结果免疫应答组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发生点突变机率明显高于耐受组(P〈0.05),而免疫应答组的RNIAF却明显低于耐受组(P〈0.01),并且免疫应答组患者随肝脏功能异常的时间延长下降程度逐渐加重。结论红细胞CR1基因点突变发生率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与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18.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当肝细胞损害到一定程度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为临床评价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1.肝硬化组 :5 3例均为我院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月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 36例 ,女 17例 ,年龄为 32~ 78岁 ,平均5 3 .2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B超、胃镜、CT等 )确诊为肝硬化 ,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和消化道肿瘤。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38例 ;酒精性肝硬化 8例 ;混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增大与血清叶酸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50例,乙肝肝硬化40例和正常对照40例,采血测血常规、MCV和叶酸。[结果]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CV为(104±12.4)fI,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硬化血清叶酸为(7.3±3.6)μg/L,显著低于乙肝肝硬化和对照组(P<0.05)。[结论]酒精诱发MCV增高可能与血清叶酸降低有关。同时,MCV增高及叶酸降低也有助于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CR1)分子表达特点以及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Hp阳性(+)慢性胃炎58例,给予抗Hp三联和胃动力药(得乐冲剂、普瑞博思、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胃镜及Hp检测,并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定量测定CR1分子的数量。[结果]Hp(+)组治疗后有2例胃黏膜无炎症,较治疗前轻度例数显著增高,中、重度例数显著降低(P〈0.01)。Hp(+)组治疗前外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升高(P〈0.01)。[结论]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抗Hp三联和胃动力药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黏膜炎症表现,还能增加红细胞CR1分子活性,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