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随访近、远期效果.结果 术前死亡4例,未手术1例,施行TEVAR 129例,手术操作均成功,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7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2例(9.3%);Ⅰ型内漏13例(10.1%),夹层逆剥为Stanford A型1例,低氧血症23例(17.8%),肾功能衰竭需血液滤过9例(7.1%),术后精神症状37例(28.7%),脑梗死3例.随访2个月~5年,随访110例,随访率85.7%,1例术后1年和1.5年出现支架远端夹层,两次手术植入覆膜支架,部分封闭了腹腔干动脉,1例术后2个月时因肠梗阻在外院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年时支架远端发生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3个月突然死亡.Ⅰ型内漏消失11例,持续存在2例.结论 急诊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是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非常必要,如何快速有效地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避免内漏发生是支架研发的难点,而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探讨"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8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8例,患者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均≤15 mm。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预后,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的真、假腔直径。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3%(57/58),术中出现内漏2例,经隔绝瘤腔完全血栓化治疗而达到治愈;急性心肌梗死1例,抢救成功;左锁骨下动脉起始端闭塞1例。患者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缩小(P0.05);患者术后3个月腹主动脉真、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导丝技术结合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15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Ⅰ型内漏应用支架象鼻术及再次TEVAR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9-03-2013-01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例患者分为2组:支架象鼻术组12例和再次TEVAR术组8例,术后平均随访(6.53±7.60)个月。结果:2组患者除性别外(P=0.049),其他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支架象鼻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再次TEVAR术组(P=0.007),而术后残余内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再次TEVAR术组(P=0.014);2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TEVAR术后Ⅰ型内漏应用支架象鼻术较再次TEVAR术具备更好的内漏封闭效果,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8.4)岁,分析其治疗策略及疗效。结果 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人工支架象鼻手术;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外科术后第4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TEVAR后次日因急性肾衰竭死亡;余5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3例均病情平稳,血压控制良好,患侧下肢疼痛及麻木感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截瘫等事件发生。1例右下肢活动仍受限,1例虽病情相对平稳,但活动后仍存在下肢疼痛症状,于术后6个月植入微创腹主动脉覆膜支架1枚,右髂总动脉至髂外动脉植入金属裸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活动后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主动脉夹层愈合良好,双髂动脉及下肢动脉血流通畅,肾动脉可见一小破口。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病情危重,围术期病死率高,需加强围术期管理,TEVAR后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中心应用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我中心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行支架"象鼻"手术的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18例为直接行支架"象鼻"手术,10例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I型内漏二次手术改行支架"象鼻"手术修补漏口。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支架"象鼻"手术,其中20例患者同时行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转流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0±28)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75±32)分钟,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0±6)分钟。所有患者术后无截瘫发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出院时及术后3月复查CT均无内漏发生。结论:应用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确实可靠,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结果还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1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2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3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6±7.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6%),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9%),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8%(55/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8%(23/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3%(4/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国产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4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Aegis或Hercules国产支架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平均随访(19±17)个月。结果34例手术均获成功。32例置入1枚支架,2例分别置入主体和短支架各1枚,平均支架直径(33.5±3.5)mm,平均支架长度(96.5±17.6)mm。1例术后2h死于夹层破裂。3例术后存在原发性内漏。2例肾功能不全。出院后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9个月发生继发性内漏,1例1年时升主动脉再次发现夹层,1例6个月后发生截瘫,2例死亡。结论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20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20例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20/20),术后住院(5.0±1.3)d。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旁路术加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脑梗死,5例出现中度以上发热.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4例术后出现左侧胸痛,均经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CT检查1年-4年,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锁骨下动脉窃血等,随访存活率为95%(19/20),1例术后半年支架末端与主动脉移行处的主动脉又出现动脉夹层,发生血管破裂死亡。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和部分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Stanford B,TB-AD)腔内修复术的治疗经验及远期随访结果,并重点追踪未被带膜支架覆盖的夹层部分变化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TB-AD,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能够进行全程随访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TEVAR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1例,带膜支架覆盖腹主动脉至肠系膜动脉开口2例,其余患者均在左锁骨动脉开口以远植入带膜支架。随访(39.8±18.4)个月,术后内漏3例(5.7%),感染1例(1.9%),死亡1例(1.9%)。主支气管分叉水平的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与假腔计算机断层扫描平均值差分别为107.0±68.0和227.5±100.2,管腔直径差为(-1.4±1.1)cm和(1.2±0.93)cm。未被带膜支架覆盖的夹层部分仍存在真假腔43例(82.7%)。结论 TB-AD腔内修复术远期随访结果满意,术前夹层破口未闭的患者中未被带膜支架覆盖的夹层部分仍存在真假腔,但风险低。  相似文献   

10.
袁军  林英忠  刘伶 《内科》2008,3(5):704-70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行腔内隔绝术的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带膜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CTA随访14例假腔完全血栓化,夹层破裂死亡1例,出现新发破口2例,内漏1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前破口定位。术中真腔确认及支架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