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惊恐发作患者临床特点及就医行为。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通过面谈逐一填写。结果初次惊恐发作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之间。初次惊恐发作的场所在家发作者40例,占66.7%,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初次治惊恐发作到本院就医期间平均(10.52±12.31)月。来院就医时合并抑郁障碍者20例,占33.3%。临床表现在二个症状上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次惊恐发作场所在家发作者最多,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表现在恶心或腹部难受,发热或寒战症状上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惊恐障碍39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惊恐发作患者临床特点及就医行为.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分析.结果初次惊恐发作的年龄18~62岁.初次就诊全部在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及呼吸内科.临床表现有自主神经症状和焦虑,心悸、头晕、呼吸困难及濒死感等.结论惊恐障碍误诊率高,应在综合医院-精神科建立联络会诊制度.  相似文献   

3.
廖科 《铁道医学》2013,(12):950-957
发作性精神障碍是一类临床上常见,以发作性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包括惊恐发作、急性妄想发作、爆发性人格障碍等,其中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1.5%~2%,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出现强烈濒死感和(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症状,但间歇期正常,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癫痫和惊恐障碍均是发作性疾病,且癫痫发作时也可以出现精神症状,需与惊恐发作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护理干预对22例惊恐障碍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红  陈爱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55-2056
惊恐障碍(PD)是一组反复出现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为特征的急性焦虑障碍。数次发作后可以出现预期焦虑、场所恐怖及抑郁症状。在美国PD的终身患病率在3%左右,且女性较男性更易患PD。根据惊恐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我院的22例惊恐障碍患者实施了生理、心理、社会不同层面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的特点及其责任能力评定。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鉴定的28例躁狂发作和26例抑郁发作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发作组凶杀案件(46.2%)高于躁狂发作组凶杀案件(14.3%)的比例;在责任能力量表中,两组作案动机、与受害人关系等条目差异有显著性,2值分别为8.486、10.312;两组责任能力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有各自不同的危害行为特点,这可能与两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辨认和控制能力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的特点及其责任能力评定.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鉴定的28例躁狂发作和26例抑郁发作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发作组凶杀案件(46.2%)高于躁狂发作组凶杀案件(14.3%)的比例;在责任能力量表中,两组作案动机、与受害人关系等条目差异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8.486、10.312;两组责任能力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有各自不同的危害行为特点,这可能与两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辨认和控制能力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邢淑华 《吉林医学》2013,34(18):3579-3581
目的:探讨并总结帕罗西汀对惊恐发作患者心血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临床安全性,进一步寻求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惊恐发作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舍曲林进行治疗,每2周记录患者胸痛发作的次数,并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前、2周、4周、8周、12周胸痛发生的次数分别为(11.4±5.6)次、(8.3±5.4)次、(3.1±3.0)次、(2.2±2.1)次、(0.4±1.5)次;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2周、4周、8周、12周胸痛发生的次数分别为(10.4±5.5)次、(9.3±5.8)次、(8.5±3.1)次、(6.5±2.4)次、(1.1±1.6)次。试验组胸痛次数下降的更快,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对惊恐发作患者的心血管症状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惊恐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焦虑性障碍,以反复惊恐发作为特征。惊恐发作也是精神科常见的急诊之一,而且在综合性医院内科、急诊科亦不少见。因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严重恐惧、害怕与大祸临头感,病人表现呼吸急促、心悸、胸前压迫感或胸痛,有窒息样濒死恐惧,出冷汗,双手发抖或震颤。特别是因害怕突然死亡的患常呈严重不安,甚至呼救等表现。由于发作时心脏症  相似文献   

9.
伴发作性症状的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有发作性症状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我院254例MS住院患者中119例MS的发作性症状、EDSS评分、影像学、电生理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4例MS中具有发作性症状的有119例,发生率为46.85%,在首次病程出现有92例,占36.22%,为MS首发症状的有29例,占11.42%。有发作性症状MS与无发作性症状MS的EDSS分值、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MRI)、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愈好转率为90.76%。结论:MS发作性症状的发生率高,在首次病程出现率也高,部分是MS的首发症状,部分具有特异性。有无发作性症状与病情的轻重可能无关。类固醇激素、抗癫药等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老年惊恐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老年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治疗组30例及帕罗西汀对照组24例,两组年龄、病程、HAMA评分、HAMD评分、CGI-S无显著性差异.在原治疗躯体疾病药物不变的情况下,米氮平治疗组服用米氮平15~45 mg/日,帕罗西汀对照组服用帕罗西汀10~30 mg/日.结果54例患者惊恐发作时临床表现心血管症状(心慌、胸闷、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晕、昏厥等)37例次(68.5%),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窒息感等)21例次(38.9%),消化系统症状(恶心、腹胀、腹泻、饥饿感、食欲不振等)11例次(20.4%),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手抖、面部潮红、出汗、四肢麻木、怕冷等)42例次(77.8%);运动系症状(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41例次(75.9%),精神症状(阵发性濒死感、害怕失控、发疯、紧张恐惧等)34例次(63.0%);睡眠障碍(入睡困难、觉醒时间延长、多梦、早醒等)48例次(88.9%).治疗组和帕罗西汀对照组在治疗的第2周末、第4周末和第8周末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和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较入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之间在各个治疗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的第4周末和第8周末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较入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之间在各个治疗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惊恐障碍疗效肯定,与帕罗西汀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惊恐障碍48例的躯体症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惊恐障碍患者惊恐发作时躯体症状和发生频率。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8月至2002年11月门诊诊断为惊恐障碍的48例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分类。结果惊恐障碍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依次为心慌(44/48,91.7%)、胸闷(36/48,75.0%)、出汗(34/48,70.8%)、憋气(33/48,68.8%)、全身发软(31/48,64.6%)、头晕(27/48,56.3%)、濒死感(27/48,56.3%)。按系统来说,惊恐发作时躯体症状平均累及4.8个系统。最常表现为心血管、神经、呼吸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结论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广泛,由于症状的广泛性和非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2.
惊恐障碍患者患病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患病行为方式。方法用患病行为问卷对47例惊恐障碍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自评。结果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取向(P/S)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一般疑病(GH)、疾病信念(DC)、情感压抑(AI)、情绪紊乱(AD)、否认心因(D)、易激惹性(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不伴广场恐惧的患者在GH(5.71±1.37)、DC(4.16±1.29)因子上显著低于伴广场恐惧的患者(6.57±1.09,4.93±0.73),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长病程的惊恐障碍患者在AD、AS因子上显著高于短病程患者(P<0.05),余差异无显著性。高教育年限组情感压抑(AI)因子分显著高于低教育年限组。以性别、婚姻、家族史等因素对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分组,组间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我们应根据惊恐障碍患者患病行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WCST)和连续操作测验(CPT),对47名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WCST中,惊恐障碍患者组的总测验次数和随机错误数[分别为(76.9±28.9)次和(30.5±21.9)次]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4.1±26.1)次和(18.7±15.6)次(均P<0.05)];正确反应数和分类数[分别为(24.1±2.8)次和(4.8±0.6)次]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0)次和(5.0±0.0)次](P<0.05~0.01);持续错误数[(22.3±12.1)次]与对照组[(20.4±12.9)次]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惊恐障碍患者组CPT四项指标[CPT、CPT1、CPT2和CPT3分别为(30.3±4.2)次、(10.4±2.2)次、(9.2±1.9)次和(10.6±1.4)次]与对照组[CPT、CPT1、CPT2和CPT3分别为(31.0±2.2)次、(10.7±0.8)次、(9.2±1.7)次和(10.9±0.3)次]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可能存在执行功能缺陷,而注意功能未受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惊恐障碍患者60例,治疗组(n=30)口服度洛西汀60 mg/d;对照组(n=30)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20 mg/d,疗程均6周;以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进行疗效评价;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心电图检查等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分2~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效果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度洛西汀治疗惊恐障碍安全有效,见效快,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惊恐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的47名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评估。结果(1)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TAS因子Ⅱ分[分别为(3.30±0.70)分和(3.13±0.7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2.58±0.67)分](均P<0.05),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的TAS总分[(75.4±10.1)分]高于对照组[(66.3±8.9)分](P<0.01),两患者组的因子Ⅰ、Ⅲ和Ⅳ分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患者组TAS及四个因子之间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2)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的HAMA和HAMD得分[HAMA分别为(17.0±6.13)分和(18.6±7.94)分,HAMD分别为(13.0±6.2)分和(15.3±6.96)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94±1.22)分和(1.08±0.27)分](P<0.001);(3)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的TAS因子Ⅱ得分与病程及HAMA和HAMD的相关关系无显著性(P>0.05)。结论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均存在述情障碍,以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欠缺明显,与其病程和焦虑抑郁状态无相关;其描述情感、幻想及外向型思维的能力可能未受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简短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简短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每周2次,共12周,对17例惊恐障碍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的评定采用焦虑敏感性调查表(ASI),害怕问卷(FQ),惊恐障碍严重度评定量表(PD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惊恐发作的严重度及对惊恐发作的预期性焦虑明显下降。恐怖性回避及严重度明显下降;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改善。治疗的有效率100%。结论:简短精神动力心理治疗对惊恐发作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5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入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治疗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隔周测定惊恐症状评定量表(PA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每周发作次数,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96.2%,帕罗西汀组为92.3%,二药相近。两组患者在治疗10周PASS、HAMA的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艾司西酞普兰组的起效时间快于帕罗西汀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惊恐障碍患者血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S)水平的变化。方法25例惊恐障碍病人,接受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共2个月,在治疗前后取血测定上述生化指标,并且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选择25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同样检测上述生物学指标。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清NE[(9.43±6.98)pg/ml]和CS[(594.23±295.11)nmo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09±1.01)pg/ml、(369.80±101.37)nmol/1](P<0.05);患者组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血清NE[(2.16±0.90)pg/ml]和CS[(394.13±98.19)nmol/1]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均接近于正常组(P>0.05)。治疗前的SCL-90评分与CS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存在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异常。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及生物学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听觉诱发电位(AEP)的特点。方法应用丹麦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29例PD患者(PD组)和29名健康人(NC组)的AEP。PD组患者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周、12周、24周时予以复查。结果(1)治疗前,PD组AEP-N2潜伏期[(237.88±16.64)ms]长于NC组[(223.48±18.27)ms,P<0.05],N1-P2波幅[(4.29±2.02)μV]低于NC组[(8.39±2.49)μV,P<0.01],P2-N2波幅[(4.05±1.57)μV]低于NC组[(7.65±3.54)μV,P<0.01]。(2)治疗后,PD组患者随情绪和行为改善,HAMA分数降低,AEP-N2潜伏期逐渐缩短,至治疗24周时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237.88±16.64)μV,治疗24周时(210.52±26.58)μV,P<0.05],余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D患者AEP变化与临床症状有关,且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惊恐障碍患者抑制性控制缺陷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Go/Nogo实验方式,对16例惊恐障碍患者(PD)和13名健康对照(NC)进行研究.任务为随机出现的等概率双英文字母和单英文字母,要求被试者对双英文字母进行按键反应(Go),单英文字母不按键(Nogo),记录行为学数据和32导脑电数据.结果 惊恐障碍患者和止常对照组均产生了明显的额中央区Nogo-N2(PD组:F1,30=8.00,P=0.08;NC组:F1,24=4.60,P=0.042)和Nogo-P3效应(PD组:F1,30=7.85,P=0.09;NC组:F1,24=13.57,P=0.000),但是惊恐障碍患者的Nogo-N2和Nogo-P3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z:F=9.135,P=0.005;F=8.511,P=0.006),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惊恐障碍患者脑信息加工过程特定时间窗抑制性控制障碍,为进一步揭示惊恐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脑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