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246例连续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82例:A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行心脏与头颈血管联合扫描;B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心脏成像;C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头颈部CTA。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CT值及CNR,测量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4段CT值及图像噪声,评价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头颈部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ED显著低于C组(t=24.215,P<0.01)。结论 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部血管一站式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功率高,对比剂用量少,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方法 将60例头颈CTA随机分为A(常规方案)、B(优化方案)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案与优化方案进行动脉血管成像,对形成图像进行评价,数据经SPSS 12.0软件处理.结果 B组无注射侧头臂静脉伪影干扰,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起始段图像质量显著提高,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客观测量B组颅内静脉CT值降低、与动脉环差值明显增大,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能有效消除注射侧头臂静脉伪影干扰并降低颅内静脉显示程度,显著改善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椎.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表现。结果全部30例患者CT血管成像都达优良级,符合诊断要求;血管解剖变异5支,血管硬化、斑块、狭窄12支,扩张、迂曲6支。结论由于椎动脉的解剖关系和血流动力学的原因,椎动脉狭窄易发于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入颅前后和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头颈CT血管成像可作为后循环缺血影像学检查和确诊的重要方法之一,注射对比剂最好采用足背静脉注入法,可避免肘静脉注射时对比剂产生的伪影而影响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低管电压技术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256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管电压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20kV、70ml,120kV、50ml,100kV、50ml,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血管增强情况、静脉伪影及辐射剂量。结果①除右侧锁骨下动脉外,各主要动脉节段影像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B组血管CT值最低,C组最高,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A组静脉伪影较B组、C组明显(P均<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辐射剂量高于C组(P均<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256层螺旋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128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管电压、管电流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00 kV、300 mA、50 ml和120 kV、450 mA、70 ml,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血管强化情况、静脉硬化伪影及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结果①除右侧锁骨下动脉外,各主要动脉节段影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CT值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静脉伪影较研究组明显(P<0.05)。④对照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128层螺旋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6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影响。方法选择接受256层螺旋头颈动脉成像的12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将激发层面感兴趣区均设在主动脉弓下缘降主动脉内。A、B、C组触发阈值分别设为150、120、90 HU。并测量3组图像中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CT值。记录3组不同触发扫描阈值的延迟时间及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结果 A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420.28±46.02)、(421.34±45.16)HU;B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408.83±52.84)、(413.21±58.78)HU;C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311.22±39.22)、(339.08±33.21)HU,C组与A、B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头颈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从对比剂开始注射到机器自动触发扫描所用时间分别为(12.26±1.57)、(10.23±2.24)、(7.76±3.49)s,每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将120 HU作为监测触发阈值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从对比剂开始注射到触发扫描前延迟时间,并相应减少了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1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病人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组29例使用50mI。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0.70±0.09)mL/kg;常规剂量组32例使用7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1.00±0.14)mL/kg。比较两组病人在主动脉弓、舌骨和大脑中动脉层面动脉CT值以及锁骨下静脉伪影、静脉充盈程度、重建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对比剂所得动脉CT值在舌骨层面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51,P〉0.05),在主动脉弓和大脑中动脉层面低于常规剂量(t=2.862、2.014,P〈0.05)。使用低剂量对比剂产生的锁骨下静脉伪影较常规剂量显著降低(z=3.306,P%0.05)。两组颈部静脉充盈程度和重建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046、0.910,P〉0.05)。结论对128层CT而言,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血管CT造影(CTA)检查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的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0例行头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100 KV,NI12。注射方案:对照组:先注射优维显370 mg/ml 30 ml,流率3 ml/s,后生理盐水50 ml,流率3 ml/s;实验组:先注射进行优维显370 mg/ml 30 ml,流率3 ml/s,后生理盐水50 ml,流率6 ml/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注射侧目标血管(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的CT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程度。对比两组图像质量。结果目标血管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的CT值对照组分别为288.16±23.88、333.03±28.61、336.53±29.24,实验组分别为364.23±10.11、392.83±58.54、389.13±61.5,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明显多于实验组。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优秀5例,较好22例,较差3例;实验组优秀16例,较好14例,较差0例,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头颈CTA检查时生理盐水的注射流率是对比剂注射流率2倍时能够提高目标血管的CT值,明显减少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内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一站式检查方案的优化。方法 将60例70岁以上心率不齐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方案)、B(优化方案)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动脉血管成像。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其相应平面脂肪组织的CT值以及标准差,同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三维后处理图像质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进行主观评判,并记录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等指标。结果 B组辐射剂量[(12.3±3.6)mSv]明显低于A组[(31.1±15.3)mSv](t=6.71,P<0.001)。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4,P<0.05),A组图像质量评价优良率(4~5分)占62.9%,B组占87.5%;伪影A组占27.1%,B组占12.5%;两组主动脉和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38,P>0.05)。结论 采用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序列和主动脉大螺距扫描序列组合的一站式扫描方式能够明显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超声和影像学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分别进行CT、MRI、MRA、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结果15例(16.7%)TIA患者CT、MRI显示有小血管腔隙性梗死,20例(22.2%)CT正常,MRI的他加权像显示有小的梗死灶,6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40例(66.7%)显示有动脉硬化及管腔狭窄。有30例行MRA及DSA检查,14例(46.7%)MRA有异常,22例(73.3%)DSA显示颈动脉和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结论CT及MRI是诊断TLA的筛选手段,颈动脉超声、MRA及DSA对TIA的诊断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1例64层螺旋CTA诊断为FTP及201例诊断为非FTP(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FTP组与对照组相比,FTP患者更易伴发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后动脉P1段和椎动脉(VA)变异,且单侧FTP更易发生同侧A1段和P1段变细、发育不良或缺如(P<0.001),右侧VA较左侧更易发生变异(P<0.01)。而两组间PCoA、ACoA及基底动脉的变异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TP患者常伴发Willis环多血管段变异,64层螺旋CTA能够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的解剖与变异,有助于指导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判内膜钙化对64层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前循环脑缺血性症状患者106例,CT值≥130Hu定为钙化斑块,同时也将颈内动脉(ICA)的检测结果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以50%为界,测量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CA狭窄率超过50%时,非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7.5%、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和Kappa值0.977(P<0.01);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6.4%、特异度87.5%、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97.2%和Kappa值0.822(P<0.01)。两组间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是可靠的,但它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精确度受到钙化斑块的影响,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56例中老年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检测,共诊断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其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占53.7%,颈内动脉起始段,占27.8%,颈总动脉主干,占18.5%。超声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临床追踪随访及CT、MRI检查证实总计有脑梗死19例,占35.2%,其中,软斑块及溃疡斑块易被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脑梗死。结论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方法 将60例接受颅颈联合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以100、150、180 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三组间各点动静脉CT值及动脉显示差异.另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相匹配(层厚0.625 mm, 螺距1.375:1与层厚1.25 mm,螺距1.37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 Ⅰ、Ⅱ、Ⅲ组病例的颈部及颅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各点强化CT值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点同层静脉CT值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 组病例在显示程度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最优参数为阈值100 HU,120 kV,280 mA,层厚1.25 mm,螺距1.375:1,0.5秒/周,准直宽度16×0.625 mm,为将以上参数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术前CTA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探讨320排CT低管电压可变螺距(VHP)技术在TAVR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拟行主动脉瓣膜置换的96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320排螺旋CT VHP技术进行CTA检查。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80 kV组、100 kV组、120 kV组,各32例,对比剂用量分别为0.9、1.1、1.2 mL/kg,流速分别为3、3.5、4 mL/s。每组患者图像均采用迭代算法,图像质量评价采用主观(Likert 5法)和客观评估方法[CT值、SD值、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进行评估。比较3组间左、右颈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左、右股动脉层面的图像质量。结果: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扫描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主观评分差异仅在左、右股动脉层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左、右颈总动脉及左、右股动脉层面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层面SD值及CN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 kV组对比剂用量为(57.70±9.01)mL,低于100 kV组[(71.80±10.37)mL]和120 kV组[(75.20±11.0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 kV、100 kV、120 kV组患者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1 096.88±155.2) mGy×cm、(963.02±137.9) mGy×cm、(1 048.53±168.2) mGy×cm,有效辐射剂量的均值分别为16.45、14.44、15.73 mSv,以100 kV组患者接受的剂量最低,与80 kV组和120 kV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义(P0.05)。结论:320排CT VHP技术中采用80、100、120 kV管电压均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其中,采用80 kV时对比剂用量最少,采用100 kV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