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 检测198例研究对象(新诊断的肝硬化组80例、肝硬化治疗后组68例,对照组50例)血液中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结果 与体检组和治疗后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对照组与治疗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二聚体、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高于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的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80例肺癌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肺癌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肺癌转移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测定对肺癌与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有无转移及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68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VVH5000单位每日1次,皮下注射,10次为1个疗程。B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结果A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B组血浆D-二聚体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MVVH可使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降低,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和恩替卡韦联合应用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62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浆D-二聚体升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采用恩替卡韦0.5mg/次,1次/d;复方鳖甲软肝片2.0g/次,3次/d,治疗,疗程48周。对照组28例只服用恩替卡韦0.5mg/次,1次/d,疗程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44±0.94)mg/L,治疗后为(0.56±0.19)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50±1.09)mg/L,治疗后为(2.14±0.62)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有降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作用,与恩替卡韦联合应用对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两个危险因素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6例卵巢癌(癌症组)、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结果 癌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2.13±1.58) μg/L、73.9%,良性组分别为(0.22±0.13)μg/L、26.0%,对照组分别为(0.17±0.05) μg/L、2.0%;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随着卵巢癌分期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也呈逐渐上升(P均<0.05);随着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逐渐上升(P均<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其水平检测有助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可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原装试剂进行D-二聚体的测定,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结果进行Child-Pugh分级,并根据肝癌的大小、分期、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及是否伴有腹水进行分组,分析D-二聚体与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级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2.218±0.54)μg/ml、(6.03±0.76)μg/ml、(10.536±0.664)μg/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肝癌的大小、分期、门静脉癌血栓有无及是否伴有腹水的D-二聚体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肝脏疾病越严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因而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预测EVB的危险性对合理选择药物或手术方式、改善疗效和判断预后极为重要。目的:评估MELD评分联合多项血清学指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首次EVB后短期内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失代偿期肝硬化的EVB患者168例,其中随访3个月后再出血者51例。检测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PLT)、白蛋白、胆红素、肌酐、ALT、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血清钠指标,计算MELD评分。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方程并拟合ROC曲线,比较回归方程和单独MEL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D-二聚体(OR=1.2714)、MELD(OR=2.3340)、Na(OR=0.8136)、PLT(OR=0.9431)是引起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模型为LogisticP=0.1073+0.3013×D-二聚体+1.1132XMELD-0.0688×Na-0.0396×PLT,其AUC明显高于单独MELD评分(0.873对0.738,P=0.0028),敏感性为66.7%,特异性96.1%。结论:MELD评分联合D-二聚体、血清钠、PLT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首次EVB后短期内再出血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酶联分析法(VIDAS)检测11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检测数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恶性程度高或临床分期晚的胰腺癌、肝转移癌D-二聚体检测数值较其他恶性肿瘤组D-二聚体检测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纤溶状态、DIC及血栓形成早期评估及诊断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6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简称主动脉夹层组)、同期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70例因胸痛住院的其他患者(胸痛组)的血浆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比较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均超过500μg/L,敏感性100%;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高于存活患者(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主动脉夹层组、肺栓塞组和胸痛组分别为(3479.2±2200.0)μg/L、(1560.7±940.0)μg/L和(179.8±167.0)txg/L,三组比较P〈0.01,每两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其平均浓度超过急性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硬化的常用实验室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常用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特点。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测的结果。结果67.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CV升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AST升高较ALT明显,AST/ALT≥2的比率为45.5%;血清ALP和GGT明显升高,且GGT升高更显著(P〈0.05);血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34.2μmol/1的比率为61%;血清胆碱酯酶降低,失代偿期降低更显著(P〈0.01);白蛋白降低以失代偿期显著(P〈0.01);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空腹血糖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存在多种实验室指标异常,失代偿期肝硬化在胆碱酯酶、白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与代偿期肝硬化相比有显著性差别。对判断酒精性肝硬化的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柏鉴东  韩国新 《山东医药》2011,51(49):78-7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不同水平血浆D-二聚体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随肝癌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增加,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存在癌肿血管侵犯、腹水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结论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癌肿血管侵犯、腹水是导致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PaCO2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选择4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PaCOz水平,比较两组血浆D-聚体、PaC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353±220.8)μg/L、(64.7±16.2)mmHg,对照组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73.6±21.1)μg/L、(40.3±4.5)mmH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D-S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96.4±24.8)μg/L(46.3±7.4)mmHg,各项与对照组n二聚体(73.6±21.1)μg/L、PaCO。水平(40.3±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明显较健康人群高,因此在对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以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血时间距发病2 h-72 h),计算GRACE 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所有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均<0.01),中危组与低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D-二聚体含量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 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GRACE评分越高,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血沉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血沉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二聚体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尘肺患者85例(Ⅰ期41例,Ⅱ期18例,Ⅲ期26例;其中合并肺心病17例)和同期门诊无尘肺健康查体者38例。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尘肺与健康查体者以及尘肺不同分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结果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查体者(P均〈0.05);69例单纯尘肺患者中,Ⅰ、Ⅱ、Ⅲ期之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并发肺心病的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单纯尘肺患者(P均〈0.05)。结论尘肺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尘肺抗凝治疗及预防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胰汤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A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除对症治疗外给予清胰汤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4、7天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第1、4、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3±1.21)、(2.94±1.07)、(1.15±0.36)、(0.49±0.26)mg/L,对照组分别为(3.26±1.05)、(2.86±0.9)、(1.74±0.58)、(0.89±0.37) mg/L;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4、7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术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 P均<0.05)。结论清胰汤可降低AB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