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55岁,因右上臂肿物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个月就诊。既往无结核病史。体验发现右上臂近腋窝处有一约7cm长手术疤痕,中央有一肿物突起于皮肤,约4cm×3cm大小。患者在省肿瘤医院行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右喙肱肌结核。因伤口愈合良好,未行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发现在原患处再次出现一肿块,且逐渐增大,前来我院就诊,经抗结核治疗,肿物切开引流,换药,伤口完全愈合再未复发。  相似文献   

2.
李胜 《山东医药》2010,(14):59-59
患者男,70岁。因右踝前肿物15a,切除术后复发0.5a于2009年11月入院。患者15a前发现右踝前有一肿物,约鹌鹑蛋大,无明显压痛,肿物生长慢,质地韧,有一定活动度。半年前在外地一医院行肿物切除,术后未做病理,具体术中操作不详。术后1个月复发。近1个月,局部出现破溃,有黄白色液体流出,后局部皮肤自愈。既往有乙肝病史,无结核、脉管炎病史,无外伤史。查体:右踝前见纵向刀口疤痕,长约3cm,局部皮肤隆起,可及皮下肿物2cm×2cm×1cm,不规则,质韧,活动度小,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相似文献   

3.
木村病一例     
张桂香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0):717-717
患者,男性,47岁.因左上肢肘部无痛性肿块20年,于2009年1月5日人院.患者20年前发现左上肢肘部内侧一肿物,约黄豆大小,无痛,未诊治,逐渐增大.于2005年肿块增至直径5 cm左右,并伴有局部瘙痒,左手第四、第五手指麻木.于外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不详,未再进行治疗.术后原部位肿物复发并继续增大,多家医院诊治,曾诊断为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结节病等,治疗无效.人院时自诉全身乏力,无发热、咳嗽,无体重下降,食欲、二便正常.查体:左肘部内侧皮下软组织可触及约10 cm×6 cm×3 cm肿物,界限较清,活动度好,皮肤表面粗糙增厚,可见抓痕。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65岁,因内痔手术后间断便血1个月入院。患行既往间断便血1年,近2个月发现肛门区肿物伴肛门疼痛,1个月前曾存外院行内痔手术,术后仍间断便血。入院肠镜榆查爪:直肠齿状线上方距肛门3cm处叮见肿瘤样隆起性肿物,占肛管管腔的1/2,大小约3cm×3cm,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2岁,外伤后偶然拍片发现,局部无压痛,皮肤无红肿,无皮温升高,2011年6月入院治疗,行"病灶清除术,髂骨取骨植骨术",随访1 a,无复发表现。术中可见:右股骨远端内侧骨皮质正常,骨松质糟碎,用刮匙搔刮,为变形纤维样组织,排列无序肿瘤大小约3.7 cm×2.5 cm×1.4 cm;病理检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 男,28岁。因高脂餐酒后腹部不适,黑便伴全身乏力4d,1991-10-11入院。入院后12h突然出现便血,量约3000ml,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经内科输血、输液、止血、扩容等综合治疗便血仍不能控制而转外科。急症手术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肝、胆、胰、胃无异常,回肠上段肠腔内见一肿物,大小约为4cm×4cm×3cm,质中等硬,其上端可见破裂出血,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后出血控制,住院14d痊愈出院。 术后病理报告:回肠异位胰腺破裂并出血。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7岁,于2008年7月无意中发现左上肢一黄豆粒大小包块,无疼痛,皮肤颜色、感觉无异常,无脱屑、破溃;同年9月患者感包块偶有针刺样疼痛,遂至我院就诊,包块活检示(左上肢)皮肤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其后包块迅速增大至鸡蛋大小,表面渐呈暗红色.2008年11月收入我院,查体示左上肢近肘窝处可见一直径约3 cm×3 cm包块,色暗红,皮温不高,质硬、边界欠清,无压痛,未及波动感,活动度差.于2008年11月20日行左上臂动脉硬化包块扩大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为一大小约3.0 cm×2.5 cm×1.0 cm圆盘状包块,质硬,边界不清、深达筋膜,遂将包括肿物在内约6.0 cm×4.0 cm×2.0 cm组织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5岁,因全身皮肤多处色素斑40余年、上唇肿物1年于2001年3月11日入院.患者2岁时即出现全身多处皮肤色素斑,18岁时出现下唇肿物,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配合其他治疗,至今无复发.1年前上唇偏左侧出现肿物,渐长大,破溃,未行治疗.追问家族史,父母皆无此病,兄妹5人,2例患病,其中1例为女性,已于23岁时去世.患者本人已婚,配偶体健,生有1子,未发病,智力正常.入院查体:智力正常.全身皮肤呈萎缩状,角化不良,有大量雀斑状棕黑色色素沉着,以颜面、四肢为甚,上唇偏左侧有一约6cm×5cm×4cm大小菜花状肿物,表面糜烂结痂,颌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入院诊断:着色性干皮病,上唇皮肤恶变.入院后拟行上唇肿物扩大切除+双侧舌骨上淋巴清扫术,因患者拒绝接受,最终单纯行上唇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治疗胸壁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胸腔镜治疗的25例胸壁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系统抗结核治疗。术中先行胸腔外操作清除肋骨外病灶,再于胸腔镜下经胸腔内清除肋骨下病灶及胸腔内病灶。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切除肋骨。所有患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胸腔内感染病例。术中损伤膈肌3例,均成功修补。4例合并肺内结核瘤,予以同期行肺楔形切除术。随访2个月至1年,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愈合;1例术后结核复发,再次行病灶清除术治疗后愈合。结论胸腔镜下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更为简单、有效,并且有创伤小、术后不影响胸廓外形、可同期行胸腔内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患者杨某某,女,46岁.因"咳嗽、咳痰2月."入院.既往健康,无吸烟史;查体:一般情况较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呼吸音减低,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不张表现(图1-2).入院诊断:右上肺不张原因待查右肺肿瘤.入院第3天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上叶支气管开口被息肉样状肿物完全堵塞,表面欠光滑(图3).活检病理示腺上皮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伴炎细胞浸润.后转到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给予右肺上叶袖状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上叶开口处,约2×2×3 cm大小,术后病理结果示软骨瘤型错构瘤(图4).术后病人恢复良好.随访半年病人无不适,复查胸部CT未见局部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3岁,因暗红色血便两个月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插镜约16cm至直、乙状结肠交界处见一肠粘膜呈半环状不规则隆起,约占肠周径2/3,质脆,表面糜烂。继续进镜至降结肠近脾曲处见一息肉样肿物,头部呈分叶状,约1.0cm×1.0cm大小。再进镜在横结肠中段发现一肿物突向肠腔,约0.8cm×0.8cm×0.5cm大小,表面糜烂。病损三处均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腺癌。 例2 男,60岁。因慢性腹泻5年伴间断性血便1个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约8cm直肠处见一菜花样隆起突向肠腔,约1.0cm×0.8cm×0.6cm大小,表面糜烂,质脆,碰之易出血。继续进镜40cm至乙状结肠处发现一肿物向肠腔突出,约0.8cm×0.5cm×0.5cm大小,表面欠光滑,无糜烂。两处病灶均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癌。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18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3个月,于2010年6月22日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触及2cm×1.5cm肿物,质韧,无压痛。临床诊断为右腹股沟肿物待查,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可见灰红色肿物1个,大小3cm×1.5cm×1.2cm,切面灰红色,质软,有不完整包膜。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食道异物"行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有一大小约0.8 cm×1.0 cm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见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以"胃黏膜下肿物(胃间质瘤?)"收入我科。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呕血,无消瘦。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病灶为椭圆形,大小约1.1 cm×1.6 cm,呈高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起源于黏膜  相似文献   

14.
郑伟刚  宋强  华春生 《山东医药》2010,50(34):69-69
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们收治乳腺分叶状肿瘤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其中1例32岁,发现左乳腺无痛性肿块3a余,大小约10cm×8cm;局麻下活检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左乳腺分叶状肿瘤(良性),行全乳腺切除术,术后随访4a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7岁,耻骨上手术切口红肿,反复流脓1月于2016-02入院。患者于3月余前在外院行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双侧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术中留置引流管一条由耻骨上穿刺口引出。术后切口I/甲愈合出院。1月前始于耻骨上手术瘢痕处豆粒大小肿物伴局部红肿、压痛,数日后肿物破溃并每日流出脓性液体量约3~5 ml。入院查体:耻骨上约5 cm处可见大小约1.5 cm×1.5 cm皮肤破溃(见图1),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6岁,因发现左臀部肿物入我院骨外科。行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腹部B超、左臀部B超检查,初步考虑:左臀部肿物(良性肿瘤可能性大)。入院第3天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肿物2处,分别位于肌肉间和肌肉内,其中左股后外侧阔筋膜肿物大小5em×6cm×4cm,质地硬,包膜完整;左股上后内侧股薄肌内肿物大小5cm×6cm×5cm,质地硬,包膜完整。术后病理示:转移癌(腺癌类型)。带病理标本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及会诊,亦诊断为转移癌(腺癌类型)。  相似文献   

17.
刘琼  周敏 《山东医药》2011,51(42):26-26
患者女,39岁。因发现外阴肿物半年,于2004年5月4日入院。入院前半年患者无意中发现外阴无痛性枣子大小的结节。在当地医院以"巴氏腺囊肿"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个月肿瘤复发,并逐渐增大,遂来本院。妇科检查见左侧大阴唇有一8 cm×7 cm×4 cm包块,质软,囊性,无触痛,界限不清,活动度差,肿块正中可触及条索样物。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1岁,因肝癌术后7年余,间断发热5个月伴黄疸入院。入院30年前因乙型肝炎多次住院,痊愈后未复发。2003年4月MRI检查发现肝右叶膈顶部-2.8 cm×2.6 cm肿块,局部切除病理提示为高分化腺癌。2年后因肝右前叶2 cm×2 cm病灶,再次局部切除并作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2005年3月发现肝右叶膈顶部有一4 cm×5 cm病灶,遂行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至2007年7月先后行5次TACE治疗(治疗药物为碘油、表阿霉素等)。近4年来随访病灶无明显增大,肝功能正常,生活自理。患者2010年6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伴发热(体温38℃),3d后出现轻度皮肤黏膜黄疸,静脉滴注氧氟沙星后发热与黄疸均消退,1个月后又出现类似症状,使用抗生素后症状可缓解。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3岁,主因黑便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胃体后壁见一肿物隆起(图1),亚蒂,大小约4.0cm×4.0cm×4.5cm,表面有一浅白苔溃疡,活检取材时无囊性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收治的老年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和无复发患者共287例的临床资料,对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其中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6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血白蛋白水平、首次手术方式、化疗方案、病灶清除情况、术后病灶部位是否严格制动与术后复发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清除情况、化疗方案、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病灶部位是否严格制动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病情,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强调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