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的测量,也应加强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置管肢体康复的相关量化研究,完善健康教育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8例,其中静脉炎24例,导管堵塞15例,血栓形成5例,心悸不适4例。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发生静脉炎13例,占6.25%;导管堵塞9例,占4.33%;血栓形成3例,占1.44%。结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其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ICC导管尖端置于最适深度,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姚辉  宋敏  刘玉莹 《护理研究》2012,26(7):582-584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成人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74-2075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在分组,A组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为异位;B组:导管尖端位于T5-7为适宜位置;C维:T8以下为进入心房,为位置过深.对三组患者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A组5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7例,发生率46.55%,B组7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12.82%,C组7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15.2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应提高置管技术,使PICC导管尖端置于适宜位置,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与胸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家医院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拍摄的所有胸片,根据胸片所示心影,确定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采用胸椎计数法记录。统计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所对应的胸椎,分析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与胸椎位置的相关性。共有321张胸片纳入研究。结果: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3~T7。体重、孕周与PICC导管最佳尖端胸椎位置呈正相关(P<0.01)。体重<10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4;1000~1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4~T5;1501~20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5;2001~2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5~T6;>2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6。结论:孕周、体重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对应的胸椎呈正相关,根据体重可以大致确定PICC导管最佳尖端位置所对应的胸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是否能承担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职能。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对2010年4-12月入住我院行PICC置管的1016例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专科护士对1013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结果与放射科出具的诊断报告相吻合,准确率达到99.7%。结论: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有能力正确评估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授权予专科护士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职能是可行的,不仅大大缩短置管后患者用药等待的时间,且能及时处理导管异位的问题,在患者治疗的及时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医院床位周转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概念及现状,并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综述,分析其操作原理和干预机制,总结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效果。对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提出了展望,包括制订系统化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应对策略,加强新生儿PICC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团队建设,旨在促进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宋峰  王自珍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2,26(4):336-33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体表定位方法,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有效避免了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伤和局部组织刺激,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留置时间长短很大程度取决于导管头端的位置。传统的定位方法为患者穿刺后进行胸部X线定位,从而判断picc尖端位置。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定位方法也越来越多,其中ECG 引导的PICC 尖端定位技术操作简便,而且在导管放置的过程中可实时监测,随时进行调整。可准确判断导管头端位置,简单,可靠,安全,经济,有效的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和有效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常规置管后即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尖端的位置。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的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不在此位即为导管异位。据报道,导管尖端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的效果。方法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移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ICU实施PICC置管病人的资料,对病人的一般资料和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92例ICU实施PICC置管病人中18例PICC导管尖端发生移位,PICC导管尖端移位发生率为19.6%。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4种药物同时泵入、俯卧位治疗、术侧肢体活动是PICC尖端移位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CU使用PICC的病人,当实施ECMO治疗、多种药物同时泵入、俯卧位治疗且病人术侧肢体自由活动时,医生和护士应高度警惕PICC尖端移位发生,适当增加X线导管尖端显影检查,以及时发现尖端移位,及时校正尖端位置,确保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 体表定位方法,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探查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方法 对472例患者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时,当导管送达预定长度后探查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结果 472例置管患者中发现异位26例,其中颈内异位16例,锁骨下异位10例,异位发生率为5.51%,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异位导管尖端位置,24例经调整后复位,1例送管困难,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使用,另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异位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结论 运用超声探查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法,能及时对异位导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已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常见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相应的治疗,会威胁到其生命安全。在新生儿疾病的救治过程中,需要进行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以及应用非生理 pH 药液治疗和高渗营养支持治疗。但是药物的特性会对血管壁产生刺激导致化学性静脉炎,甚至可能因为药物的外渗而造成组织的损伤坏死。PICC 可以经过外周静脉将导管送入到中心静脉来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对于新生儿相应疾病的救治及营养支持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而且 PICC 穿刺置管后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对血管的刺激,从而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因此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新生儿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 PICC 置管过程中如果导管位置不合适则可能会对新生儿的正常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新生儿 PICC 尖端定位成为当前新生儿 PICC 置管过程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新生儿 PICC 尖端定位的诞生和不断的发展为当前新生儿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本文旨在对新生儿 PICC 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 PICC 定位,有效辅助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韩娟  李蓉梅   《护理与康复》2017,16(9):941-944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常应用在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新生儿及老年人等领域,其最大的特点是导管留置时间长,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痛苦,耐高渗、高刺激性的药物,且并发症较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为了达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的效果,导管的尖端位置至关重要[1]。目前国内外,对PICC尖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