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的MSCT表现,对肝脏形态、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病灶的强化方式、门静脉形态及肝十二指肠及腹膜后淋巴结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6例中5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环形强化21例(38.9%),片状强化24例(44.4%),延迟强化39例(72.2%),无明显强化1例(1.9%);门静脉变窄或闭塞37例(68.5%),门静脉癌栓15例(27.8%);周围胆管扩张35例(62.5%);子灶18例(32.1%);胆道结石21例(37.5%),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17例(30.4%);肝叶萎缩20例(35.7%);包膜皱缩38例(67.9%);肝十二指肠韧带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1例(55.4%);胆囊炎36例(64.3%)。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与ICC不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P=0.002)。结论环形或片状强化、延迟强化、门静脉狭窄/闭塞、包膜皱缩是肿块型ICC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2例PICC的CT表现。结果:52例中,肝左叶32例,肝右叶14例,左右叶同时受累6例。病灶大小2.5~11.0 cm,平均6.7 cm。46例为低密度,6例为等密度,8例中心为更低密度,3例伴斑点状钙化。病灶所在肝叶萎缩20例,局部包膜凹陷18例;伴肝内胆管扩张24例;9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增强扫描42例边缘轻中度强化,10例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内部强化逐渐明显,呈向心性强化。结论:PIC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生化检查(CA19-9升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联合肿瘤标志物(包括CA19-9、CA125、CEA、AFP)对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占位患者(包括34例IMCC和40例非IMCC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34例IMCC的CT表现;比较CT单独诊断IMCC及CT联合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阳性,AFP阴性)诊断IMCC的准确率;进行肿瘤大小、强化程度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IMCC 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平扫肿瘤均呈低密度,28例肿瘤内有囊变坏死区,6例体积较小者病灶内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环状、网格状轻度强化者16例.门脉期和静脉期33例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门脉受侵4例,所在肝叶萎缩8例,邻近肝包膜凹陷15例,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6例.CT单独诊断IMCC的准确率为66.2%(49/74),CT联合肿瘤标志物的诊断准确率为83.8%(62/7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肿瘤大小、强化程度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CC的典型CT表现为动脉期轻度边缘环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呈渐进性强化;CT联合肿瘤标志物可以有效提高IMCC的诊断准确率;肿瘤大小、强化程度与肿瘤标志物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现病灶38个。患者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超声造影动脉相各增强模式占比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根据病灶长径将其分为长径>2.5 cm组与长径≤2.5 cm组,比较病灶大小与超声造影动脉相增强模式关系。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94.7%(36/3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8/38)动脉相病灶整体高增强,50.0%(19/38)浅淡不均质稍高增强,15.8%(6/38)不均质低增强,13.1%(5/38)周边环状增强。长径≤2.5 cm组主要表现为整体高增强(53.4%,8/15),明显高于其他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2.5 cm组主要表现为浅淡不均质稍高增强(69.6%,16/23),明显高于其他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高增强部分为病理检查中内癌细胞较多、血管丰富部位;动脉相较弱或充盈缺损部位为病理检查中以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血管分布稀疏部位,明显可见坏死灶状。结论超声造影在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诊断时,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且有特征性表现,是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CC患者14例,对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PCC块状型8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于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瘤灶边缘淡薄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瘤灶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填充式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瘤体边缘仍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其他表现包括瘤内含有扩张胆管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5例,均无门静脉癌栓。结论:PCC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CC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陈祥  朱静芬  李勇刚 《放射学实践》2023,(10):1227-123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性、定量参数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2年3月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ICC)患者临床、病理、MRI资料。将患者分为中分化组(29例)和低分化组(52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在临床、MRI定性以及定量参数方面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用来建立MRI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被用于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肝内转移灶、动态强化模式、肝胆期强化模式、扩散加权成像(DWI)、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01、0.035、0.017、0.001)。动态强化模式、直径是预测MICC分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所得MRI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06,敏感度71.2%,特异度79.3%。结论:动态强化模式、直径是预测MICC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MRI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1.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结果:17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瘤位于左叶9例,右叶5例,左右叶同时累及3例;肿瘤大小2.5cm×3.0cm~9cm×11cm,其中15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肿瘤形态呈分叶状、片状或不规则状12例,类圆形5例;肿瘤边缘清楚4例,13例边缘不清。螺旋CT特征为:病灶以低密度为主的不规则肿块,内可见囊性更低密度区;病灶以边缘轻至中度强化为主,出现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呈“慢进慢出”表现;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萎缩,肝包膜凹陷征。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总结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证实的7例硬化型肝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动脉期扫描,70s开始门脉期扫描,另有4例加做3—4min的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结果:平扫7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动脉期6个病灶有轻度的不规则环形、点状或结节状强化,1例无强化。门脉期7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如不规则环形强化、边缘结节状强化或中心强化等,强化范围较动脉期增大。延迟期4个病灶仍有各种各样的强化表现。结论: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特殊,以早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为主,需认真与血管瘤及炎性假瘤鉴别,了解其CT表现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HCC及97例IMCC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表现,分析各自特征及二者间的差异.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SHCC患者发病年龄较IMCC略小(t=-2.735,P=0.007),二者肿瘤平均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1.328,P=0.186),而前者更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x2 =10.810,P=0.001).两种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肝脏边缘为主(x2 =2.933,P=0.087),且多伴有邻近肝包膜皱缩(x2=0.522,P=0.470),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肿瘤的CT及MRI平扫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主要分为2种类型,即典型强化和不典型强化,典型强化常见,二者间出现概率无明显差异(x2=0.028,P=0.876).两种肿瘤的不典型强化表现部分重合,但SHCC的不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且部分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影像表现随肿瘤细胞和纤维间质分布、所占比例、血供情况及肿瘤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两种肿瘤中门静脉受侵(x2 =0.358,P=0.549)及淋巴结转移(x2=0.000,P=0.982)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而IM-CC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较SHCC更常见(x2=5.011,P=0.025).结论 SHCC与IMCC均为富含纤维间质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近.充分认识二者影像表现的异同并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We report in a 65-year-old 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djacent to a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stent-graft which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RE). IRE is a new non-thermal tissue ablation technique which uses electrical pulses to induce cell necrosis by irreversible membrane poration. IRE proved to be more advantageous in the ablation of perivascular tumor with little injury to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动态CT扫描鉴别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CH)与肝细胞癌(HCC)。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的11例HCH(13个病灶)和38例HCC(45个病灶)的动态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值(AV)、动脉期密度增加值(EV)、动脉-门静脉(A-P)分流及假包膜出现率、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强化特点。结果:HCH病灶的动脉期EV、A-P分流及假包膜出现率分别为(112.31±25.17)HU、30.8%和0%,HCC的分别为(50.76±14.62)HU、2.2%和24.4%,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门静脉期,13个HCH病灶有8个呈高密度、5个呈等密度,45个HCC病灶4个呈高密度、12个呈等密度、29个呈低密度,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延迟期,13个HCH病灶2个呈高密度、11个呈等密度,35个HCC病灶3个呈等密度、32个呈低密度,两者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HCH和HCC的病灶大小、平扫AV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病灶的动脉期EV、A-P分流及假包膜出现率、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病灶强化特点,CT动态扫描可以对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的HCH和HCC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图像,按照1:2随机抽样选取TNBC与非TNBC共10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超声检查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训练组66例和验证组36例.通过ImageJ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癌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20s和60s分别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另有14例加做4~15min的延迟期扫描,分析肝内胆管癌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病灶肿块型16例,浸润狭窄型2例,胆管内生长型2例。增强早期边缘无强化者6例,边缘强化者14例,延迟增强后内部不均匀强化者8例,均匀强化者2例,无强化者4例。病理学上周边强化是由于肿瘤边缘存在活癌组织,而延迟强化是由于肿瘤中心部分存在丰富的纤维组织。此外螺旋CT还清楚显示了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病灶周围异常强化区等间接现象。结论:肝内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早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心部强化是诊断肝内胆管癌的重要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