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血浆sOX40L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行急诊PCI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A组(急诊PCI术前12 h内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术后20 mg口服,每晚1次,口服7 d)和B组(术前口服安慰剂,PCI术后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口服7 d)。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sOX40L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间PCI术前sOX40L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分别为(18.40±2.64)、(17.95±2.72)mg/L,sOX40L分别为(30.24±18.14)、(30.83±18.68)pg/ml;PCI术后24 h两组患者sOX40L和hs-CRP的水平均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hs-CRP分别为(27.64±2.75)、(28.18±2.91)mg/L,sOX40L分别为(38.71±17.36)、(41.93±17.71)pg/ml;PCI术后48 h及7 d,与B组比较,A组的sOX40L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PCI可增加sOX40L、hs-CRP的表达;瑞舒伐他汀可有效减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炎症反应,且高剂量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治疗的效果,提升AMI药物治疗的科学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均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按照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甲、乙组,用药剂量分别为5 mg/d、10 mg/d,比较两组用药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FM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有改善,乙组以上指标改善效果比甲组更为明显(P<0.05);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甲、乙组依次为48.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尽早使用较大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血脂水平与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3组:对照组(n=30):采用阿司匹林、硝酸盐类等药物行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n=30):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10mg/次,1次/d,每晚睡前服用;大剂量组(n=30):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每晚睡前服用.治疗1周、16周后检测患者体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素(BNP)水平;同时测定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治疗1周后,3组患者MMP-9、hs-CRP、BNP水平及LVEDD、LVESD、LVEF等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后,大剂量组MMP-9、hs-CRP、BNP水平降幅最大,LVEDD、LVESD下降程度最多,LVEF提高幅度最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患者MMP-9、hs-CRP及BNP水平,改善LVEDD、LVESD、LVEF等心功能指标,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剂量能够增强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两周前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的浓度及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CD40L浓度的变化以及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对照组、实验组A和B组即口服瑞舒伐他汀10mL/qd和20mL/qd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D40L两周前后的浓度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清CD40L水平显著增高;实验组B组与A组用药前后CD40L水平均显著性下降,用药后B组较A组CD40L水平下降显著。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0L水平,并呈剂量依赖。  相似文献   

5.
程红山 《北方药学》2021,18(8):85-87
目的:探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75mg/d阿司匹林+1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高剂量组采用75mg/d阿司匹林+2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88.33%vs 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LVEF、CO高于常规剂量组,LVEDD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vs 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PCI手术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其中对照组瑞舒伐他汀剂量为10 mg/d,观察组为20 mg/d....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替罗非班联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在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8例符合本次研究条件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本次所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泵入替罗非班+20 mg瑞士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泵入替罗非班+10 mg瑞舒伐他汀,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为期12个月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C等指标水平作以比较,观察随访14个月后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TC、LDC含量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发生率为15.4%明显低于对照组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确切,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G、TC、LDC含量,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肯定,可以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酒钢医院接受PCI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40例。2组在实施PCI术前及术后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常规剂量组为每天10 mg,高剂量组为每天20 mg。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E-选择素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LDL-C水平与LVEF相关性,并随访6个月记录不良发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TC、TG、LDL-C水平与hs-CRP、E-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高剂量组降低或升高的程度大于常规剂量组(P均<0.01);LDL-C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2018,P=0.0032);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50%vs. 15.00%,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的最佳剂量。方法将2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类及氯吡格雷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2组给药均每天1次睡前服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素(BNP)、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脂联素(APN)、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BNP、CD40L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和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APN水平均有所上升,试验组下降或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心肌梗死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MI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郑建良 《中国医药》2012,7(2):135-136
目的 观察常规剂量和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MI行静脉溶栓后临床判断为再通的患者共45例,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22例)和高剂量组(2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AMI发病24h内开始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常规剂量组)和40 mg/d(高剂量组).治疗第1、4和12周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第4和12周末行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 治疗第12周末,高剂量组的LVEF、LVFS和6-MWT步行距离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10)%比(40±10)%,(29±8)%比(24±6)%,(313±90)m比(242±74)m,均P<0.05].2组在治疗过程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对AMI静脉溶栓后再通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40 mg/d)早期强化治疗,其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剂量(10 mg/d),并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急诊PCI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在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1),术后以负荷量(0.4μg.kg-1.min-1,30 min)、然后维持量(0.1μg.kg-1.min-1)治疗48~72 h;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和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测量法,评估PCI术后即刻结果、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后,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45);替罗非班组的CT-FC值小于常规治疗组(P=0.000)。治疗后3,7 d,血清CK、CK-MB和cT-nI水平,替罗非班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影响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岁的52例为高龄组,60岁以下64例为低龄组。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低龄组(P〈0.05),2组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应用比例,高龄组多于低龄组(P〈0.05),高龄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脉血流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关于STEMI患者急诊行PCI并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对照研究(RCT),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4月30日。试验组为PCI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为PCI术中或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RCT,共计2 2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组较术中或术后用药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为3级(RR=1.10,95%CI=1.06~1.15,P<0.01)和(RR=1.10,95%CI=1.03~1.17,P<0.01)、ST段下落幅度(SMD=0.44,95%CI=0.17~0.70,P=0.001)和(SMD=1.85,95%CI=1.53~2.17,P<0.01)、ST段回落率(RR=1.51,95%CI=1.20~1.89,P<0.01)和(RR=1.20,95%CI=1.05~1.39,P=0.01)均显著优于术中或术后用药;术前应用组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SMD=0.46,95%CI=0.13~0.79,P=0.007)和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RR=0.53,95%CI=0.39~0.73,P<0.01)均优于术中用药组。术前应用组与术后应用组的LVEF%和MACE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应用组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中及术后应用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PCI术中及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相比,术前应用更能显著改善STEMI患者微循环障碍、增加心肌组织有效的再灌注、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3月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4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明显血栓负荷,其中观察组48例介入治疗前给予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46例仅行PCI术。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在梗死血管的TIMI3级血流、术后2h ST段回落百分比、酶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RA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3个月时治疗组LVEF、LVEDd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出血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心肌梗死可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改善心肌灌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纤维化干预的效果,找到更为安全可靠的AMI治疗药物。方法 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4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B组采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次,1次/d),C组采用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次,1次/d),D组采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 mg/次,1次/d)。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分别检测并比较4组患者血脂指标、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心肌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前胶原羟基末端肽(PICP)、半乳凝素-3(Gal-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及Ⅰ型胶原羟基末端肽(ⅠCTP)],同时观察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血脂指标、炎性指标、心肌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周后,4组患者血脂指标、炎性指标均改善,且D组改善最为显著,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4组患者心肌纤维化指标水平均升高,且A组升高最为显著(P<0.05);治疗4周后,4组患者各心肌纤维化指标水平均较治疗1周有降低,但D组降低幅度最为显著,后依次为C组、B组、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对AMI患者血脂、炎性反应、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较阿托伐他汀更佳,在为患者加大负荷剂量后,心肌纤维化改善效果提升,药物毒副反应未增加,故在AMI耐受的条件下可为其使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崔惠康  张叶 《安徽医药》2013,17(8):1400-1401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两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在该院住院7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急诊介入组和静脉溶栓组,介入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12h内行急诊PCI术;静脉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6 h内行静脉溶栓,两组均在术后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介入治疗组较静脉溶栓组能明显改善变异性参数(P0.0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提高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9.
急诊直接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初次AM I分为2组,直接PC I组(A组)35例及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30例。比较分析住院及随访期间上述两种方法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①住院期间A组和B组平均住院天数(d)、出血(%)、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住院期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和)(%)等指标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②随访期间A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再狭窄(%)等发生率低于B组(P<0.05)、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诊直接PC I治疗是AM 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银丹心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