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屈哲  吕建军  张硕  耿兴超  李波  赵德明 《中国药事》2018,32(8):1079-1087
目的:应用SD大鼠神经干细胞评价药物的神经毒性,为新药早期筛选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体外替代方法。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神经干细胞,传代后得到稳定的第二代神经球。以已知具有神经毒性的长春新碱、顺铂、瑞芬太尼、丙泊酚注射液、丙戊酸钠、苯妥英钠、丙烯酰胺、乙醇、氧化铁纳米粒子作为神经毒性阳性物质,以培养基作为神经毒性空白对照品;以没有神经毒性且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作为检测模型的敏感性;以验证SD大鼠神经干细胞模型对神经毒性药物的检出能力。结果:长春新碱、顺铂、丙泊酚注射液、苯妥英钠、丙烯酰胺、氧化铁纳米粒子可引起全部或部分神经球解离破碎,神经干细胞坏死。顺铂、丙戊酸钠和苯妥英钠可见显著性的抑制神经球聚集。长春新碱、顺铂、瑞芬太尼、氧化铁纳米粒子、丙泊酚注射液、丙戊酸钠、苯妥英钠、丙烯酰胺、乙醇均表现剂量相关性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毒性作用。神经生长因子可见促进神经球聚集及神经干细胞增殖。结论:本文以SD大鼠神经干细胞模型,以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发育指标,验证了已知神经毒性抗肿瘤药物、麻醉剂、抗癫痫药物等的神经毒性特征。评价结果与这些药物已知的神经毒性作用特点一致,该评价方法可作为药物神经毒性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体外替代试验。  相似文献   

2.
药物神经毒性是指由药物引起的对神经系统功能和/或结构的损害。神经毒性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研究和评价神经毒性的模型主要指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体外模型包括二维单细胞培养(神经细胞系、原代神经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三维多细胞培养(再聚集脑细胞),以及器官型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等。体内模型包括传统的哺乳动物模型和非哺乳动物模型。非哺乳动物模型由于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也逐渐被广泛地用于神经毒性评价,主要包括线虫、斑马鱼、果蝇等。仅靠单一体内模型或体外模型无法完整全面地评价药物神经毒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药物,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模型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4.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是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神经系统对外源性和内源性毒性物质的攻击都十分敏感,因而毒性作用的结果也可能较其他系统更为严重。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的早期阶段以及毒性机制研究。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以各种培养的细胞和组织模型为基础,随着体外培养的复杂程度增加,培养物与活体内组织的相似性越高。体外评价的终点包括一般细胞毒性指标、神经轴突生长的形态学指标和反映特异神经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是感觉信息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可接收周围感觉神经末梢传出的信号,整合后将其传递至脊髓.抗肿瘤药和麻醉药等可损害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导致感觉信息传导异常,从而产生神经毒性.背根神经节体外模型来源广泛,来源于人多能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且在多种药物的神经毒性评价、高通...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建立中药对神经干细胞诱导转变为神经细胞的体外模型,不仅对研究脑的发育和分化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有助于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研究评价体外海马神经干细胞在胶原凝胶内的生长情况,探讨胶原凝胶作为神经系统组织支架材料的可行性,以建立适合于干细胞药物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的三维培养模型。研究方法:①细胞培养:体外培养来源于孕13天胎鼠的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传至第三代;根据胶原的特性,把神经干细胞均匀混合于胶原的预凝胶溶液中,便可形成“细胞.胶原”的凝胶三维结构。②检测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胶原凝胶中神经干细胞的生长、伸展情况;通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荧光显微技术鉴定神经干细胞,BrdU染色标记增殖的细胞;采用CCK-8法及Live/DeadViability/CytotoxicityKit试剂盒检测神经干细胞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和增殖能力,筛选出最佳的胶原工作浓度。结果: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胶原凝胶中的神经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7.
何原子  张雷  吴春勇  张峻颖 《药学研究》2021,40(10):678-683
肝毒性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也是导致新药临床试验失败以及药物撤市的主要原因。建立可以有效识别药物肝毒性的体外模型对于新药研发至关重要。传统的二维(2D)模型在培养过程中会逐渐丧失肝脏特异性功能,无法准确评价药物肝毒性。新兴的三维(3D)培养技术可模拟体内细胞微环境,有利于肝细胞的体外组装,从而使3D肝细胞模型表现出与体内肝细胞相似的表型以及药物毒性反应,在肝毒性评价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抗肿瘤药物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毒性,它不仅影响继续治疗,而且亦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在防治这类药物引起神经毒性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介绍抗肿瘤药物引起神经毒性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合理、准确、快速的体外代谢致毒预测模型,在临床前预测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的毒性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综述了新型的预测方法(转基因肝细胞、共培养技术、3D培养法、高通量代谢装置以及代谢灌流模型等),这些方法都已成功的应用于相关代谢物的毒性预测,为药理、毒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3Rs原则的实施,药物非临床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中的整体动物试验面临严重挑战,体外替代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生殖发育毒性周期长,涵盖面广,现有的任何一种体外方法无法全面模拟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全过程,无法全面反映其对于生殖发育周期中性成熟、受精、配子发生、合子发育、出生后发育及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殖发育毒性体外替代法评价是解决体外替代法预测结果接近体内检测结果的关键,在整合体外替代研究时,应考虑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不同进化阶段的物种,多个生殖毒性周期,体内外代谢活化差异等因素。根据受试物特性、分布、用途、适用范围,其他毒理学实验及毒代动力学资料,技术水平,管理部门的要求等特点进行实验设计,通过一系列反应不同试验终点的组合实验(Integrated testing strategy,ITS)综合评定药物体外生殖发育毒性,但目前尚无最合理的组合方案。对生殖发育毒性体外试验研究进展及应用策略需考虑要点进行综述,以推动替代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吸入制剂原研药和仿制药体内体外生物等效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布的指导原则中明确要求对吸入制剂体外非临床研究数据采用群体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方法。综述了FDA对吸入制剂体外群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方面的建议,统计方法原理,相关参数的计算及等效性判断标准并阐述了国外文献的研究实例,旨在为我国吸入制剂仿制药的体外等效性统计方法学研究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慧仪  龙晓英 《药学实践杂志》2017,35(6):481-484,489
体外脂解模型能模拟体内胃肠道生理环境,较好地反映脂质制剂口服后在人体肠道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筛选和评价口服脂质制剂的新方法。综述脂质制剂的特性、胃肠道消化过程、体外脂解模型的应用及脂解液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脂解模型在脂质制剂口服吸收机制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微透析浓度差法(减量法、增量法)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MS)测定头孢拉定的体外回收率,并考察流速、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以探讨微透析技术用于头孢拉定体内药动学研究的可行性。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在要求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灵敏可靠。增、减量法测得的回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相同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随流速增大而减小,不受探针周围药物浓度的影响。结论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头孢拉定药动学研究,减量法可用于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和药动学参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 取性未成熟大鼠的卵巢,按照酶消化-机械结合法分离腔前卵泡,然后采用动态氧气法(初始孵育时氧气压力为4%,以后每隔24 h氧气压力增加1%,直至最后的氧气压力为11%)、向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VC)进行培养,观察获得的卵泡数量、形态,及对卵泡发育、激素生成、卵子发生的影响;并将体外卵母细胞的成熟情况与体内卵母细胞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以判断体外培养方法是否成功。结果 酶消化-机械结合法及培养体系可获得大量基底膜完整的腔前卵泡;卵泡和卵母细胞直径显著增加,卵泡存活率91.14%、有腔卵泡形成率25.82%、卵丘细胞-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排出率38.38%;体外培养卵泡分泌雌二醇(E2)和孕酮(P)与体内分泌特征一致。结论 本实验方法可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腔前卵泡,且对卵泡的长期培养发育无明显影响,与大鼠体内卵泡的发育一致。表明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动物福利指导原则的提出, 大量替代方法逐步应用于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然而, 我国在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中, 体外替代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人员、实验设施、标准操作规程、质量保证体系、电子数据管理等方面, 阐述在GLP体系下如何规范替代方法, 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降低实验误差, 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以推动替代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卵巢有大量的腔前卵泡,其中大部分卵泡不能进行排卵,而卵泡发育和闭锁的调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随着对卵泡生长过程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多种体外培养方法,而腔前卵泡体外培养已成为现今的研究热点,并将其应用于雌性生殖毒理评价研究当中,为新药评价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工具.对哺乳动物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中的胚胎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条件和添加成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完善腔前卵泡培养体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瑞巴派特片体外溶出度HPLC检测方法及方法学验证。方法 溶出度试验采用桨法,转速50 r/min;以水、pH 1.2盐酸(含氯化钠)、pH6.0枸橼酸-磷酸二氢钠缓冲液和pH6.8磷酸缓冲液为溶出介质,HPLC法测定溶出量。结果 瑞巴派特在5.533~221.334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溶液稳定性及耐用性等均良好。结论 本方法简单方便,提高了瑞巴派特溶出度测定的专属性和准确性,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不同纯度苦杏仁苷巴布剂的透皮吸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纯度的苦杏仁苷提取物制备的巴布剂对小鼠皮肤不同的透过吸收情况,以便确定合适纯度的苦杏仁苷作为经皮制剂给药原料.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各种苦杏仁苷巴布剂中苦杏仁苷的透皮吸收情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透过小鼠皮肤的苦杏仁苷的透过量.结果:制得巴布剂中苦杏仁苷的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累积渗透量(Q)与t1/2呈线性关系.纯度为38.7%、61.4%、86.7%的苦杏仁苷巴布剂,累积渗透量分别为2 121.339、1 597.441、1 614.173 μg·cm-2,透皮速率常数(J)分别为969.95、828.26、793.14 μg·cm-2·h-1.结论:苦杏仁苷巴布剂能较好地透过皮肤,且38.7%纯度的透皮效果最好,可以考虑选择该纯度的苦杏仁苷提取物制备巴布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木兰花碱在大鼠体内外的主要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方法 SD大鼠ig木兰花碱(50 mg/kg),收集0~24 h尿液和粪便,0~6 h胆汁以及1、2、4、6、8 h血浆;体外代谢采用肝微粒体温孵系统和肠菌培养液。利用LC-MS/MS对生物样品中的原型药及代谢产物进行鉴定。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采集模式;扫描范围m/z100~1 000。根据药物体内代谢规则,结合木兰花碱的色谱保留时间和多级质谱碎片离子特征,推测其代谢产物的结构。结果 给药后生物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代谢产物,其中Ⅰ相代谢产物8个,Ⅱ相代谢产物4个。主要的代谢途径为羟基化、去甲基化、脱氢作用、酮基化、葡萄糖化、葡萄糖醛酸化及硫酸酯化。结论 木兰花碱在体内可发生Ⅰ相和Ⅱ相代谢,肠道菌群和肝药酶可催化木兰花碱发生Ⅰ相代谢转化,Ⅱ相代谢存在于肠道以外部位,最有可能的部位是肝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快速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含载体辅料的他达拉非微粒,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快速膜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含载体辅料的他达拉非微粒,将主药于50℃超声条件下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作为油相。将聚乙烯醇(PVA)于磁力搅拌加热条件下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趁热用0.45μm的微孔滤膜真空抽滤,得续滤液,作为水相。油相与水相经磁力搅拌混合均匀后得初乳液,将初乳液倒入快速不锈钢膜乳化装置,氮气加压,过膜,收集乳液。将乳液与固化液混合后固化至无有机溶剂气味,离心洗涤,冷冻干燥即得到他达拉非微粒冻干粉。以微粒粒径及焓变值的综合评价为指标,对有机溶剂种类、PVA浓度、药物质量浓度、油水相体积比、过膜次数、固化方式、固化液pH值进行单因素考察,初步筛选出他达拉非微粒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直接释药法测定并比较他达拉非原料药与微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率,并对其释放行为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结果 经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他达拉非微粒的制备条件为:有机溶剂醋酸乙酯,PVA浓度为3%,油水相体积比为1∶1,油相药物的质量浓度为5mg·mL-1,固化液pH值为4.5,四级串联不锈钢膜过膜1次,旋转蒸发仪固化。他达拉非微粒平均10%、50%、90%的颗粒尺寸在所测得的尺寸值(D10、D50、D90)分别为30.3、72.0、126μm,扫描电镜下呈现较为均匀的长条片状,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其焓变值为2033.8mJ·mg-1·s-1,显示其结晶程度降低;平均药物质量分数为99.07%。他达拉非微粒在4h时累积释放率可达94.00%,而原料药在4h内仅释放54.56%,两者体外释放均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 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的微粒可使他达拉非粒径更均一,结晶程度降低,溶出度提高,显示该方法可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