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出生后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定量观察出生后大鼠海结构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发育。方法:用体视学原理定量分析。结果:阿蒙角锥体层,尤其是CA1区,其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逐渐下降,平均体积逐渐增大。齿状回内臂逐渐延长,至P14天接近成年水平。内外臂的细胞层数逐渐增加,至P90天仍有增加趋势。在CA1、CA3、CA4区的锥体层和齿状回颗粒层中,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按大小排序为:颗粒层〉CA1〉CA  相似文献   

2.
猕猴海马结构和皮质内AChE阳性纤维的分布及年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运才  姚志彬 《解剖学报》1994,25(2):138-142,T002,8
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测量研究AChE阳性纤维在猕海马结构,内嗅区皮质和前额区皮质的分布和年龄变化。结果显示海马结构和皮质内AChE阳性纤维呈不同的板层样分布,前者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内嗅区皮质和前额区皮质,被检各区的密度随年龄增加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2-6岁纤维密度降低,6-14岁升高,14-24岁再降低)。表明AChE阳性纤维在猕猴海马结构,内嗅区皮质和前额区质的分布具有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3.
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状况,用浸泡固定、石蜡切片、混合尼氏染色方法,观察了E14、E16、E18、E22天大鼠胚胎海马结构的发育过程。结果:E14天基本上能区分出海马原基。E16天海马原基背侧与下托部神经上皮延续,腹侧与隔区神经上皮及脉络丛基质相连续;此时海马原基可区分出3部分,即背侧的阿蒙角神经上皮,其下的原始齿状回神经上皮,腹侧的伞部胶质上皮。E18天海马裂形成,将阿蒙角神经上皮与齿状回生发基质区分开来;CA1区锥体层和海马伞开始出现,齿状回外臂和门也开始形成并第一次见向齿状回迁移的细胞。E22天海马裂消失,阿蒙角分子层与齿状回分子层贴在一起;CA1区锥体层增厚,CA3区锥体层出现并穿透门区;阿蒙角神经上皮变成单层结构,中间层变薄,仍见大量逗留的锥体细胞,海马槽形成;齿状回外臂轮廓出现,颗粒细胞呈单层排列,内臂起始部开始形成;CA3区中间层周围及个部附近见大量的细胞正朝门区迁移。研究表明:出生前阿蒙角CA1、CA3区锥体层已经形成,齿状回外臂的轮廓已形成,内臂刚开始出现,其轮廓将于出生后形成。  相似文献   

4.
大鼠嗅球乙酰胆碱酯酶阳性传入纤维起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荧光素逆行标记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相结合技术,探索了嗅球AchE阳性传入纤维的起源。经观察在注射区同侧的下列核(区)可发现荧酶双标记细胞:嗅前核后部、斜角带核、屏状核、中缝背核、中央上核和蓝斑。  相似文献   

5.
出生后大鼠海马结构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体视学研究,对出生后雄性大鼠海马结构中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发育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观察。结果证明: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锥体层和颗粒层,其他各层相对稀少。颗粒层中两者的平均灰度值都高于锥体层(P< 0.05)。锥体层中两种神经元的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在发育过程中逐渐下降,平均体积逐渐增大,至生后21d 趋于稳定。颗粒层中上述参数变化不大,但随着细胞层次的增多,两种神经元的总数不断增长。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体视学参数排列顺序如下:密度参数为颗粒层> CA1> CA3> CA4 锥体层,平均体积为CA3> CA4> CA1 锥体层> 颗粒层。在细胞总数中(尼氏染色标本计算),CA1、CA3、CA4 锥体层和颗粒层中谷氨酸神经元分别占72.79% 、74.56% 、69.83% 、73.57% ;门冬氨酸神经元分别占69.23% 、71.44% 、68.13% 、67.96% ,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即各亚区中谷氨酸神经元均多于门冬氨酸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NAI)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结构神经元胞浆和血液红细胞膜的抑制作用,为AD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选用48只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NAI组、石衫碱甲(Hup)组、AD组、空白(B lank)组。将前3组大鼠切断穹窿-海马伞制作AD动物模型。2周后静脉给予NAI和Hup,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大鼠海马结构神经元胞浆和红细胞膜分别进行AChE酶活性测定。结果AD海马结构神经元胞浆和红细胞膜的AChE活性均较B lank组明显增高(P<0.01);NAI组上述两个部位的AChE活性较AD组显著降低(P<0.01),Hup组与AD组比较其活性也降低(P<0.05)。并且NAI组上述两个部位的AChE活性均较Hup组降低(P<0.05)。结论NAI和Hup对AD大鼠海马结构神经元胞浆和血液红细胞膜AChE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AI抑制作用强于Hup。  相似文献   

7.
海马各区含有大量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终末,主要来源于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AD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其中以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害占主要地位[1]。学习记忆、认知行为的改善程度与海马胆碱能纤维网的密度密切相关[2]。近来研究表明人参皂甙(GS)Rg1可明显改善淀粉样肽所致小鼠被动回避,能够改变AChE活性[3],并且认为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可能是人参皂甙Rg1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本研究拟探讨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海马结构胆碱能纤维改变的影响,为人参皂甙抗脑衰老及改善老年动物胆碱能系统认知能力提供可…  相似文献   

8.
大鼠海马结构中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中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分布及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E14,E16,E18、E22天大鼠胚胎海马结构中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发育情况进行观察。结果:E14天,在海马神经上皮内谷氨酸和门冬氨酸能前体细胞散在分布;E16天,随着丛状层的出现,成熟的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迁入其内;E18天,阿蒙角神经上皮增厚,阳性前体细胞增多,CA1锥体层刚出现即分布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逆行标记与乙酰胆碱酯酶药理组化显示相结合技术,观察了大白鼠苍白球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的起源。向一侧苍白球注入DAPI后,在下列核区内发现胞体既受DAPI标记,同时又含AchE反应阳性产物的细胞(简称荧酶双阳性细胞):斜角带核,丘脑室旁核,丘脑下部室周灰质,中脑腹侧被盖区、黑质、中缝背核和脑桥被盖核。  相似文献   

10.
用Morris水迷宫行为检测方法以青年组平均逃避潜伏期95%和99%正常值范围上限值为界将老年大鼠分为学习记忆正常组(老年正常组)和学习记忆减退组(老年减退组),以Hedreen等推荐的AChE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形态计量方法对各组大鼠的额、枕、内嗅皮质、海马CA1区多形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外带的胆碱能纤维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减退组较老年正常组、青年组各层(除枕叶外)AChE阳性纤维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P<0.01)。老年正常组与青年组相比各层阳性纤维数量有所减少,但除海马CA1区腔隙分子层差异显著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鼠各层AChE阳性纤维数量与其平均逃避潜伏期呈负相关关系,与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提示老年性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与新皮质、海马结构胆碱能纤维溃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用AchE组织化学方法和AchE-HRP联合追踪技术,研究海马和齿状回内AchE的分布和含AchE投射的起源。AchE组化染色显示海马和齿状回内有大量AchE阳性终末,主要位于多形细胞层的深部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两侧。但海马结构内未见到AchE强染色细胞。DFP处理动物后,海马和齿状回内AchE阳性终末消失。注射HRP于背侧海马后行AchE-HRP联合反应,在同侧基底前脑区域出现AchE—HRP双标记神经元。提示海马结构的胆硷能传入主要来自基底前脑的AchE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巢蛋白阳性神经元及其出生后的发育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成年大鼠海马 CA1、CA2和 CA3区锥体层某些特定部位的神经元呈巢蛋白阳性反应。巢蛋白阳性神经元出生后 3周开始在海马中出现 ,并且到 12月龄大鼠海马内仍有存在。双重反应结果显示 ,巢蛋白与 GABA在海马神经元内无共存。成年大鼠海马锥体层神经元表达巢蛋白的生物学意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2~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21d发育成熟;而基树突要到生后56~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结论 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4~38 周人胎海马结构含GABA 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主要结果有:(1)早在14周时便有许多含GABA 神经元分布于海马和齿状回各部;(2)14~22 周海马脑室带和中间带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逐渐减少,22 周及以后这两部位仅见少量含GABA 神经元,其它层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在出生前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最后又下降的规律;(3)在各发育阶段,含GABA 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海马的锥体层、始层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和门区,而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由CA1 区向CA3 区逐渐降低;(4)许多含GABA 纤维出现于14~22 周海马分子腔隙层及18~38 周海马始层;(5)在各发育阶段,海马伞内可见许多含GABA 纤维和少量含GABA 神经元。以上结果提示:人类海马结构在胚胎时期含GABA 神经元的出现和分化较早,且在发育过程中至少部分含GABA 神经元和纤维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至少部分传出纤维含有GABA。  相似文献   

15.
大鼠海马结构在学习记忆活动时的细胞形态学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 Timm染色方法显示了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组、游水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内含重金属的神经成份的分布差异 ,来反映非处理因素相同的情况下 ,由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训练为处理因素所产生的实验效应。探讨正常的生理活动是否可以引致有关的神经结构发生形态学可塑性变化。结果 :( 1)模型组大鼠海马结构的 Timm染色结 ,15只大鼠中有 ,13只 ( 86.67% )在海马 CA3区多形层出现片带状的银颗粒沉积 ,即出芽反应。该银颗粒的量与训练的时间存在相关性 ,即训练 7d的比 14d的的少 ,而训练 2 1d的也比 14d的少。 ( 2 )游水组大鼠海马结构的染色结果 ,9只大鼠中 7只与对照组的染色结果一致 ,2只出现了一级出芽反应 ;( 3)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的染色结果 ,9只大鼠在海马 CA3区多形层内均未见有银颗粒沉积。据此 ,作者认为在海马 CA3区多形层内含重金属的神经成份是由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引起的形态学可塑性变化 -神经纤维出芽  相似文献   

16.
陈子馨  陈惟昌 《解剖学杂志》1992,15(4):257-259,T019
组织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微量元素锌在神经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文为熟知。本文目的是应用Timm硫化银技术显示人、兔及大鼠海马结构中的锌。结果表明海马的层次结构显示非常清晰,证实苔藓纤维含锌最丰富,并观察到整个海马含有“背景锌”,与Howell提示锌具有两个传递系统,即高亲合及低亲合系统相符。此外用图像处理后表明其光密度值及相应所含锌量与光镜所判断的层次一致。总之,Timm氏硫化银方法不仅非常敏感同时也是检测和定量分析组织内锌的一咱精确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腘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出现.随着鼠龄及体重的增长,初级淋巴滤泡不断扩大,每个淋巴结内淋巴滤泡数亦增多.生后13周滤泡数达高峰,平均每个淋巴结86个,13周以后体重缓慢增长,淋巴滤泡数逐渐下降.生后8周时,次级淋巴滤泡出现,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亮区.结论:初级淋巴滤泡形成过程中B淋巴细胞聚集可能诱导局部网状细胞分化成滤泡树突状细胞;发育期间淋巴滤泡数随体重增长而增加可能与某些决定机体生长的因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分析,研究了Wistar大鼠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和点燃后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P77PMC大鼠一次惊厥后,海马结构内有广泛的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沉积,其分布呈板层样;(2)P77PMC大鼠点燃后,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征与一次惊厥后相比较,无明显变化,但是,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层生长相关蛋白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1)。结果表明,听源性惊厥点燃能够诱导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本文还对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增加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