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 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 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未做过正畸治疗的乳牙期骨性Ⅲ类错患儿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前牙反[牙合]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后缩,乳磨牙终末平面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前移。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后,凹面型改善,上颌长度增加,上颌前移,SNA平均增大2.0°,ANB增大2.9°,W its值增大了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前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腭平面、下颌平面、[牙合]平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疗程短,反[牙合]及凹面型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4.
孙俊鹏 《口腔医学》2010,30(6):373-375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并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方法 对26例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儿,使用口内垫活动矫治器配合双杆式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下向生长;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并顺时针旋转,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进军 《口腔医学》2013,(2):140-141
目的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错。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替牙期16例,恒牙早期4例的骨性Ⅲ类错进行矫治。结果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具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建立了基本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关系。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矫治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7.
王思  李煌  杜娟  陈金林 《口腔医学》2016,(9):809-812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加舌刺矫治替牙期伴舌习惯的高角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适应证患者接受前牵引加舌刺的矫形治疗,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软硬组织矫治前后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前牙建立正常的覆盖,正常或稍浅的覆。上颌骨向前发育,下颌骨后退,下颌平面角无明显增大,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鼻唇角减小,面型明显改善。结论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加舌刺能有效治疗替牙期的伴舌习惯的高角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牙合)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配合快速扩弓,并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结束后覆盖及磨牙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前牙反解除,患者凹面型改善;SNA角平均增加1.37°,A点前移,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ANB角趋于正常。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由于生长潜力有限,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是有效的矫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4,(3):164-166
目的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5例,年龄6.710.3岁,采用前方牵引进行矫治。经PHILIPS公司16排螺旋CT常规扫描后进行头颅三维重建。取颞下颌关节正中矢状位图像分析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窝深度及关节结节后壁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结构的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角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减小,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后,关节上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减小,髁状突上后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方法应用面框和改良颏兜前方牵引器对23例骨性Ⅲ类错的儿童进行早期治疗。结果经过6~12个月的前方牵引以及二期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使前牙覆覆盖以及侧貌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对轻中度的骨性Ⅲ类错采取早期的前方牵引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前方牵引是Ⅲ类错早期轿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上颌前牵引可以早期矫正部分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改善上颌骨的发育不足。本 文介绍了前牵引矫治后颌骨、牙槽骨、软组织的改变;扩弓、年龄、矫治器设计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及矫治后的复发与保持。  相似文献   

13.
浦路明  陈斯军  袁静 《口腔医学》2009,29(12):639-640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青春期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取模,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相对于颅底前移,鼻底宽度,尖牙宽度,上颌第一磨牙宽度和覆盖都增加,其中57%为骨性改变,43%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于青春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疗效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上颌前方牵引是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Ⅲ类错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大多应用于替牙期患者,获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应用上颌前牵引治疗12例乳牙期骨性反,获满意疗效。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12例骨性前牙反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5~6岁,平均年龄5岁6个月,均为乳牙  相似文献   

15.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12.81 %.现临床上多使用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其效果明显,但对于上颌前牵引口内矫治器的选择、支抗的选择、腭中缝扩展的影响、矫治时机及矫治后的稳定性等颇有争议.现就上颌前牵引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骨钉在矫治恒牙晚期骨性Ⅲ类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例骨性Ⅲ类错病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29岁,平均19.5岁。第一磨牙为近中或超近中关系,侧貌为Ⅲ类凹面型,下颌不能后退,ANB≤-1.5°。错异常表现多样,三维不调较为明显。全部病例均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均设计减数下颌双侧第三磨牙,双侧下颌颊棚区植入骨钉,用以内收下牙弓,4例上颌颧牙槽嵴植入骨钉,用于排齐上颌牙列。结果:矫治后全部病例的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改善,Ⅲ类凹面型特征有所减轻,前牙反解除,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及磨牙、尖牙中性关系,部分病例矫治前存在的后牙宽度不调,高度不调,平面偏斜及牙弓矢状向不对称等异常均得到有效矫治。矫治期最短17个月,最长35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应用骨钉可以实现下颌牙弓分段或全牙弓整体远中移动,不需通过以直立磨牙方式获得下颌牙弓远中移动的间隙,也避免了Ⅲ类牵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同时还适用于Ⅲ类错伴发的三维不调病例的矫治。  相似文献   

17.
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对牙颌作用的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琨  王春玲  朱秀娟  苏盈盈  李红 《口腔医学》2009,29(10):528-531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反在三维方向上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反患者,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并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反作用为:①水平方向上增加上颌牙弓宽度;②矢状方向上上颌突度的增加是上前牙唇倾,上颌骨向前生长的结果;下颌突度的减小是下颌后下旋转和髁突在关节窝内移位共同作用的结果;③垂直方向的变化与水平和矢状方向的变化密切相关,面下高度增加,下颌平面角增大。结论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可有效矫正替牙期骨性Ⅲ类反,但使牙颌结构在三维方向上都产生极其复杂的不同的变化,应根据错的特点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使在各个方向上增加有利的变化,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上颌前方牵引的临床作用及其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霞  陈远萍 《口腔正畸学》2004,11(4):190-192
骨性安氏Ⅲ类错是一种随生长发育加重的错畸形 ,据统计 ,在骨性安氏Ⅲ类错中 ,伴有上颌后缩者 ,替牙期占 13% ,恒牙期占 34% ,故早期进行矫形治疗尤为重要。2 0世纪 70年代后期 ,人们逐渐认识到上颌骨后缩是安氏Ⅲ类错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得前方牵引在安氏Ⅲ类错矫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目前 ,国外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早期矫治已通常采用联合前方牵引与上腭快速扩弓。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以期为临床实践与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一、上颌前方牵引的主要临床作用1.上颌前方牵引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的主要影响(1)颌骨与牙齿硬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77;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176;,ANB角平均增大2.8&#176;;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