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伐他汀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刺激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4周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在条件培养液诱导下 ,分化为成骨细胞。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 (0.062μmol/l ,0.125μmol/l,0.25μmol/l ,0.5μmol/l,1.0μmol/l)作用于成骨细胞 ,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 ;PNPP法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检测培养液中羟脯氨酸 (Hpro)含量反映细胞I型胶原的分泌情况 ;通过矿化结节计数反映细胞的矿化能力。结果 :辛伐他汀抑制细胞增殖 ,在10 -7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浓度组的ALP活性均增加 ,以0.5μmol/l对酶活性的影响最显著 (P<0.05) ;羟脯氨酸含量增加 ,以10-7mol/l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辛伐他汀显著提高细胞的矿化能力 ,0.5μmol/l浓度作用最显著 ( +43.2 %,P<0.05)。结论 :辛伐他汀抑制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ALP活性增加 ,I型胶原分泌增强 ,提高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矿化液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矿化液的作用下生长、分化以及基质分泌情况的改变。方法 :采用矿化液 ( φ =10 ?S、10nmol/L地塞米松、5 0mg/LL 维生素C和 10mmol/Lβ 甘油磷酸钠的DMEM培养液 )诱导体外培养第 3代骨髓基质细胞 ,以含 φ =10 ?S的DMEM培养基培养第 3代骨髓基质细胞作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 ,MTT法观察细胞诱导前后增殖情况 ,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前及诱导后 3、5、7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骨形成蛋白的合成情况 ,VonKossa方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 :在矿化液的作用下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性能降低 ,诱导后第 5天细胞增殖速度降低。随时间的延长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 ,5d时Ⅰ型胶原、骨形成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Ⅲ型胶原逐渐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诱导 2 0d可见矿化结节。结论 :矿化液促使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 ,诱导第 5天的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脂肪基质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ehymal stem cells,hADSCs)在矿化条件与非矿化条件下分别培养,评价矿化液对其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酶消法原代培养人脂肪基质细胞,再以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矿化液进行诱导,MTT检测矿化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骨钙素(OCN)含量。结果:矿化液抑制细胞的增殖,提高人脂肪基质细胞ALP活性和骨钙素的含量。结论:人脂肪基质细胞在矿化条件下可以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后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OCN、COL I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使用成骨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成骨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钙结节等检测手段进行成骨细胞鉴定,采用RT-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诱导2周后骨髓基质干细胞ALP、OCN、COL Ⅰ的表达水平,未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通过成骨细胞鉴定,骨髓基质干细胞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OCN和COL Ⅰ基因存细胞诱导组表达上调,ALP基因表达在诱导组和未诱导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诱导山羊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成骨分化相关基因在诱导后为适应成骨细胞的功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视醛酸对髁突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视醛酸 (retinoicacid ,RA)对髁突软骨细胞 (mandibularcondylarchondrocyte,MCC)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 ,ALP)活性的影响特征。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 1~ 2周新西兰白兔的MCC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检测 10 -6mol/LRA和矿化诱导液 (10mmol/Lβ甘油磷酸钠 ,5 0 μg/mLVitaminC ,10 -8mol/L地塞米松 )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并以成骨细胞为对照。结果 :MCC表达Ⅱ型胶原 ;RA诱导MCCALP活性的增加 ,抑制成骨细胞ALP的活性 ,但矿化诱导液则同时引起两种细胞ALP活性的增加。结论 :RA可以诱导MCC和成骨细胞分化 ,但存在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视醛酸对髁突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视醛酸(retinoic acid,RA)对髁突软骨细胞(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MC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影响特征。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1-2周新西兰白兔的MC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检测10^-6mol/L RA和矿化诱导液(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μg/mL VitaminC,10^-8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并以成骨细胞为对照,结果:MCC表达Ⅱ型胶原;RA诱导MCC ALP活性的增加,抑制成骨细胞ALP的活性,但矿化诱导液则同时引起两种细胞ALP活性的增加。结论:RA可以诱导MCC和成骨细胞分化,但存在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基成骨细胞表型特征。方法:分离大鼠四肢长骨髓基质细胞,常规和矿化培养液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及矿化培养液对骨髓基质细胞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群体倍增时间(DT)为66.1h;在矿化液培养条件下细胞DT为50.3h。bFGF和rhBMP-2均不同程度增加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矿化液有较明显的增加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用茜素红染色法显示较多的深红色矿化结节。常规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生长虽呈现密集单层,没有矿化结节形成。结论: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可以稳定传代培养,在矿化培养液诱导培养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bFGF和rhBMP-2有助于骨髓基质细胞表现成骨细胞表型特征,提示骨髓基质细胞在骨移植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rhTGF β1)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单独和联合使用 ,对骨髓基质细胞 (BMSC)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和钙化能力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分别用一定浓度的rhTGF β1(5 μg/L)、rhBMP 2 (2 0 0 μg/L)和rhbFGF(1μg/L)单独或者联合应用 ,测定第 12、14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加入矿化诱导液 ,用Vonkossa染色 ,检测 10、2 0和3 0天的钙化情况。结果 :rhBMP 2可增强BMSC的ALP活性 ,rhbFGF和rhTGF β12种因子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抑制BMSC的ALP活性 ,rhTGF β1和rhBMP 2以及rhbFGF和rhBMP 2联合使用时 ,抑制BMSC的ALP活性 ;3种生长因子联合使用时 ,抑制BMSC的ALP活性 ,研究发现f b组和b组可显著促进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 ,增强细胞的矿化能力 ;其它各组对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矿化能力无显著作用。结论 :生长因子rhBMP 2(2 0 0 μg/L)单独应用和rhbFGF(1μg/L)在此浓度下结合使用可以提高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钙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型矿化胶原膜对MG-63人骨肉瘤细胞(简称:MG-63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 MG-63细胞与新型矿化胶原膜浸提液(实验组)共培养,以市售的胶原膜(Bio-gide)浸提液作为同类产品对照组,以不加材料的细胞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COL I)、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OC)mRNA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ALP与OPG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中,3组成骨细胞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OL I与 OC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中,14天时Bio-gide组和矿化胶原膜组表达均明显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o-gide组和矿化胶原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矿化胶原膜和Bio-gide膜的浸提液均可上调MG-63细胞COL I和OC的基因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人牙槽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生物学特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人牙槽成骨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牙槽骨用组织块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在条件培养液中培养后用酶动力学方法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Alizarin red 染色和von Kossa染色作成骨特性检测,同位素 3H掺入结合细菌胶原酶消化法测定I型胶原的合成.结果:培养第5 天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再培养14~16 d可以传代;在条件培养液中细胞ALP活性明显,Alizarin red 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细胞呈阳性,体外培养人牙槽成骨细胞具有分泌I型胶原的功能. 结论:体外培养的人牙槽成骨细胞生长良好,并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松质骨挤压的动物模型,模拟临床种植体挤压植入术,测量骨形态计量学参数,观察松质骨挤压后愈合过程中骨小梁排列的变化,为骨挤压技术的使用和改进提供实验依据和支持。方法以犬股骨髁松质骨为挤压部位,选择敲击挤压法,使用自行研制的挤压器,按照不同的挤压程度进行逐级挤压、备洞,植入与种植窝直径相同的圆柱状纯钛种植体。按照不同观察时期(1、2、4、12周)处死动物,取材,制作Messon染色硬组织切片,采用Osteomeasure软件测量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松质骨受挤压后,在一定时期内骨小梁数增多,骨小梁间距减小,骨小梁厚度基本不变。前两者改变在2周内的愈合期比较明显,从第4周开始,经过12周的愈合,各参数与对照组之间趋于一致。结论骨挤压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高种植窝周骨小梁的致密度,可能有益于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13.
冷冻/冷冻干燥处理对犬下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处理对下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12具新鲜比格犬下颌骨随机分成2组,第1组分为新鲜组和冷冻组、第2组分为新鲜组和冷冻干燥组,分别进行抗压和抗弯曲实验。结果:抗弯曲实验中冷冻骨和冻干骨的最大载荷与新鲜骨没有显著差别,抗弯曲实验中冷冻骨和冻干骨的最大载荷显著低于新鲜骨,分别降低了24%和30%,刚度显著高于新鲜骨。结论:经过冷冻或者冷冻干燥处理的同种异体下颌骨保持着较好的抗压能力,尽管抗弯曲能力下降较多,仍可以在移植后提供足够的支持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自体骨夹层法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48例患者共82颗种植体,植入的种植体唇侧骨壁缺损,其余三个骨壁都存在,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混合法,22例患者39颗种植体,自体骨粉与Bio-Oss骨粉按1:1比例混合修复骨缺损部位。另一组为夹层法,26例患者43颗种植体,局部微量刮取自体骨粉涂于暴露的种植体表面,再覆盖Bio-Oss骨粉,再覆盖生物膜。植入6个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追踪时间平均24个月。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患者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两组均无种植体脱落,存留率1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龈袋深度、出血指数、年累计骨吸收量及X线检查均无明显不同。结论:对于骨缺损的病例,采用自体骨夹层法可以应用于临床。近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追踪。  相似文献   

15.
高压蒸气骨移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SD系大白鼠28只,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将大白鼠头顶骨部分切除,用高压蒸气处理后再植回原位;对照组将切除的骨不作任何其他处理再植回原位.术后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自术后1周开始有新骨形成,和对照组相同.4周时新骨形成最旺盛,移植骨大部被新生骨取代.8周时宿主骨和移植骨完全是骨性连接.结果表明:高压蒸气骨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并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17.
骨生长(bone growth)、骨塑建(bone modeling)和骨重建(bone remodeling)是出生后骨组织生长发育的3种调控机制。长期以来,在口腔正畸学领域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骨塑建与骨重建(或称骨改建)的概念被混淆,真正的骨重建机制却被忽略。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这个语义学错误在口腔正畸学领域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阐明了骨塑建与骨重建机制的区别,以及出生后颅面骨骼生长发育与正畸治疗中的骨调控机制。建议尽快在口腔正畸学领域宣传、推广正确使用骨塑建和骨重建这2个专业名词的中英文拼写,停止使用骨改建这一中文名词,以避免在与其他学科(如骨科学)或国内外同行交流时发生误解和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measure the amount of viable bone cells pres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bone graft. MATERIAL AND METHODS: Bone chips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trabecular or cortical bone of the mandible or the iliac crest and either milled or not. The average size of unmilled bone particles was 5 x 5 x 5 mm and that of milled was 2 x 2 x 2 mm. Drill sludge was obtained using either a ball reamer, a diamond ball or an implant drill (the latter from mandibular bone and of average dimension 1 x 1 x 1 mm). A measure of 0.5 g of each category was cultured in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with additives for four weeks. Cell counts were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the osteocalcin synthesis,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the collagen typ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bone-specific collagen cross-links in medium supernatants was performed. RESULTS: Cells stained positively for osteocalcin and ALP in all groups. Bone-specific collagen cross-links could be quantified and collagen of types I and V was present with no difference in all groups. Unmilled spongy bone chips revealed greater cell counts than milled (P<0.05). Spongy bone chips revealed greater cell counts than cortical bone chips (P<0.05). Drill sludge obtained by hard alloy ball reamer showed the least amount of viable cells (P<0.05). CONCLUSIONS: Bone milling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osteoblasts. Bone obtained by the ball reamer supplies a smaller number of cells than bone obtained by other methods. Unmilled spongy bone chips appear to offer the greatest amount of viable osteoblast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