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对近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虚证中以阴虚证、阳虚证为主,而血虚证少见。实证以湿证、瘀证为多见,风证、水证也占有一定比例。讨论认为,有必要分析各中医单证证型在专家观点中的出现状况,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了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 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结论 慢性肾衰竭病机以本虚为基础,本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而邪实在慢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野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了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结论慢性肾衰竭病机以本虚为基础,本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而邪实在慢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西医对症治疗,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效果显著,总体有效率可达83.25%。晚期效果较差。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正国内学者结合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提出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本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以求能够更好地认识疾病,早期干预,早期治疗。1一般资料本组80例均为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肾内科、血透室及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诊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脾肾阳虚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105例脾肾阳虚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温脾补肾方煎服,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肾功能、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BUN、Scr、24h尿蛋白及MDA水平均高于观察组,SOD、TAC水平及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抑制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症状体征,促进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由专业人员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52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规范填写CRF患者信息采集表,采集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等内容,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52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患者最多(49.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5.0%)。邪实证型以瘀血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77.1%),其次为湿浊证(44.2%)。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与CKD3~5期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与年龄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辽宁地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中医病机主要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证为标。  相似文献   

8.
赵玉庸教授对慢性肾衰竭本虚邪实诸证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冀民  檀金川 《河北中医》2007,29(10):873-873
赵玉庸,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载,尤其擅长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赵玉庸老师对慢性肾衰竭本虚邪实诸证的辨证论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78例病例中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194例(69.8%),中医证型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结论: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多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临床分布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型临床分布规律及常用草药的应用。[方法]根据获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资料,结合中医辨证法,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其讧型。收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方剂,累计药物在治疗时被组方的次数,根据用药频率筛选出常用草药。[结果]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多见脾肾气虚证,失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衰竭期中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均多见,而尿毒症期则以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表现证型。方剂多由大黄、黄芪、茯苓、白术、丹参、甘草等组成。[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大致规律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其治疗的中草药以补肾健脾泄浊为主。  相似文献   

11.
邓旭  冯松杰 《吉林中医药》2012,32(3):234-235
脾肾阳虚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阳虚证采用温阳法治疗,此为常法.因慢性肾衰竭阳虚证除单纯阳虚症状外还表现出湿浊内蕴的证候,临床上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阳虚证更切中病机.此法既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体现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7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证型、治疗、预后的分析,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中西医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入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证型、疗效、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急诊科就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以老年为主,证型以痰热壅肺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中医综合医院急诊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高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从血透前到血液透析稳定阶段动态演变的规律。方法:收集60例新发的准备接受血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透前,透析后1、2、3、6个月5个点进行中医证型辨证。结果:血透前后相比,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为主,且比例逐渐增高(P0.05);透析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得到明显改善(P0.05)。水湿证、湿浊证、湿热证在透析后1~2个月出现明显减少(P0.05),而血瘀证则在透析后6个月出现明显减少(P0.05)。结论:透析前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变化不大,血透可以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同时减少兼夹实证。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为今后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对155例DN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中医证型本证以肝肾阴虚证最多(34.2%),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1.3%),脾肾阳虚证最少(13.5%),标证中血瘀证出现频次居首(36.1%);本证证型分布与血清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IgG)水平均具有相关性。结论患者肾衰竭的程度与DN的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为今后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对155例DN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中医证型本证以肝肾阴虚证最多(34.2%),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1.3%),脾肾阳虚证最少(13.5%),标证中血瘀证出现频次居首(36.1%);本证证型分布与血清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IgG)水平均具有相关性。结论患者肾衰竭的程度与DN的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彩色超声(B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本虚标实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两组,统计不同中医证型频数;然后从两组中筛选出仅本虚证和仅标实证与B超显示平均肾脏长度、平均肾脏体积及回声像强度的关系。结果:本虚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其中仅标实证者25例,仅本虚证者41例。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长度长于仅本虚证(t=-24.978,P0.01),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体积大于仅本虚证(t=-20.450,P0.01)。仅本虚证以强回声型为主,与仅标实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3,P0.05);仅标实证以等回声型为主,与仅本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2,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多虚实夹杂;仅标实证者以等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增大;仅本虚证者以彩色超声强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减小,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彩色超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徐书立  邵树军 《中医研究》2006,19(10):54-55
李培旭主任医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肾病研究室主任,兼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证三十载,学验俱丰,病者云集。笔者师从李培旭老师学习,收益匪浅,兹将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中成药在西医医院与中医医院的应用现状。方法对278例长期使用中成药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大夫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的辨证分布,以及中医医院组、西医院组中成药辨证应用情况。结果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虚证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为最多见,实证以浊毒和湿热最多见。中成药的辨证准确率中医院优于西医院。结论中成药的应用基本与本病辨证分布的特点吻合。西医院的辨证准确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