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李伯藩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4)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5.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多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故《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此类病人,下面就此谈一下最常见的气血两厥的辨证施护,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给予以斧正。 相似文献
6.
刘学俭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8-9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7.
温病尿少尿闭常见证机主要有:膀胱热结,气化失常,阴明腑实,小肠热盛;湿阻小肠,泌别失司;在热在心营,下移小肠,毒瘀交结,肾络瘀阻;肾阴亏损,津液枯涸。在掌握这些基本的证机类型外,必须注意湿热与温热病证性质的区别,这是确定温病尿少尿闭是源竭还是湿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周茂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2(4):36-37
温病闭证是指邪热内陷心营(血),闭阻包络,扰乱神明,以高热、神昏、舌蹇、肢厥等为主症,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病死率高的危急重症。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临证辨证施治更加系统、完备,体现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其病因病机予以澄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以为抛砖引玉。1 热痰闭窍说 此说为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首倡,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痰乃热薰津液所化”及“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和《温热论》 中所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温病营分证的辨治要点出发,就营分证邪热初传入营、营分热炽和营邪欲陷入血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治疗法则,以及发热、斑疹、口渴等症状和神志改变、舌象变等方面加以探。认为只有在临证时充分认识温病营分证的为发展的动态趋势,明辨营热、阴伤、血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方次,才能于治疗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温病血分热瘀证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分血热瘀证的病因,基因病理环节,病理演变和治法进行理论分析,人为瘀交结是温病血分证一个重要病理变化,治疗血分证注重若寒解毒及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1.
12.
“非典”之病,肆虐临床,危害健康,甚及生命。然而观之,此当属温病,其主证为发热,证情急骤,变化瞬息。若对其主证,辩证迅速准确,遣方用药正确果断,在诊治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温病辩证角度,对温病发热进行论治,以期有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文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6)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郁晓维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3):1-2
小儿体属纯阳,所患温热病最多,如肺炎喘嗽、暑温、麻疹等疾病。温病为感受温热阳邪所致,疾病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变过程中易伤阴液,致出现津枯液涸之变,故贯穿于温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治疗,无不以救阴为要义。然而小儿体质娇嫩,稚阴稚阳,病理变化多端,往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现就“热因热用”在小儿温病治疗中之运用,探讨如下。l阳气郁闭、阳气虚衰是应用温热药的病理基础 温热之邪性属阳,具有亢奋、宣泄、炎上的特点,但又易阻遏人体气血阴阳之流通,导致阳热佛郁,气机不畅。清·杨栗山在《温疫论评注》中指出:“杂… 相似文献
18.
19.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模拟临床病因,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药造模因素+饮食、气候因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结论: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20.
陈国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3):31-31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病。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易化燥伤阴。初期热象偏盛,传变后易见昏谵斑疹吐衄便血,后期易动风痉厥。尤其是热毒深入血分,此时邪盛正衰,救治不力易阴竭阳脱而死。吾遇一高热昏迷、大量便血的危急病人,西医救治9天无效,中医辨治有效,现报道如下。病例:刘某,女,57岁,汉族,教师,住院号82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