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证之临床,气闭、气逆、气滞、气虚等气机失调,均可影响清窍,导致耳聋不聪。笔者宗前贤沈金鳌氏“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之说,从气论治耳聋,爰略述管见如下。 1 气闭耳聋,治以行气启闭耳为清窍,全赖气机通畅,气行耳聪,气闭则聋。若邪毒侵袭,肺胃受遏,气机郁阻,宣降失常,壅结耳窍,葱笼闭塞,每致耳聋不聪。症见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或重听,耳鸣如刮风声,或见头痛咳嗽、发热恶寒等外感之状。鼓膜凹陷、混浊,或充血,或鼓室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治宜行气启闭,通窍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开窍药 1、何谓开窍及开窍药? 人之九窍分属五脏:心之窍为舌,肝之窍为目,脾之窍为口;肺之窍为鼻,肾之窍为耳及前后二阴。心为五脏之主而主神志,心窍闭出现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心窍闭则诸窍皆闭。所谓开窍多指开心窍而言,心窍开则神志回苏,故开窍常与醒神并称为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3.
任勤 《陕西中医》1992,13(3):140-141
<正> 肾病综合征(以下简称肾病)属祖国医学水肿症的范畴,近年来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断发展,不论是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还是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均有较新的进展,今择其要旨综述如下。1 关于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分析 1·1脾肾两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条件:肾病综合征表现为浮肿,面色苍白,畏冷腹胀,便溏,腰酸,乏力,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或腻。从临床证候分析,符合中医水肿病属阴水范畴。《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东垣云:“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主运化水湿为枢,脾运障碍,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上下不通则必水肿。脾虚则运化失职,难以摄取精微,  相似文献   

4.
通鼻窍八法     
鼻为清窍,是清阳之气交会之处,属肺的外窍,内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但肺为娇脏,是诸脏之华盖,若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使肺脏不调,失于宣达,则鼻气不利,邪毒壅滞,或津液壅聚,壅塞清窍,鼻病由生。正如《寿世保元》说:“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鼻病。”《东垣十书》指出:“壅塞清道气不利,宜通。”可见,通鼻窍是治疗鼻病的大法,清窍通利,则鼻病向愈。兹介绍通鼻窍  相似文献   

5.
秦新婷 《四川中医》2000,18(12):46-47
失音为喉症中常见症状 ,又称“”、“暴哑”。《景岳全书》曰 :“音哑之病 ,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 ,因窍闭而也 ,虚者其症在本 ,因内夺也。”本例因过用寒凉 ,伤伐阳气 ,寒邪犯胃 ,肾阳受损而成失音重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具宣肺散寒 ,温肾通阳 ,开窍启闭之功力。肺气宣则表里透达 ,窍隧顿开 ,肾气通则真阳鼓动 ,阴寒自散  相似文献   

6.
内伤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可引发,常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风、火、痰、虚、瘀为致病之主要因素.其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内藏脑髓,而为髓海.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以滋养脑髓,活跃神机,维持机体的平衡.脏腑失衡,风、火、痰、瘀等邪上扰,或虚不养神,则致神机受累,清窍不利,而致头痛.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笔者现将临床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耳鼻喉科疾病临床常见多发,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缠绵难愈等临床特点,严重者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不仅疗效稳定,而且具有一定优势,现结合临床体会做一粗略探讨。1 整体观念的优势 头为诸阳之会,耳鼻喉口腔皆位于头部,诸窍靠清气之养,依气血之濡才能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耳为肾之窍,鼻为肺之窍,喉为肺胃所系,同时,手足三阳经均不明程度地循鼻、入耳、经喉而广泛地与脏腑经络形成紧密联系,耳鼻喉诸窍与脏腑正是通过气血、经络、津液的沟通而形成一个有机的  相似文献   

8.
心肺同治疗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康明 《中医杂志》2000,41(1):19-20
鼻为肺之外窍,鼻腔之功能全赖清阳之温煦,阴血之濡养。经谓:“正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一个“利”字,包含了鼻腔的呼吸、温煦、嗅觉等诸多功能。笔者认为,在治疗鼻病的过程中,当根据全身和局部的不同见症及鼻腔的生理特点,注重心肺同治,气血双调,有形者去其实,无形者充其能,使清气升,阴血运,则鼻窍通利,诸症可解。  相似文献   

9.
王春梅  汤利红  汪雪睛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M0005-M0005,i0001
探讨了张仲景“勿令九窍闭塞”治疗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价值和学术意义。提出“九窍”是机体机窍总司;窍闭是百病之由;“勿令窍闭”是治疗的重要法则。注重辛香达窍之品选用。  相似文献   

10.
李宗庭 《中医研究》2008,21(7):47-48
头为上焦之至上,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类证治裁》说:“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外感六淫之邪、内伤诸不足或脏腑经络发生病变皆可令脑络阻痹,清阳不达,浊阴翳蔽,因而发生头痛。所以一般把头痛分为风寒、风热、肝阳、血虚、痰浊、瘀血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头面诸窍疾病的思想:(1)"诸窍脾胃,生理相联",诸窍与脾胃不仅存在直接隶属或经络相连,且需要脾胃将水谷转化为清阳之气以上荣;(2)"内伤脾胃,九窍不利",一旦内伤脾胃,头面诸窍亦会受到波及,出现以"清阳不升""湿浊上蒙""火气上攻"为主要病机的疾患;(3)"通利诸窍,首重脾胃",东垣治疗诸窍之疾首重脾胃,主要有"补中升阳以荣窍""除湿安中以通窍""调中降火以护窍"三种治法;(4)"标本兼顾,用药精当",东垣善用甘温药补中以培本,风药升阳以引经,温燥药除湿以通窍,寒凉药降火以救标。  相似文献   

12.
已故陕西名老中医张鹏举,治疗小儿流涎有其独特的经验,兹介绍如下。 1 对流涎的认识张老认为,脾主运化,生津液,口是脾胃精气出入之户,也是涎出入之处,口为脾之外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气,浮游涌溢,上输于脾,通过脾布散水精,而化为液,泌注于脾外窍。同时在脾气的摄津作用下,使津液渗灌口窍,发挥濡润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饮食不振,损伤脾气,致化源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于  相似文献   

13.
邵健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1-631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 ,则令人四肢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曰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这是因为九窍都属于五脏的外候 ,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脾胃营运之气的供养 ,从而保证皮肤固密 ,筋骨柔和 ,九窍通利 ,所以说“脾为正气之根”。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损伤脾胃 ,则灾害立生 ,百病生焉”。基于此认识 ,笔者用扶脾祛邪法治疗耳鼻喉口诸窍慢性病 ,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三法治之。1 健脾养血、润燥祛风法 遵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从健脾入手 ,使脾健血生燥润风消。…  相似文献   

14.
九窍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眼耳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的出血性疾病。九窍血证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目衄从肝治,鼻衄从肺治,耳衄从肾治等等,但从中医整体恆动观出发,九窍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为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通于九窍。李东垣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下面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以“后天之本”的脾胃为主,结合临床例证,谈谈九窍血证从脾胃辨治。  相似文献   

15.
一、汗为心液 1.汗与心的关系。汗是由津液变化而成的。《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阐明了体内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毛者谓之汗。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为心所主,故古人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正常人皮肤时时有汗液排泄,其排泄量常随机体所处的高、低温环境不同,而有各异,以调节体温、保持机体和环境的相对稳定,汗液这种滋润皮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是靠肺宣发卫气的结果。如《景岳全书》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可见,汗液的生成、排泄及其调节与心、肺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中医杂志》1996,37(12):710-710
耳鸣之为病,实则风火痰瘀毒,虚则精气血不足,但终归耳窍被蒙也。石菖蒲辛温芳香,《本经》谓有“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之功能。笔者临床每遇耳鸣患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石菖蒲,每获良效,特举例印证之。例1:王某,女性,56岁,农民,于1989年9月12日初诊。自述10年前因生气而致急躁心烦,头晕头痛,耳鸣如蝉,夜寐不安等症,经及时治疗而愈,唯耳鸣不能消失,残留至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但服调节神经药物不效,遍服  相似文献   

17.
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四川中医》2000,18(12):6-7
“上气不足”语出《灵枢·口问》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表现为上气不足证。为此 ,笔者拟根据李东垣脾胃学说和自身的临证体会 ,就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作一初步探讨。1 辨主证着眼头部上窍《灵枢·口问》曰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 ,则乃为痿厥心忄免。”论中所言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上气不足证的症状突出地表现于头部及上窍 ,即症状主要在“上” ,这是与“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诸症相对而言的 ;其二 ,上气不足证的病理性质属“气虚证” ,即所谓…  相似文献   

18.
脑病填髓四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诸脑病之虚者 ,说到底在于髓海亏虚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胫眩冒、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然则 ,临床所见脑病绝非单一的髓海不足 ,而多虚中挟实 ,如髓空窍阻、髓空络瘀等 ,故填髓又有变通多法。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 ,初步总结出填髓四法 ,用之于疑难脑病常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1 填髓清窍法脑为“清阳之府” ,凡六淫外袭 ,或内生之邪均可上犯巅顶、阻抑清阳、蒙蔽清窍 ,加之髓海本已亏虚 ,故治宜填髓清窍法。案 1 张某 ,男 ,72岁。 2 0 0 3年 9月 11日就诊。因发作性头晕、头胀痛上月脑CT检查示 :多发性脑梗塞、硬脑膜下…  相似文献   

19.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永华 《世界中医药》2007,2(3):151-153
中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黄帝内经》的记载将消渴病分为三个期:早期称为“脾瘅”;中期称为“消渴”;后期称为“消瘅”。消渴病消瘅期是由于消渴期上溢之甘气(血糖)不能解除,久之转为陈气。若陈气(糖毒)不除,复加怒气上逆,则出现胸中蓄积,致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成为消瘅。其初期,若干微型“瘕积聚”留于血脉,故全身皮、肌、脉、筋、骨、五脏六腑、诸窍均可被涉及而受伤害。但每位患者并发症的表现无论是部位,还是轻重程度,都各有不同。《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  相似文献   

20.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